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学精理论源流初探*

2016-01-30赵紫薇李德杏王泓午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0期
关键词:本原精气中医学

曹 姗,赵紫薇,周 萱,徐 芳,李德杏,王泓午△

(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0193)

中医学精理论源流初探*

曹 姗1,赵紫薇1,周 萱1,徐 芳2,李德杏2,王泓午2△

(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0193)

中医学诸多理论的形成都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精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故从哲学及中医学典籍的相关论述着手整理归纳精的含义,旨在探究精理论与两者的联系及其发展。通过理论梳理得出,中医学精理论既是对哲学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与其存在质的转折,突出表现在对人体“精”、“气”关系的认识。

中医;哲学;精;本原物质;人体之精

在哲学与医学范畴下精均被赋予重要的作用,意指构成万物的本原,尤其是在维持人体健康方面,被养生学家誉为“人身三宝”之一。然中医精理论是如何从哲学过渡发展的,至今尚无明确表述。为进一步探讨精理论对人体健康的作用,需要溯本求源。

1 中国古代哲学对精的论述

1.1 精是本原物质

中国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认为,道乃万物本原,而道无形可触,精为道中之有形实质。如《老子·第二十一章》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1]”历代学者将此处之精解释为构成宇宙的物质,其有形、真实存在,与道之无形相对。如《老子白话今译》中解释为:“精,指极细微的物质性实体,是中国古代学说中特有的概念,指的是肉眼看不到的极其微小的原质。[2]”

延续老子对精的认识,后学者也认为精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物质,如《庄子·外篇·知北游》所述:“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3]”《管子·内业》所述:“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4]”《论衡·龙虚》所述:“天有苍龙、白虎、朱鸟、玄武之象也,地亦有龙虎鸟龟之物。四星之精,降生四兽。[5]”特别是《吕氏春秋·下贤》提到:“与万物变化无所终穷,精充天地而不竭。[6]”明确指出精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物质。

1.2 精与气实为同质

随着古代哲学的不断发展与成熟,逐渐提出“气为一元”的物质理论,即认为无形之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但此时的“气”与“精”并无实质差异,甚至在此时的哲学范畴中精即为气,只是程度略有差异。如《管子》中提出的“精气学说”,《管子·内业》中提到“精也者,气之精者也。[4]”

1.3 人体之精

古代哲学亦提到人体之精,如对生殖之精、精神心理活动的论述等。

1.3.1 生殖之精 在《老子·第五十五章》中提到:“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1]”《老子校诂》作出的解释为“精,精气。此言赤子未知男女之合而阳物挺举,乃由精气极充满所致也。[7]”可见,此处之“精”为生殖之精。此外,《管子·水地》中所言“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4]”也体现了生殖之精的思想。

1.3.2 精神心理活动 在古代哲学中也将精代指人的精神心理活动。如《庄子·外篇·达生》在讲述如何养神时提到:“弃世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3]”这里指出养神要摒除各种外欲,心神宁寂事事释然,此处之“精”疑与神同指,即“精”为“精神”。

2 中医学对精的认识

在古代哲学影响下,中医学结合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学精理论,尤为突出人体之精,不仅提出了精的概念,还明确了生理功能等内容。

2.1 精为本原物质

秉承哲学思想,中医学之精依旧含有构成宇宙万物本原的意思。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曰:“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借自然现象论述人体生理特征时提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8]”

2.2 形体之精

与哲学相比,中医学更侧重具体的人体之精,认为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指出:“夫精者,身之本也。[8]”在《灵枢·经脉》中有更加详细的论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9]”

2.3 生殖之精

中医学认为,精是人类生殖、延续生命的原始物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七八……天癸竭,精少”[8]等。

2.4 水谷精微

中医学还认为,饮食物在脾胃腐熟运化下形成并运输到周身以提供营养的水谷精微亦是精。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输精于毛皮。毛脉合精。”“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脾气散精……水精四布,五经并行。[8]”

2.5 脏腑之精

在中医学中,精还可以指脏腑功能活动所产生的精微物质,并且这种精微物质在满足自身需要后将其盈余部分输送到肾以藏之。如《灵枢·根结》中的“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9],《灵枢·本神》中的“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9]”精入脏藏之称为五脏之精,这里虽未提及六腑之精,但脏腑相关,精入腑则为腑之精。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述:“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8]”

2.6 脏腑之气

中医学讲究天人相应,认为人体之气的一部分是自然之气进入人体后形成,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8]等,而这里用精指人体吸收自然之气后形成的脏腑之气,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精气学说”的进一步延伸。

