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版本的演变*

2016-01-30曹继刚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0期
关键词:基础理论中医学西医

王 利,曹继刚

(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0)

近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版本的演变*

王 利,曹继刚△

(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0)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中医学教育的基石,在中医药教学中起重要作用。自1960年我国第一版中医课程的全套试用教材出版至今,我国先后已有七版全国中医药院校通用教材、双语教材以及多种中医学基础辅助教材出版。故就近现代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版本的演变,与当时的中医药发展政策进行论述,阐述了中医学在国内外的普遍发展形势与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版本的具体关系。由此可见新中国中医政策的改变推进了中医教育的逐步发展与完善,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模式更应向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方向改进。

中医政策;中医基础理论;政策研究;教材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入门课程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干学科,在中医药教学中起重要作用。为适应不同时期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高等医学教育的需要,《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更新完善。笔者通过翻阅《全国总书目》和《中国医学通史》发现,不同版本教材的差异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对中医政策的变化。

1 “废除中医案”与中医教材编辑会

1912年,北洋政府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在关于大专学校的课程设置上,提出只设西医课程,拒绝设置中医课程[1]。1929年2月,国民政府召开第一次中央卫生会议,这次会议没有一位中医参与,完全把中医排除在卫生系统之外。会上通过了余云岫等人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并规定了6项消灭中医的具体办法,其中第6条为“禁止成立旧医学校”[2]。教育是中医知识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禁设中医学校”破坏了中医传承发展的基础,中医学由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这种办学合法地位都无法保障的时代,1928年,秦伯未、蒋文芳等人在上海组织召开了我国中医史上的第一次全国中医学校教材编辑会,并于次年以全国医药总会中医各校教材编辑委员会的名义,召开第二次全国医药总会中医学校教材编辑会。这次会议对学科内容、学习科目、教材体制、学制年限等问题达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3]。在教材会议精神推动下,各校自编教材蔚然成风。杨影庐编写的《中医学纲要》进行了公开发行,但因得不到政府支持,最后未能形成全国统一教材。中医学在这段时间虽然举步维艰,但其发展并未停滞,反而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中医教材。

2 从“中医科学化”到“团结赤脚医生”

2.1 “中医科学化”:从西医化到西学中

1950年,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批判的接受中国旧文化”和向苏联学习的潮流(苏联政府成立后,也曾改造本国旧医,完成医药科学化)影响下,在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改造旧医实行步骤草案”,得到了当时卫生部主要负责人支持。自195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所谓“旧医”进行了登记、考试[4]。这场以“中医科学化”为最终改造目的,逐步演变为以西医基础理论和技术改造现有中医的教育,以为“科学化”就是 “西医化”,完全讲授西医课程,造成了学用脱节的现象[5]。虽然,1950年8月21日卫生部成立了教材编审委员会,出版了统一的教材[6],但这段时间的中医教育皆以西医教材为主,中医教材也出现了断层。

毛主席及时发现错误并予以纠正[7],提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具体办法:……成立中医研究机构,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共同参加研究工作,各医院要有计划地请中医来院看病和会诊,允许住院病人用中药……我国的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是祖国极为宝贵的财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那是我们的罪过。中医书籍应当整理,编出一套系统的中医医书来[8]。

随后健康报发表社论《目前中医工作的主要任务》[5],提出了建立中医研究机构。195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为加深现代科学对中医的研究,西医学习中医班同期开学。1956年6月,政府首在各地相继成立高等和中等中医院校,高等西医院校也将中医列入必修课,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西医学习中医的高潮,使中医教育真正纳入国家教育系统[9]。1959年9月,《中医学概论》(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供医疗、儿科、卫生及口腔专业用(修订本)出版发行,并在高等西医院校中使用。为满足中级中医院校的教材需求,同年10月出版了《中医学》(医士、护士,助产士专业课本)(湖北省卫生厅中纪委卫生学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审定试用)。1960年,卫生部审定了中医基础及中医临床各科共17门教材并于同年出版,作为当时全国中医学院和西医学习中医班的试用材料,统称为第一版教材[10]。中西医院校2个版本教材的出现和推广说明,中医学正逐步走出“废除中医案”的阴影,重新获得重视。而中医教材在西医院校的使用,也反映出中医学正在向真正的科学化发展。

