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乐写、能写、会写
2016-01-29陆青春
陆青春
[摘 要]命题作文虽然在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方面有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学生处在被动的接受地位,加上教师指导的僵化性,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作文的目标要求,改变命题策略,把命题命到学生的心坎上;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讲究指导艺术,实现个性化表达,以达到让学生乐写、能写、会写的目的。
[关键词]命题作文 乐写 能写 会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10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指导小学生乐写、能写、会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归宿,也是我多年小学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一个目标。怎样才能实现让小学生乐写、能写、会写呢?
一、改变命题策略,把命题命到学生的心坎上
我们知道命题作文是以“他人出题,一题而作,受命作文”为特点的。虽然它在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始终只是把学生放在被动的地位,更何况教师的命题往往空间狭小、要求僵化,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心理状态。教师的习作指导又往往采用“布置题目——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一僵化的模式,使学生的整个习作活动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状态。学生望题兴叹,无话可写,或者勉为其难,胡编乱套。而另一方面,学生大脑中贮存的丰富信息,则被深深地锁在记忆的库房中,难以加工、呈现,成为作文的材料。
叶老在《论写作教学》中指出:“教师命题的时候,必须排除自己的成见与偏好,依据平时对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应当积蓄些什么,而就在这范围内拟定题目。学生遇见这种题目,正触着他们胸中所积蓄,发表的欲望被引起了,对于表达的技术自当尽力用功夫。”《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的确,新奇、巧妙的作文题目能激荡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知识经验,能使他们的大脑皮层兴奋,有一种“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冲动,甚至能使学生产生灵感,进入文思泉涌的境界。
(一)命题自由化,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打个比方,作文命题好像放鸟,既不能把鸟儿关在窄小的笼子中致使鸟儿无法飞翔,也不能把鸟儿抛向天空使它无边无际地乱飞,而应该把鸟儿放到能使它力所能及地自由飞翔的树林中去。一个班几十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家庭环境等都不尽相同,由此产生的喜怒哀乐也不一样。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自由写作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指导,想写什么由学生自己决定,不要强求一律,更不要用所谓的标准去衡量学生。只有学生写出富于个性的文章,作文教学才能真正出现万紫千红的美好景象。什么情况下采取自由命题的方式比较好呢?
1.巩固写作知识时。
小学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联系是比较紧密的,语文教材里要求学生掌握的写作知识有:注意文章的条理、按一定的顺序写、分清主次、详写和略写……在进行巩固这些写作知识的习作训练时,只要学生能运用好学过的写作知识,就不用限定一个题目去给学生写,而应让学生自己选材,自由命题,放胆去写,多给学生一些发挥想象的余地。相信,教师给定的范围越宽,涌现出来的佳作就会越多。
2.表达共同体验时。
在小学里,经常要开展一些集体活动,比如,春游、运动会、球赛、文艺演出等。这些活动都是班上小朋友共同参加的,如果要以某次活动内容作为写作素材,表达共同体验时,那么可以采取自由命题的方式。比如,带领学生春游后,就让学生以“一次春游活动”为素材写一篇文章,至于怎样选材、想写什么、想怎样写、写多少字等全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只根据学生的需要做一些个别辅导。虽然内容都是写春游的,可学生文章的体裁、立意、选材角度等方面却各不相同,风格各异。有的学生以《愉快的春游》为题,写了春游的经过,写出了同学们愉快的心情;有的学生以《美丽的东钱湖》为题,写了去宁波的后花园——东钱湖看到的美丽自然风光,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有的学生以《山美水美人更美》为题,写了春游中涌现出来的互助友爱的感人场面,为春天增添色彩……
(二)命题开放化,让学生主动参与命题
所谓命题的开放,是指写作要求不宜做过多的限制。有一定的要求限制,防止写作时漫无边际是必要的,但过多的要求,往往会束缚思维,限制个性的发展,适得其反。开放性的作文命题,让学生能抒写性灵、自由发挥、表现自我,避免文体单一、写法呆板、方式划一的“套板反应”。教师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主动参与命题。让学生参与命题的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先做后命题。
