《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辨治解析与应用
2016-01-30赵家有宋春生
赵家有,宋春生,张 颖
(1.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700;2.北京市和平里医院,北京 100013)
【临证验案】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辨治解析与应用
赵家有1,宋春生1,张 颖2△
(1.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700;2.北京市和平里医院,北京 100013)
读《临证指南医案》须重视书中附论注释和所载案例互证。故从“肺胃同调”“喜用鲜药,巧用陈药”“脾虚夹痰,扶正祛邪”“温通脾阳,化湿祛邪”“药寓食疗”5个方面解析《临证指南医案·脾胃》,5个方面均贯穿着叶天士重视脾胃及脾胃分治的理念,并附两则应用案例。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一篇,内容翔实,案例精当,体现了叶天士诊治脾胃病的丰富学术思想。该篇附论内容可概括为两点:其一,主张“脾胃分析而论”,善于治胃;其二,养胃阴以降胃和胃。笔者通过学习《临证指南医案·脾胃》,并将其治法理论验之临床,收获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辨治解析
脾胃为肺之母,胃阴亏虚,日久伤及肺气、肺阴,所以治疗当肺胃同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一虚,痰湿内生。叶天士标本兼治、补虚祛实之中可见辨证用药之精妙。他用药处方喜用鲜药,巧用陈药,药寓食疗更体现治疗脾胃病之周密。
1.1 注重调理肺胃关系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胃为肺母,胃阴亏虚,虚火上灼,或致肺阴亏虚,或致肺气阴两虚。肺气阴两虚者当清补肺胃,肺阴亏虚者当理肺养胃。下面结合医案具体分析二者异同。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记载:“钱,胃虚少纳,土不生金,音低气馁。当与清补。胃阴虚,不饥不纳。麦冬、生扁豆、玉竹、生甘草、桑叶、大沙参。”
本案已经指出胃虚,据案中“土不生金,音低气馁”,该患者当兼有肺气阴亏虚。因胃阴亏虚在先,土不生金,肺气阴亏虚。肺胃阴虚则生内热,内热熏蒸肺脏,“壮火食气”,故以生扁豆和大沙参补气养阴,案中桑叶甘寒清透,与它药构成清补之法。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记载:“某,理肺养胃,进以甘寒。肺胃阴虚。甜杏仁、玉竹、花粉、枇把叶、川贝、甜水梨汁。”
本案当由肺阴亏虚,虚火上逆,无肺气亏虚,故以甜杏仁、枇把叶、川贝和甜水梨汁理肺,花粉、玉竹等生津养胃。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中只有此两则医案涉及肺脏,“小异”处为:钱案清补肺胃,某案理肺养胃。钱案病机为内伤所致肺胃气阴两虚;某案病机是外邪入里化热伤及肺胃之阴,故其治疗有此细微之差异,不可不察。
1.2 喜用鲜药,巧用陈药
叶天士主张胃喜柔润,鲜药多汁有助生津增液,符合胃之性。病证确实需用芳香化湿理气之品时,叶氏巧以陈者,既利胃腑通畅,又杜伤阴之弊。
1.2.1 鲜药 《金匮要略·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病脉证治》以生地黄汁与百合组方治疗百合病(心肺阴虚内热),鲜药多汁有助于生津增液。温病学说认为热邪伤津液,“存津为第一要务”,发展了鲜药的临床应用。叶天士在治疗胃病时喜用鲜药以养阴生津。如胃阴亏虚,生扁豆、生甘草、生白芍、鲜省头草、新会皮、生谷芽;胃阳亏虚,生益智仁、栝楼汁、姜汁、鲜菖蒲、生香附、生白术。
1.2.2 陈药 陈药指经过较长时间贮存后才使用的药物。《药性赋》记载:“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齐。”这些药物的新鲜饮片气浓味辛,适用于气滞重而体壮实的患者。这些药物经较长时间的存放后,一部分气、味已挥发,从而变得气淡而味纯且薄,作用比较缓和,用之可避免过分耗气伤阴,适宜用于气虚阴亏或年老体弱的患者。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记载:“某,二四,病后胃气不苏,不饥少纳。姑与清养。鲜省头草,白大麦仁,新会皮,陈半夏曲,川斛,乌梅。”叶天士认为,“腑病以通为补,与守中必致壅逆”,故其在方中佐以陈半夏,一则防止诸滋腻药壅滞中焦,二则使全方动静结合,该用药特点和思路可能对吴鞠通提出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治法有着启发意义。
1.3 脾虚夹痰,扶正祛邪
脾胃为生痰之源,脾胃亏虚,运化不及,内生痰邪,实为本虚标实证。治当标本同治,阴虚夹痰滋补胃阴,阳虚痰生则温运脾阳。
1.3.1 阴虚夹痰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记载:“某,脉数,口渴有痰,乃胃阴未旺。炒麦冬、生白扁豆、生甘草、白粳米、北沙参、川斛。”
患者胃阴亏虚,水谷失于腐熟,酿生为痰。故滋阴补气以绝生痰之源,无化痰之品是防温燥伤阴。正如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痰》附论记载:“不知痰乃病之标,非病之本也,善治者治其所以生痰之源,则不消痰而痰自无矣……更有阴虚劳症,龙相之火上炎烁肺,以致痰嗽者,此痰乃津液所化,必不浓厚,若欲消之,不惟无益,而徒伤津液。”其中麦冬滋阴,又恐其滋腻碍邪;扁豆和甘草甘温补气,不利胃阴复旺。故麦冬用炒,扁豆和甘草用生,叶天士用药之精细可见一斑。
