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部位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压力的影响

2016-01-29吴玲玲黄云兰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源性电针脊髓

吴玲玲 黄云兰



不同部位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压力的影响

吴玲玲黄云兰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的电针刺激对于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压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0例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在实施间歇导尿的基础上,对照组实施穴位电刺激八骼和会阳等穴位,研究组实施经颅电针刺激足运感区、腹六区等穴。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自主排尿、导尿量和残余尿方面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排尿末期的逼尿肌压力、膀胱压力以及尿道压力等均发生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排尿末期腹压方面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刺激可以有效改善由于脊髓损伤所导致的逼尿肌无反射型逼尿肌压力,有利于促进患者尽快恢复自主排尿功能,电刺激头腹部较刺激骶部效果更显著。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电针;尿流动力学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12.015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脊髓损伤后常造成损伤平面及其以下的肢体瘫痪,同时导致和诱发脏器功能障碍,尤其将严重影响以脊髓终末支配的盆底排泄器官功能[1]。神经源性膀胱疾病是脊髓损伤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影响健康的同时,还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传统的药物和手术治疗均难以获得满意疗效[2],有效改善该类患者的排尿以及排便功能,是医学上面临的重要问题。应用针刺方式调节膀胱功能,基本机制就是调节和支配膀胱尿道的中枢神经,控制其兴奋以及抑制反应,从而产生相关作用,这种调节作用是双相性的。在穴位的选择上,存在着神经节段不同,选择的位置就不一致[3]。我院积极探索不同部位电针刺激对于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压力的影响,取得了有借鉴意义的经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5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0例,其中男62例,女18例;年龄18~70岁,平均(35.6±5.5)岁;病程为1~9个月,平均(5.5±1.5)个月。神经损伤平面范围为T10-T12,神经功能分为B~C级。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尿潴留,具有外伤性颈、胸、腰、骶段脊髓损伤;经尿流动力学检测均确诊为逼尿肌无反射型疾病。排除妊娠及哺乳期的女性;同时排除其他重要脏器疾病患者以及接受其他可能影响本研究安全性的有关治疗患者。征得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均签署同意书。将80例患者随机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予以间歇性导尿。按照工作流程实施严格的局部消毒,导尿设备选择一次性导尿包。导尿每天4次,分别为8∶00,14∶00,20∶00,2∶00,4周为1个疗程,连续实施3个疗程。(1)对照组开展穴位电刺激。具体穴位选择患者双侧的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阴陵泉、三阴交、悬钟、大钟、照海、太冲,进针深度均控制为1~1.5寸。以捻针仪进行快速、小幅的捻转,速度控制为200转/min,持续3 min,然后接通电针治疗仪。予以连续波,频率200 Hz,电压控制为3 V,根据患者耐受进行相应调整。留针持续时间为30 min,每天1次,4周为1个疗程,持续3个疗程。(2)研究组则实施经颅电针刺激。穴位选择患者足运感区、腹六区,同时取横骨、曲骨、中极、关元、气海、阴陵泉、三阴交、悬钟、照海、大钟、太冲、会阳。头针以与头皮30°夹角方向刺入,由前向后,进针1~1.5寸;腹六区进针1.5~2.0寸,从上向下平刺。以捻针仪进行快速、小幅捻转,速度控制为200转/min,持续3 min,再接通电针治疗仪。选择连续波,频率200 Hz,电压控制为3 V,根据患者耐受进行相应调整。留针持续时间为30 min,每天1次,4周为1个疗程,持续3个疗程。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排尿情况以及尿流动力学变化情况。(1)以排尿日记方式记录患者治疗前排尿情况,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排尿情况,包含自主排尿、加压排尿、导尿量以及残余尿等。(2)尿流动力学,主要为逼尿肌压力以及反射情况。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的

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排尿量变化情况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排尿量变化情况比较±s)

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排尿量变化情况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检查情况比较 (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检查情况比较±s)

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检查情况比较,除排尿末期腹压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各项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脊髓损伤后,膀胱失去脑桥上中枢的控制,导致逼尿肌过度活动以及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这些将引起膀胱内压力升高,进而损坏上尿路[4]。脊髓属于控制逼尿肌的排尿中枢,也是将膀胱尿道感觉冲动传导的通路。脊髓排尿中枢主要位于交感神经中枢,同时也存在于副交感神经中枢和阴部神经核等,其功能和作用就是对膀胱以及尿道产生支配作用。不同节段的脊髓受到损伤,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神经源性膀胱,和具体位置相关,但与脊髓损伤的具体情况并非完全对应。

本研究中,应用电针刺激的足运感区为大脑旁中央小叶位置的头皮投影区,腹六区则为腹部的足运感区。予以电针刺激后,能够反射性调节大脑以及脊髓神经细胞功能,可以调节和控制肾脏泌尿功能,同时调节输尿管、膀胱以及尿道括约肌的舒缩功能。曲骨、中极以及关元等相关穴均位于下腹部位,支配着人体的膀胱盆神经、腹下和阴部神经等。应用电针刺激下腹部,可以产生相应的传导信号,并使其进入相同或者邻近脊髓节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作用于膀胱的骶髓排尿中枢,实现调控膀胱排尿的功能[5]。

在实施间歇导尿的基础上,对照组实施穴位电刺激八骼和会阳等穴,研究组实施经颅电针刺激足运感区、腹六区等穴,结果显示,完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自主排尿、导尿量和残余尿均得到显著改善,两组患者的排尿末期逼尿肌压力、排尿末期膀胱压和尿道压均具有显著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电针刺激头腹部可促进排尿,较电刺激骶部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程宇核,王俊华,李海峰,等.电针结合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逼尿肌兴奋性及α-SMA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3,28(5):327-329.

[2]王彦彬,徐智慧,诸靖宇,等.骶3神经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临床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3):224-225.

[3]孙迎春,李建军,程先宽,等.不同部位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压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08):734-737.

[4]陈国庆,廖利民,苗笛,等.经表面电极电刺激胫神经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4,24(12):1060-1063.

[5]李凝,吴艳,朱毅,等.SCI后神经源性膀胱针灸康复治疗现状及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0,8(4):490-491.

(本文编辑陈景景)

作者单位:518001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心内科

云燕:女,本科,主管护师

基金项目:罗湖区科技创新局(2013042)

收稿日期:(2015-08-03)

猜你喜欢

源性电针脊髓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姜黄素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
椒莲酊剂治疗男子雄性激素源性秃发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