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点”通经络,促读写共生
2016-01-29周丽萍
周丽萍
[摘 要]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课堂上,抓住课文隐藏的读写结合点,进行片段训练,可以将读写有机结合起来。首先,要立足创新,挖掘“点”;其次,要着眼发展,运用“点”;最后,要兴味盎然,享受“点”。这样的教学,在教师的“搭桥引路”下,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读写结合 “点” 和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18
丁有宽老师说过:“读写结合,事半功倍;读写分离,两败俱伤。”朱作仁教授也认为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我们教师只有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爱上写作,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目前的语文课堂却存在着读写结合的自然性、随意性、机械性的现象。那怎样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呢?这一直是一个困扰在语文教师心头的老大难问题。
我们都知道,中医所推崇的艾灸疗法,是通过艾条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效应,刺激各个“点”——穴位,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散发着语言文字的魅力,不但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而且隐藏着很多的读写结合点。如果我们依托教材,挖掘这些“点”,进行有序而有层次的习作训练,那么就能打通习作的“经络”,充盈习作的“气血”,让读写和谐共生。
一、立足创新,挖掘“点”
教师要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深入挖掘一个个读写结合训练点。有时,一篇课文就可以挖掘出多个写作的生发点,这些点的作用各不相同。
(一)情感生发点——读写结合的“百会穴”
真情来自心底,“情动而辞发”。在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如,学习《最后一头战象》时,我们可以借助文中这句话:“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引导学生想象:“在嘎羧告别村寨时,它心里在想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试着把嘎羧的内心感受写下来。”我们也可以借助嘎羧重回昔日战场,站在江滩卵石上的一幕,让学生想象:“这礁石,这火红的朝阳,这震耳欲聋的吼叫,在向我们讲述着什么呢?假如你就是嘎羧,请把你的内心感受细致地写出来。”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形象地写出嘎羧丰富的内心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这些文本的情感生发点,往往是矛盾冲突的激化点,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是文中人物精神的闪亮点,是读者心生感动的落泪点,是文本的精华之处。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这些情感生发点,进行练笔,可促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让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思想得到升华。
(二)写法渗透点——读写结合的“中脘穴”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一个精彩的例子,都有它的独到之处,是学生模仿的范文。儿童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以模仿为“阶梯”。但模仿只是起步,更重要的是仿后的创生,这是对作者写作方法的迁移运用和对自主创新的追求。
我们可以借助文章的篇章结构安排、写作顺序和表达方法寻到丰富的写作点,进行练笔,习得写作方法和具体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在朗读品味中充分感受《月光曲》的美妙后,使学生感悟到:作者在叙事中借助了想象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旋律形象地表达出来。这时,我出示一段学生以往的习作片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进行修改。学生沉浸其中,修改得相当出色。
因此,只要教师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特点,逐渐理解、消化为自己的东西,让学生模仿其写作方法和具体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写话,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空白创新点——读写结合的“涌泉穴”
很多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一个省略号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一个神态、一个动作,或是未尽的故事,都会引发我们的联想。这些空白点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空间,是课堂练笔的极好之处。它既可以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体会作者表达的特点与精妙,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设置了这样的情景,进行巧妙的练笔:“在洛阳城外,老子见到一位年轻人 ,看上去 ,老子想: 。请你们展开想象,把老子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这是多么新颖,多么有艺术性的练笔啊!这样,读写交融,既促进学生对文本深刻而多元的理解,又有效地进行习作训练。