即让学生先动手、动脑体验生活,有了写作内容,有了切身感受以后,再参与命题,进行写作。例如,在杭州“西湖之春”小学作文观摩会上,我听到一位教师设计这样一堂创造性作文课——“吹泡泡”。上课时,讲台上摆着一个盛满肥皂水的大脸盆。教师叫学生都来动手吹泡泡,看谁吹得大,看谁吹得多。学生动手动脑,气氛活跃,形成了创造性作文教学的良好环境。接着,教师引导:“泡泡像什么?”学生回答:“像气球。”“像飞船。”“像月亮。”“像水晶体。”……教师接着问:“要是把泡泡当作人,可出哪些作文题?”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拟出了以下题目:《泡泡飘游记》《顽皮的小泡泡》《泡泡王国》《小泡泡历险记》……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有关可爱的小泡泡的作文。这样,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每个学生笔下的“小泡泡”都具个性,活动在各自的天地里。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流露于字里行间,他们写得很开心、写得很有趣,再也不把作文当成一件沉重的事情。
2.先写后命题。
即先引导学生口述作文,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写作角度去命题。例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教《记一件事》作文课时,他先让学生用“闷热”“冷饮”“青蛙”“一元钱”连起来说一段话。接着,他要求学生把这段话写成作文,并用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口述作文。于是,学生一边表演,一边口述事情的经过;教师作适当进行点评。最后,贾老师说:“这篇文章写完了,给它定个什么题目呢?”学生思维很活跃,纷纷说:《一只青蛙》《救救青蛙》《放青蛙》……贾老师又引导:“如果不用“青蛙”作题目,用“一元钱”作题目呢?”学生又说:《巧用一元钱》《一元钱的故事》《一元钱救了一个小生命》……贾老师接着问:“如果老师出的题目是《一件……》呢?”学生说:《一个小事》《一件普通的事》《一件有意义的事》……贾老师再问:“如果用时间命题呢?”学生说:《一件发生在闷热午间的事》《一件发生在炎热夏天的事》……贾老师最后问:“如果用地点命题呢?”学生回答道:《一件发生在农贸市场的事》《一件发生在市场小摊边的事》……这种命题的方式非常新颖,具有独创性,对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十分有利。
二、讲究指导艺术,让指导落实到个性表达中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作文也一样。作文,是心灵的歌唱。而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是独一无二的。作文教学的最佳境界,就是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写出最富有个性色彩的佳作。因此,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保护儿童语言的多变性、敏感性,强化个性语言的交流,让学生写自己的心里话:既可以写真善美,也可以写假恶丑。要让学生用作文来歌唱、批评、宣泄……这样,作文就会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
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激活学生思维,拓展学生创新的空间,激励学生多角度构思。因为“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事件,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角度去观察,就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
(一)指导学生多角度审题
多角度审题,就是利用相同的题目,培养学生多侧面、多角度深入而灵活地审视题目的内容、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再结合生活感受,从不同的方面搜索写作素材,写自己熟悉的、感受最深的内容。如,写《我的家乡》,按常规作文思路首先想到的是写景。如果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景物的描写上,写出来的文章就会雷同,缺乏新意。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平时的观察和积累,从狭隘的写景中走出来,告诉学生:既可以描绘家乡的美丽景色,也可以记叙发生在家乡的新鲜事,还可以展现家乡救死扶伤的医生、诲人不倦的教师、默默无闻的工人、勤劳善良的农民等不同的风采。这样,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生活中的一幕幕动人场景由模糊变得清晰,最后定格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生动的表象。结果,每一个学生写出的习作都充满新意,充满创造的灵感,不落俗套。
(二)指导学生多角度立意
生活本身五光十色、丰富多彩,每个人的经历、情感、意志、爱好、知识、能力又各不相同,因而对源于生活材料的摄取和精华就会各显千秋。而正是这些又为多角度立意提供了可能性。多角度立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立意上,教师应指导学生立出新意,不论是记事、写人、还是状物、写景,都要多角度思考,都要有自己的新发现、新视角,说自己的话。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拓宽立意。
许多事物都有多义性。多角度立意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有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根据马路上汽车、摩托车越来越多这一现象进行写作时,引导学生多角度立意,最后学生写出的作文,主题多种多样:有反映社会日新月异,变化快的;有反映改革开放政策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快的;有反映交通事故越来越多从而提出要加强交通管理,注意交通安全的;有反映汽车、摩托车尾气排放严重,呼吁治理尾气排放,保护城市环境的。由于立意不同,作文就会迥然不同,很有创意。
2.挖深立意。
挖深立意就是要善于从事物的表面挖掘出事物的本质,引发感想,做到立意的深刻、独到。比如,教材中的《落花生》一文,采取的就是挖深立意法。文章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像这样的课文,在语文教材中还很多,如《画杨桃》《古井》《峨嵋道上》《爬天都峰》等。这些文章立意都很深,可以指导学生模仿学习。
(三)指导学生选材求新
