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住着的孔子
2016-01-29陈国安
陈国安
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我想那是为了让自己在《论语》的背景中理解生活、发现自己。没有读过《论语》,你理解的过去的中国便缺少了神采,你也将发现自己在今天的生活中愈发缺少活泼泼的背景和神气。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何伟俊在《〈论语〉里住着的孔子》中说:“这里的‘无所争,并非墨守成规、无所作为和不思进取、不求上进,而是一种境界。君子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孜孜以求,而不会在细枝末节等具体利益上和人争夺。如果一定要竞争的话,也是彬彬有礼,尊重对手,从容对待结果的。孔子以古代的射礼说明君子的竞争。比赛前相互作揖登场,比赛结束后下来喝酒。竞争成为一种对过程的享受。这样的竞争礼仪,表现的是人与人相互尊重的内在要求。”
我们读传统文化、经典诗文不是为了回到传统的时代中去,也不是为了在今天制造出一个古雅的“传统”生活,而是为了使我们今天真实的生活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文化。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一出口就是一个“学”字,这是整个中国人世界观的体现,也最能够体现孔子的世界观,孔子就是一位学习到老的中国人。中国人对待人的本能和学习的态度体现在这样一种世界观里:学习要在生活中被激活,本能也是在生活中才被激活的。学习的不是知识,不是能力,学习是在生活中把知识和能力激活以后,获得快乐。学习的价值观体现在人的世界观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它讲的是中国人的人生观。
在人生空间里,除了自己的血缘关系、婚姻关系之外,还有一种社会关系。只有当社会关系出现之后,“人生”才会出现。人要有朋友,要有社会关系,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人生。而面对这个社会关系,人应该怎么样?人应该真诚,应该拥有孩子一般的纯真。唯有如此,你的社会关系才是纯良的,你才能获取一种快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指的是中国人的价值观。
你只有是你自己的,做好自己,才有价值。因此,你是你自己的,做好你自己,才是人生的目的。至于别人知道不知道,与你无关。你不必因别人知道或不知道,而“愠”或“不愠”,“乐”或“不乐”。所以“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在我看来是指到了人性的根本处。也就是说,你为谁而活着?你为别人而活,那么,别人的一丝波动,都会成为你人生改变的原因。而独有做到“人不知而不愠”,方能够坚守自己。
其实人生无非就是两样事,一个知己,一个知人。知己者方能坚守自己,知人者尤可体味他人。我觉得这才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由此,人在价值观上极为重要的是君子之心。这个君子是人的价值标准,所谓君子,就是“人不知而不愠”的人。
从“求知心”启程,让纯真的“童心”贯穿行程,以“君子心”告别人生的旅程。“求知心”与“童心”都在诱发着人们的好奇心,每一天的人生都是新的,每一个崭新的朝阳又都是前一个绚烂的夕阳的延续,日子如此,知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每读一遍《论语》都会与孔子相遇一次,每一个人每读一遍《论语》都会与自己“想见”的那个孔子相遇一次,每个人在不同的地方读《论语》都会遇见不同的孔子。作者伟俊的《论语》里住着的孔子,是“活”在那个语文老师读书班里的孔子。虽然,在这部书稿中,伟俊只告诉了我们钱穆、林语堂、李长之、杨伯峻、李泽厚、李零、金安平他们遇见过的孔子,但在伟俊的脑子里,也遇见过孔安国、何晏、皇侃、邢昺、朱熹和刘宝楠、康有为他们遇见的孔子。伟俊是一位踏实的人,他总是习惯于说自己想得很清楚的东西,一如他想得很清晰的这个孔子,一经他的叙述便格外鲜活了起来。
(选自2015年3月6日《大众日报》,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何伟俊解读《论语》,有自己的哲学定位——《论语》是历史的《论语》,而非《论语》的历史;有自己的传递模式——非知识的灌输乃志趣的调动;有自己的风格特征——缘情与问智融合、感性和理性交织,引领读者穿行于心灵和生命的世界。
[读有所思]
《论语》中带给你深刻启迪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董小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