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理学对中医命门说的影响
2016-01-30朱媛媛焦振廉
朱媛媛 焦振廉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浅议理学对中医命门说的影响
朱媛媛焦振廉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咸阳712046
【摘要】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哲学为指导。理学之前的“命门”是形而下的概念,可以指眼睛、可以指腧穴、可以指脏器、还可以指望诊部位等。理学影响下的中医将命门比为“人身之太极”,是形而上的概念,这使得命门说理论上无着落,临床上意义不大,可谓哲学的成功,医学的尴尬。
【关键词】命门; 理学; 太极
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哲学为指导,哲学深刻影响了中医学理论及临床等多方面的发展。从《内经》首次出现“命门”一词后,在中医学各朝代众多医籍中关于它的论述颇多,观点各异。
1形而下的“命门”
“命门”一词在早期医学文献中可指眼睛,如《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灵枢·卫气》:“足太阳之本,在限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可以指腧穴,如《素问·阴阴离合论》:“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针灸甲乙经》卷三:“命门,一名属累,在十四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伏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壮。”《针灸甲乙经》卷三:“石门,三焦募也,一名利机,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门,在脐下二寸,任脉气所发。”可以指脏器,如《难经·三十六》:“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可以指望诊部位,《千金翼方》卷二十五:“若天中发死色,年上命门上并黄色者,未好半恶也。”也有指女子阴户的,如《脉经》卷十:“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动,苦少腹痛引命门,女子月水不来。”至清代《医学实在易》则分指男子精关与女子阴户:“凡称之曰门,皆指出入处而言也。况身形未生之初,父母交会之际,男子施由此门出,女子受由此门入。乃胎元既定,复由此门而生……重之曰命门也。”可见命门一词可指眼睛、腧穴、脏器、望诊部位等诸多物质可见的器官或部位,正如《周易·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按此理解,则“命门”形而下的性质可以确定。
2形而上的“命门”
《老子》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道”即是“无名”,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状态,幽微玄妙,不可感知,不可名状,不可捉摸,因此谓之“无名”。可见这种“无名”是所有“有名”的发端和根源。宋代理学开山者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他指出“阴阳”只不过是“太极”所生,而“太极”之先尚有“无极”。这种形而上的“道”是先于物质世界的,是永恒而无所不在的。南宋朱熹更对“太极”生“阴阳”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如在《朱子语类》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也。”“阴阳只是阴阳,道是太极。”在《太极图说附辨》中亦论“阴阳太极,不可谓有二理必矣。然太极无象,而阴阳有气。则亦安得无上下之殊哉?此甚所为道器之别也。”在这一思想的启发下,明代以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等为代表的医家提出命门学说,将“命门”推到了中医生命理论中形而上的位置。孙一奎在《医旨绪余》中说:“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赵献可则提出君主命门说,认为命门位处两肾中间,是主宰十二官的“真君真主”,为“主宰先天之体”,有“流行后天之用”。命门三家中最为晚出且具有代表性的张景岳在《类经》卷二十三中说:“太虚,即周子所谓无极,张子所谓由太虚有天之名也,廖廓,空而无际之谓,肇,始也,基,立也,化元,造之之本原也。”并且在《类经图翼》卷一中说:“开物者为先天,成物者为后天;无极而太极者先天,太极而阴阳者后天。”可见在张景岳眼中,“命门”不再单纯的指右肾,不再是指眼睛,不再是指腧穴名,不再是指望诊部位等形而下的概念,正如他所说:“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以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本” “命门”成为人身之太极,成为人体生命的本源。诚如清代叶霖所言:“人与天地参,命门与太极相似,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六十四卦;自命门生两肾,两肾生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生四肢百骸之类。”[1]在此后的中医理论体系中,“命门”无论是作为一个多义词,还是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都表现的相当活跃,而且常常引起后来者诸多的讨论。
3哲学的成功
宋元理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期最重要的哲学思潮期,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元明,直至清代中期才渐渐衰落。理学以“理”为最高范畴,来解说自然和人类社会,形成了完整而精细的思想体系,并被统治者定为官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理学影响到了中国的众多学术,同时也包括传统中医学,谢观在《中国医学源流论》中说:“唐以前之医家,所重者术而已,虽亦言理,理实非所重也。宋以后的医家,乃以术为不可恃,而必求其理。”[2]受宋明理学尤其是周敦颐的太极图影响,使得太极成为命门学说的核心。明代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为代表的众多医家引“太极”来解说命门,竞相争鸣,引起后来中医理论的嬗变,便是理学影响中医学的确切例证。
4医学的尴尬
众所周知,医学毕竟不同于哲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医学更需要解决的是形而下的具体问题。虽然传统中医学体系中关于解剖的观念和基础薄弱,但对六腑、五脏、颅脑、五官、四肢、骨骼的位置和形态大概还是清楚的。将“太极”引入医学来解释“命门”,显然无法得到起码的形态学支持,而“两肾之中”的部位则更偏向于模糊的臆想。特别是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西方医学占主导地位的今天,这种形而上的命门解释更是没有说服力。虽然清代以后,各类医书中仍然出现“命门”一词,但多数情况下是肾阳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如“命门火衰”大致等同于“肾阳虚衰”。尽管赵献可云:“医家不悟太极先天之真体,不穷无形水火之妙用,而不能用六味八味之神剂者,其于医理尚欠太半。”从他提出的六味八味来看,他所说的命门、先天水火等,在临床运用中不过是肾的代名词而已,理论上独特新颖,但未形成其独特的理法方药体系。[3]更重要的是,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等人所倡导命门学说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有限,以至于后世医家延续其学说者寥寥无几。
在理学影响下兴盛一时的命门学说最终回归平静甚至走向衰落,这不免让人感慨,不能不说是哲学的成功,医学的尴尬。
参考文献
[1] 叶霖. 难经正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67.
[2] 谢观.中国医学源流论[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6.
[3]刘鹏,张成博.传统文化背景下医家思维方式的演变[J].中医药理论研究.2009,30(6)64-65.
(收稿日期:2015.10.10)
【中图分类号】R-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1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