2.2 “高等医学教育必须面向工农兵”

1963年7月1日召开的中等医药教育工作座谈会,对今后中医药教育工作提出了“面向农村,为人民服务”,“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等指导性意见。为响应政策变化,1963年10月至11月,在安徽召开了全国中医学院中医教材第二次修订会议[11],二版教材最终于1964年出版。

1965年毛主席指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响应这一号召《中医诊疗概要》(半农半医中医培训教材,试行本)、《农村常见疾病中医简易疗法》等中医普及教材得到公开出版发行。此时中医教育的重点在于半农半医的工农兵,是中医教育的一种普及性的推广。

2.3 文革中的赤脚医生——轻理论重实用

文革时期,全国中医学院由21所减少到11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被取消,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的工作被污蔑为“复古、倒退”,大批中医医、教、研单位的房屋、仪器、设备、图书遭破坏。在艰难的环境下,广大卫生医药人员坚持西医学习中医的工作,使中医药知识在广大医药卫生人员和赤脚医生中得到一定的普及[12]。期间各地革命委员会卫生局出版了“新编”“简明”系列的中医普及教材。《新编中医入门》《中医简易教材》(分订六册,盲文版)的出版,使得中医在群众中进一步普及。同时大量的《赤脚医生手册》也得到了公开发行,体现了这一时期中医发展的重点由理论转向实践,虽很多内容值得推敲,但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

3 从恢复走向稳步前行

3.1 中医教育逐步恢复

文革后,中医药专业于20世纪70年代恢复招生,首先就面临教材问题。1973年6月全国中医学院教育经验交流学习班协商确定,22所院校合作编写了通常所说的三版教材,并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后又分别在1977年、1982年进行补充,形成了四版、五版教材。后两版教材除少数是初次编写外,多数是在原教材特别是在二版教材的基础上充实、修改而成。其次是师资队伍。动乱中医学院校被大量破坏,医护人员缺乏、素质下降,依靠院校招生培养补充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因此,各地开展医院办医学院,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不足问题[13]。

1978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批示中指出:“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学院举办的中医研究生班在北京开学。这是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以来的第一批研究生。教材多为手稿或不同教师的专题讲座,未形成统一教材[14]。部分讲稿被发行并作为部分西学中教材使用,如方药中主编的《辨证论治研究七讲》、李今庸的《藏象学说的内容及其产生的客观基础》讲稿等。

1982年4月“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解决中医药后继乏人、乏术问题,中医药结合问题,中医教育工作的几个问题。10月在南京市召开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学教材编审会议成立了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1984年印会河主编的五版高校统编《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出版,这是首次以个人名义出版的统编教材,且对其他版本《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产生了较大影响。

1984年根据中发〔1981〕第八号文件的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教育结构改革及发展职业教育的指示,《光明日报社》成立光明中医函授大学[15]。于次年4月在北京开学,后在湖南、广西等地成立分校,并陆续出版了“光明中医函授教材”。其中《中医学理论基础》于1988年出版发行。同期各地函授教育发展迅速,为适应高等中医教育向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湖南中医学院受卫生部委托,牵头编写《全国高等中医函授教材》一套,交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16],同时健康报振兴中医刊授学校成立,由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概论》(中医刊授丛书)和刘保和、任树萍编写的《中医基础学》(河北省中医广播函授教材·供中医专业用)分别于1986、1987年出版。

1985年10月卫生部根据实际情况颁发了《关于对六十年代以前的中医药学徒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办法》,指出将针对60年代以后的医护人员进行统一考试。顺应办法,如《中医基础理论》(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指导丛书)等各类参考书籍相继出版。

由于中医人才匮乏,中医普及教育也始终被关注,乡村医生得到大力发展。这是符合当时国情的,但随着时代发展,函授形式的普及教育在教学质量上无法得到保证,新的方法有待提出。