文章的选材直接关系到中心思想的表达。在小学作文中,许多学生的作文缺乏新意,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选材陈旧,人云亦云,形成了一种定式思维。如,写好人好事,就写某同学拾金不昧、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学习非常刻苦等。针对这一现象,要在紧扣中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选择典型、新鲜、独特的材料。只有材料的新鲜、独特,才能吸引人、感动人。一篇文章,如果写的都是老掉牙的事,又没有写出自己新的认识、独特的感受,那文章就难以感人。由此可见,冲破思维定式的罗网,力求达到选材上的“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选材求新除了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材料仓库以外,还要做到下面几点。
1.善于选择有时代气息的材料。
写叙事的文章,选材是关键的一步。挑选材料时,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我们在生活事件与生活现象中选取材料时要注重新颖别致的材料。
平时,要让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写作材料。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学生写作文,就应该写自己的生活。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耳朵去听,时刻观察、用心体验,就会发现身边发生了许多新奇的事、新奇的现象。这些会引起他们特别的注意、思考。只要学生把注意观察的新鲜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材料,写到作文里去,寻求新的立意就能写出新颖的、有深度的作文。第一,要写出一个“新”字来。捕捉身边的事物时,关键是看能否反映“新”字,即过去所没有的、新近才发生的变化。写文章时一般要从这个“变化”入手,再去探究变化的原因。第二,要写出新意来。捕捉身边的事物时,要留意写出事物的新意来。可以以小见大,从身边的小事反映时代前进的步伐;可以从一种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善良的人性等;还可以从不起眼的生活琐事中观察思考,产生新的发现、新的感受。这样的材料平中见奇,也不失为新颖的材料。比如,一个学生在写《小帮手》一文时,他选择了暑假里加入自己所居住的小区志愿者服务队,帮助维护、管理小区内的各项工作的事。因为小作者选择了有时代生活气息的材料来写,具有新鲜感,文章深受读者的喜爱。如果他选择司空见惯的帮助邻居照看小孩,帮老师收作业本等材料来写,就没什么新意可言了。
2.同一主题、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
在写同一题目、同一主题的文章时,学生最容易犯选材雷同的毛病。多角度选材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走出这一困境。比如,在指导学生写《我们的校园》时,我要求学生有条理地记叙校园的美丽景色,然后展开联想。在指导时,我让学生进行发散式联想。有的穿越时代,联想到昔日的校园情景,从它的变迁中歌颂祖国改革开放的新人新貌;有的发挥想象,幻想未来的校园,抒发实现理想的情怀;有的联想到教师的辛勤劳动,表达对教师的热爱等。这种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只要冲破了定式思维的羁绊,就会觉得海阔天高,有写不尽的材料;只要善于找出不同常例的新鲜材料,写出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感受,就会写出有个性、有特点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来。
(四)开放表达形式,减少过多限制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策略有三大基本特征。一是自主。作文教学不要过于讲究文体形式,要提倡学生自由表达。二是开放。作文的实质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用语言文字创造性地表述出来。作文教学必须改变为作文而作文的观念,要走开放的道路,即作文内容、作文形式、作文过程、作文方法、作文途径和作文评价的开放性。要构建多元的作文教学体系。三是创新。学生写作文要经历一个语言的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由于积累、经历、体验、感受不同,学生所表达的内容和语言形式也不同的,因此不应拘于规则的限制。要允许语言内容的创新,允许思维价值的创新,允许写虚构的事物(但不是胡思乱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可以异想天开。文体的表达形式要多样性,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追求统一的模式,让学生自主建构。
因此,作文教学要敢于冲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形成作文教学的多元化。例如,纸上谈心→反思性作文;学以致用→实用性作文;学做结合→实践性作文;试验探究→研究性作文;自由表达→日记作文;交流友谊→通信作文;提供素材→材料作文;有感而写→读后感作文;角色体验→假想作文;异想天开→科幻作文;打破现实→想象作文;编写故事→童话作文;生活联想→行为作文;综合信息→网络作文;创设情景→活动作文等。
应拓宽习作的体裁,不仅要让学生写一些写人、记事、状物的文章,还应拓宽写作的路子,把各种体裁引入习作训练中,尝试写儿童诗、童话、剧本、寓言、微型小说等。同样的内容可以用记叙文写,也可用诗歌写;同样的主题可用寓言写,也可用童话写……这样不限体裁放手写,符合儿童口味,学生兴趣浓厚。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尝试为某些产品写广告词;为学校写校训、歌词;为班级活动写相声、小品;为同学写寻物启事、招领启事;写采访记、科普小品、剧本、调查报告……
总之,我们的作文教学只有关注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放飞和呵护学生的心灵,才能听见真实的、生动的、活泼的生命言语,才能在习作中见到孩子们独一无二的“真我”。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