1.3.2 阳虚痰生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记载:“高,六八,脉软小带弦,知饥不欲食,晨起吐痰。是胃阳不足,宜用《外台》茯苓饮。又人参、白术、茯苓、广皮、半夏、枳实皮、白蒺藜、地栗粉。”患者脾胃阳虚,水谷失于运化腐熟,酿生为痰。故温通中阳杜生痰之源,少佐化痰之品标本兼顾。本案脉弦,“肝胃相对,一胜必一负”,故加入白蒺藜和地栗粉(其味甘甜)以疏肝缓肝,且《本草秘录》记载:地栗“与白术、鳖甲、神曲、茯苓、枳壳之类并用,则能健脾去积,有补益功。”
1.4 温通脾阳 化湿祛邪
叶天士反复强调:“腑宜通即是补”“腑病以通为补,与守中必致壅逆”等,对于脾虚湿困力主温通脾阳。脾阳对胃气的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脾阳不足易致胃腑不畅。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肿胀》指出:“太阴不运,阳明愈钝。”观其《临证指南医案·脾胃》医案,胃阳不足医案鲜有涉及脾阳者,但脾阳不足医案常兼胃腑不畅。所以《临证指南医案·脾胃》周四二案中指出:“大凡脾阳宜动则运,温补极是,而守中及腻滞皆非,其通腑间佐用之。”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记载:“某,二八,脉弦,食下 胀,大便不爽。水谷之湿内着,脾阳不主默运,胃腑不能宣达。疏脾降胃,令其升降为要。湿伤脾胃。金石斛、厚朴、枳实、广皮白、苦参、神曲、茯苓皮、麦芽。”
其中石斛和苦参值得关注,《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指出:“然阳明胃腑,通补为宜,刚药畏其竭阴,少济以柔药,法当如是。”“腑宜通即是补,甘凉濡润,胃气下行”。案中已述“疏脾降胃”,故少佐石斛以防疏脾之药伤胃阴。苦参味苦性寒,脾胃虚寒者忌服。本案苦参其用有三:其一,《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肺色白,宜食苦”,苦参味苦。《本草汇言》谓“其气降而不升”,苦参可助肺金清肃而化水谷之湿。其二,苦参其性善降亦符合案中所讲“疏脾降胃,令其升降为要”。其三,苦参清热利湿,可治疗案中患者大便不爽。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苦参苦燥,石斛甘润,两药相反相成,共奏“疏脾降胃”之功。
1.5 药寓食疗
本篇医案中常用甜水梨汁、白粳米、生白扁豆、蔗浆、生姜、炒黄米、谷芽、麦芽、白大麦仁。正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朱丹溪在《格致余论·病邪虽实胃气伤者勿使攻击论》亦强调:“夫胃气者,清纯冲和之气,惟与谷肉菜果相宜。”
2 临床应用体会
2.1 胃阴亏虚纳呆案
李某某,男,80岁,2012年4月15日初诊。主诉纳呆3年,加重6个月。纳呆少食,勉强食后嗳气,自觉口中有糊味。由于长时间食欲降低,现在人已经很消瘦,体质量40 kg。曾患带状疱疹,用龙胆泻肝汤治愈,带状疱疹治愈后纳呆加重。有前列腺增生病史10余年,小便不通畅,尿等待。舌质红瘦小无苔,左脉弦数,右脉弦细,证属胃阴亏虚,治以滋阴清热。处方:连翘、金银花藤、竹叶、生益智仁、玉竹各10 g,丹参、玄参各20 g,山药15 g,生扁豆30 g,鸡内金15 g,枳实6 g,7剂水煎服。服7剂后食欲增加,口中糊味减轻,食后嗳气大减,小便不通减轻。以此方调理1个月,饮食正常。
患者纳呆少食,食后嗳气,舌瘦小无苔是胃阴亏虚、胃气不降的明征。带状疱疹虽以龙胆泻肝汤治愈,但左脉弦数、舌红,表明余热未清。连翘、金银花藤、竹叶、丹参和玄参取法于清营汤,以清透血分之热。山药、生扁豆、生益智仁和玉竹取法于叶天士治疗胃阴亏虚的思路。“腑病以通为补,与守中必致壅逆”,故加鸡内金和枳实,一则顺胃之性,二则防滋阴药壅逆。
2.2 脾虚口腔溃疡案
欧某某,男,41岁,2012年6月6日初诊。主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3年。本次溃疡发作已4 d,共有3处口腔溃疡,服口腔溃疡含片无效。患者诉每逢夏季口腔溃疡发作频繁。症见舌淡胖略少苔,脉沉缓无力,证属中气不足,治以补益中气。处方:党参、五味子、生甘草各6 g,炒白术、升麻、麦冬、葛根各10 g,生黄芪、陈皮、当归、炒神曲各15 g。患者服上方7剂后口腔溃疡即愈。
本案患者舌淡胖略少苔,脉沉缓无力属虚证无疑。患者每逢夏季口腔溃疡发作频繁。《临证指南医案·肿胀》记载:“夏四月脾胃主气。”《临证指南医案·虚劳》记载:“交节病加,尤属虚象。”舌脉证合参,故辨证为中气不足,治以补益中气,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味,患者少苔故加麦冬、五味子,亦取法于《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赵三七案。其方证合拍,疗效满意。
R256.3
:A
:1006⁃3250(2016)10⁃1394⁃02
2016⁃02⁃18
△
:张 颖,住院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与研究,Tel:010⁃58043206,E⁃mail:zhangying07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