3.2 丰富教育方式与层次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为满足国际社会需求,1986年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外事局出台《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的有关规定》,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1989年由张恩勤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英汉对照实用中医文库)(上册)、柴可夫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外国进修生教材)作为来华留学生学习中医的重要参考书籍相继出版。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修业年限三、四、五、六、八年并存比较混乱,医学界和教育界的专家们普遍认为应予调整[17]。1990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上海联合召开了“试办七年制高等中医教育论证会”,这是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一项新尝试,各校也出版了内部用补充教材。中医学教育的学制逐步规范,中医学教育体制也更加完善。而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印发出台的《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与《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导下,七年制教育也将被取消。

3.3 快速发展时期

如今,统编教材已更新到第八、九版教材和双语教材、研究生教材也相继出现。中医教育已形成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并举,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博士后多层次教育结构。至2014年全国已有高等中医药院校57所,民族医药院校13所,中等中医药学校51所,并有22所高等医学院校和近百所中等卫生学校设置中医或中药专业,体现了我国现今对中医学教育的高度重视。当今中医学发展迅速,并已走向世界。

4 结语

从民国至今,中医学各版教材从无到有,其编写也依照中医政策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从教材编写初始重视理论,到后来逐渐向实践方面转化、融合,虽一度出现中医教材的断层,但其深度和广度仍在不断提高,使之更好地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与教育制度。中医学教材的变化,体现了民国以来中医学的发展历程,现在中医教育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中医教材也在向着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方向改进。

[1] 郑蓉.中医政策的历史回顾[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8):103⁃104.

[2] 张宁,黄瑛.与近代中医和中医教育相关的重大事件[J].中医文献杂志,2010,28(4):50⁃52.

[3]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文献馆编.名医摇篮——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校史[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8:6.

[4] 李今庸.略论中医学史和发展前景[J].中医药通报,2005,4(6):1⁃6.

[5] 健康报社论.目前中医工作的主要任务[N].健康报,1955⁃1⁃7(T01).

[6] 蔡景峰,李庆华.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92.

[7] 王振瑞.中国中西医结合史[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5:1.

[8] 梁峻.中国中医研究院院史(1955⁃1995)年[M].北京: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5:4.

[9] 吴鸿洲,程磐基.中医教育发展历史与特色[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186⁃188.

[10] 陆莲舫.高等中医教育的教材建设—高等中医教育四十年回顾之三[J].中医教育,1997(2):7⁃11.

[11] 胡成湘,马路,韩献芳,等.中医各版统编教材沿革[J].中医教育,2007,26(6):56⁃58.

[12] 佚名.新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光辉历程(1949~1994)[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4,1(4):8⁃43

[13] 马凤有.医院办护校是加速补充护理队伍缺员的重要措施[J].医院管理,1982(6):25⁃27.

[14] 曹继刚,杨胜兰.中医研究生教材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医杂志,2012,53(20):1797⁃1798.

[15] 陈密.中医界的喜讯!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成立[J].中医函授通讯,1984,3(4):193.

[16] 曾冲.振兴中医事业,加强中医教育——全国高等中医函授教材将陆续出版发行[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5,7(1):37.

[17] 佚名.国家教育委员会文件(88)教高二字005号——关于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的通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88,2(2):1⁃2.

Evolution of the Textbook Version of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NG Li,CAO Ji⁃gang△
(Hubei Chinese Medicine of University,Hubei Wuhan 430061,China)

Since 1960,the first version of textbook of the basic theory of 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ame out,there has published 7 versions of countrywide textbooks in common use and varieties of TCM reference books.In modern times,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versions of the textbooks of TCM in different time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s.This paper reflects the time feat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CM education.Meanwhile,it also reflects the progress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publishment of different versions of textbooks of TCM in the other way.Based on this proposed policy change.Chinese medicine begins to promote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Chinese medicine an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should be more in line with the direc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improvement.

TCM policy;Basic Theory of TCM;Policy Research;Textbook research

R222.19

:A

:1006⁃3250(2016)10⁃1347⁃03

2016⁃04⁃28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4)20号)

王 利(1991⁃),男,北京人,医学硕士,从事藏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曹继刚(1973⁃),男,武汉人,教授,医学博士,从事藏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Tel:18986027253,E⁃mail:906254768@qq.com。

猜你喜欢

基础理论中医学西医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理、情、技”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设计体会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