2.7 人之津液

中医学亦认为精属有形之液体,并认为精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如《素问·经脉别论》在描述体内津液代谢过程时提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8]”此处体现了精为体内之正常津液。

3 所指涵义不同,彰显传承与发展

3.1 “本原之精”:中医学精理论在哲学上的发展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精是构成宇宙万物本原的精微物质。在《老子》中精被描述为道的物质实体,且真实存在。在此基础上,《庄子》进一步丰富精理论,认为精是道生万物的元素,如《庄子·外篇·知北游》曰:“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3]”在《管子》中将精赋予了宇宙万物生成本原的涵义,如《管子·内业》曰:“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4]”至此,精明确地被提出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中医学对本原之精的认识继续补充和完善,将精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确到具体的人类生命,即认为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由此,中医学精理论与哲学精理论形成了同源异流的转折,虽然两者均是古代人民通过长期生活实践得出,但两者侧重不同,特别是研究对象发生了从宏观到具体的变化。

3.2 “人体之精”:中医学精理论从哲学过渡

哲学范畴下的精虽以宏观宇宙本原为主,但也初具人体之精的雏形。如《管子·内业》:“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又云:“人,水也。 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4]”这里的“生殖之精”作为铺垫为中医人体之精理论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对于人体之精的认识在哲学精理论的基础上更加具体,将人体之精不断细化,引申出水谷精微,五脏之精等。并在此基础上描述了人体之精的生理功能[10]:精能促进生长发育,如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阶段后产生天癸,进而人体的生殖之精发挥繁衍后代的功能,并且在精气的作用下人体的各脏腑官窍正常发育,从而保证了生命进程的发展;精化生气血津液生髓化神,从而保证了这些物质功能正常发挥等。

3.3 “精气学说”:中医学精理论由哲学转变

中医学精理论与哲学精理论有着不可隔断的联系,其中“精气”的延用即为两者的纽带之一。精气学说最早在《管子》中提出,但实为哲学思想“气一元论”的内容,虽说精(气)是万物本原,然所言之精依旧为无形之气,正如《论衡·言毒》所言“万物之生,皆禀元气”[5],所以《管子》中的“精”与“气”同意,皆为万物本原,但较元气低一层次。

中医的“精气”不仅含指人体之“气”,还专指人体之“精”。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8]”这里溢泻的“精气”并非“气”而是“生殖之精”。精气含义的不同,也证实了两者的区别,即哲学“精”与“气”界限不明确,而中医学对“精”、“气”的认识日趋明晰。不仅如此,中医还提出“人始生,先成精”的理论,认为精是成形的基础,继而产生气等一系列人体所需的物质。但同时也认为“精气互化”,提出人体的精微物质是在气化作用下生成,但这里“气化精”应是针对后天精和气而言。

[1] 李尔.老子[M].北京:商务出版社,1947:23.

[2] 张忆.《老子》白话今译[M].北京:中国书店,1992:42.

[3] 庄周.庄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96.

[4] 管仲.管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339.

[5] 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93⁃94.

[6] 吕不韦.吕氏春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8.

[7] 马叙伦.老子校诂[M].北京:中华书局,1974:88.

[8] 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581.

[9] 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4⁃133.

[10] 曹姗,冯闲野,杨晓丽,等.中医精理论与健康状态的关系[J].天津中医药,2013,30(9):540⁃542.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Origin of the Essence Theo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O Shan1,ZHAO Zi⁃wei1,ZHOU Xuan1,XU Fang2,LI De⁃xing2,WANG Hong⁃wu2△
(1.Graduate Academy 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Tianjin 300193,China;2.TCM College,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Tianjin 300193,China)

Mos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theories are derived from the ancient philosophy.TCM essence theory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mponent of the TCM theory system,which will be affected by philosophy.This paper will summary the essence meanings respectively from philosophy and TCM books aiming to explore its development.As a result,TCM essence theory is not only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from philosophy,but also a qualitative turning point,especially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Essence“and“Qi”.

TCM;Philosophy;Essence;Primitive substance;Human essence

R222.19

:A

:1006⁃3250(2016)10⁃1293⁃02

2016⁃04⁃15

国家“973”计划项目(2011CB505406)⁃中医原创思维与健康状态辨识方法体系研究,中医健康状态精气神辨识法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博导基金项目(20131210110001)⁃中医健康状态精辨识评价指标研究

曹 姗(1986⁃),女,医学博士,从事中医预防医学理论的研究。

:王泓午(1966⁃),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tjwanghw55@163.com。

猜你喜欢

本原精气中医学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交错群与旗传递点本原非对称2(v,k,4)-设计
回归教育本原的生物学教学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闭卷』询问让人大监督回归本原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论《管子》道之思想
——修身与心性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