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视角,表达文本下阅读教学新维度
2016-01-29王莉
王莉
[摘 要]目前,“语言文字运用”已成为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的语用训练仍旧拘泥于文本语言的细节,严重缺失对文本篇章的关注揣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文本联系,体悟谋篇的匠心;要推进读写迁移,感受选材的妥帖;要实施对比辨析,探究写法的精妙,这样借助篇章视角,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篇章视角 表达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24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深入实施,“语言文字运用”已成为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的语用训练仍旧拘泥于文本语言的细节,严重缺失对文本篇章的关注揣摩。篇章教学的缺位,导致很多学生对文本脉络理解不清,对写作的重点把握不明、详略安排不当、谋篇布局混乱。那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引领学生从篇章的视角解读文本呢?
一、关注文本联系,体悟谋篇的匠心
文本在产生之前,作家已经在心中形成一定的雏形,具有大致的构想。这种整体性的构建并不是蕴藏于文本语言的哪一处细节中,而是散布在文本的整体框架中。因此,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跳出文本字词句段的束缚,以高屋建瓴的视角关注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与策略,将原本融为一体的有机整体依照作者的创作思路拆解开来,让学生紧扣文本创作的密码,掌握写作的方法。
例如,《泉城》一文中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四种泉水。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对四种泉水产生感性认识。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通透的感知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依照这样的顺序进行介绍呢?是否可以按照我们喜欢的顺序进行表达?”教师顺势出示标有泉水位置的济南市区地图。学生交流后豁然开朗。这一案例,教师不局限于对文本语言表达精妙的引领,更聚焦于文本的篇章构建,还原了作者的创作构想,让学生尝试以整体的视角关注文本,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推进读写迁移,感受选材的妥帖
文本的中心确定之后,选择怎样典型的材料也写作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文本的核心价值取向入手,引导学生从材料的内容与性质方面,感受材料与中心主题之间的联系,体会作者在选择材料时的独运匠心。请看《珍珠鸟》的教学。
【唤醒经验】
你和哪些小动物有过接触?(养狗、养猫居多)
你和小动物之间发生过哪些趣味十足的事情?(蹭脚、舔脸……)
【文本感悟】
课文中描写了作者与珍珠鸟的哪些亲密接触的事件?为什么要依照这样的顺序表达?除了课文中的内容之外,他们还可能会有哪些事情发生?为什么作者不描写这些内容呢?
【表达迁移】
假如我们要写自己与狗或猫相处的作文,你们会选择哪些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尝试列出一份提纲。
这一案例中,教师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根据学生解读文本可能出现的障碍,先从他们原始经验入手,通过聊天自主选择素材;继而通过对范文的学习,掌握作者选材的技巧,并将其巧妙地迁移到自己习作实践中来。虽然课堂中,教师并没有给学生现场实践的机会,但提纲的整理已经将课文彰显出来的选择艺术和精彩融入其中。这样,文章应该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这些核心问题自然地深入到学生的意识中,教学效果就可见一斑了。
三、实施对比辨析,探究写法的精妙
随着语用理念地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阅读教学中关注文本整体、体悟作者写作方法已经越来越多。但是,在引领学生感受文章写作方法时,教师如果不能继续追问,其指向篇章表达的教学也只是浮于表层。因此,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达到怎样的表达效果?如果缺乏这样有深度的追问,阅读教学只能是一种标签式的名词累加,学生难以吸收与内化写作技巧,无法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钱学森》一文时,教师紧扣第一自然段中表示时间的“1955年10月1日”,引领学生从课文中抽取表示时间的词语,引发学生的疑惑:作者为什么没有按时间或者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描写呢?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将钱学森劈波斩浪回到祖国怀抱的镜头放置在课文的开头?经过思考、讨论,学生终于明白:这样写,将钱学森归心似箭、急切报效祖国的情感有效地凸显出来,激荡了每个读者的内在情感,激发了读者阅读文本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点明这种写法叫做倒叙法。教例中,为了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倒叙的写作方法,教师让学生从课文中抽取表示时间的词语,通过比较、分析等,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直奔主题,对篇章形成感知。
指向表达层面的阅读教学,既要从文字、词句等细节入手,又要考虑篇章结构。只有两者彼此交融、不失偏颇,阅读教学才能更加有效,使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方法,提升语文素养。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