所以,依托这些课文中的空白点,进行有创意的补写、扩写和改写等练习,既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进行精妙的语言文字训练,还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法的认识,真可谓是一石三鸟。
读写结合从“点”开始,一个个训练点,就是一个个坚实的习作落脚点。这些点,让学生用笔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着眼发展,运用“点”
教师要胸有全册教材,从单元着眼,从单篇入手,巧妙运用这些读写结合训练点;要做到每学年、每学期、每一组课文的读写训练都有规划,力求凭借这一个个点,形成全面、系统、重点的读写训练体系。
(一)系统有序,胸中有张“结构网”
有些教师虽然能够在教学中运用这些读写结合训练点,但是因为不系统,呈无序状态,学生受益也有限;还有一些教师,虽然勤于训练,但训练点过于单一,就犹如只在一两个穴位上用艾灸一般,无法达到五行的平衡协调。因此,训练一定要有连续性,要弄通弄懂本年级、本单元的习作训练重点和单元前后的联系,着眼整体,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如,学生在低年级就学习写人的方法。教材每个学年、每个学期都安排写人的文章。而写人文章的写作技巧很多很多,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部掌握。这就要求我们的训练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不然就会停留在一个层次上,不能进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读写相结合为突破口,坚持读写同步,以模仿为桥梁,以片段训练为手段,引导学生在整体规划布局下,系统地学习范文,仿其神、仿其意、仿其路、仿其格、仿其法,从而有效提高听说读写水平,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性、层次性发展。
(二)以学定教,心中有个“梯度表”
要想运用好这些“点”,除了系统有序,还要做到以学定教。我们不仅要深入了解各类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兴趣爱好、个别差异等情况,还要摸准学生的习作心理动态与思维障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我们应给学生一个习作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习作激情,让他自己去创造。
一篇课文有很多读写结合点。就一个班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如果在这一方面已经具有很强的能力,我们就没有必要耗费时间去做这些重复无意义的训练。反之,假如一篇课文中有一两个写作技巧,学生在习作中都不能很好地运用,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要求进行多次练笔。当然,要注意和本单元以及本册的内容衔接问题,既不能把高年级的知识点强拉到低中年级进行训练,也不能在中年级还抓住低年级的能力训练内容不放手。
训练体系以单元为中心,层层突出训练重点,争取做到全面把握,梯度推进。这样有选择、有重点、有点有面的以生为本的读写结合训练,大大提高读的强度、写的密度;同时加大了练笔的实效性,达到了用较短的时间、取得较高效益的目的。
三、兴味盎然,享受“点”
教师即使掌握了教材读写结合训练点的完整体系,也并不代表着他的读写结合教学一定会成功。因为,还有以下两点至关重要。
(一)兴趣——美文诞生的精神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读写结合的“美文”才会随之诞生。“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上,当学生写作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为他们适时适度地支上一招;当教师把自己的作品绘声绘色地朗读给学生听的时候,学生那颗颗“胜于蓝”的心就会蠢蠢欲动,他们想超越老师;当他们听到教师表扬自己时,内心里就会强大自信;当教师用手轻轻抚摸学生的头,或露出一个和蔼的微笑时,一股暖流如春风般沁入他们心脾,滋润着他们那颗正在表达自己思想的心。所以,面对学生读写结合的小片段,教师不要皱眉头,因为这一个个小片段里藏着金埋着银,更重要的是里边有一个叫“信心”的东西在静静地成长!对学生来说,写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教师要睁大眼睛,鼓励表扬每一篇小作品的“诞生”。就犹如艾灸一般,让那种温热的感觉透过一个个穴位,传导到全身,疏通经络。只要让孩子有了写作的兴趣,我们也就成功了一半。
(二)关注——持之以恒的动力源泉
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外,还需要时刻关注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展示的平台,因为美是需要被欣赏的。
在教学中,我在有条不紊地指导学生抓住“点”进行练笔的同时,还为他们创建文学博客;在班级办起精彩的习作小报;将优秀的作品不断推荐到省市各报刊编辑部。只是简单地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搭建一个平台,却换来了学生不竭的写作激情和灵感。每次习作,无需多言,每个学生都是竭尽所能去创作。看着一个个文学小才人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我心中那份惬意无以言表。
聚沙成塔,连点成线,这一个个读写结合的“点”的训练,因为有所凭借,学生写起来就很容易,能树立信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积少成多,“小写”为“大作”打下基础。长此以往,自然就能成就“篇”,为学生的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学得扎实,练得灵活,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他们写作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牟光明,孙传文.小学生大量阅读的实践与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2] 董蓓芬.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 丁有宽.丁有宽与读写结合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4] 于永正.教海漫记[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