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动因分析①

2016-01-29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张惠丽

中国商论 2016年4期
关键词:效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张惠丽



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动因分析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张惠丽

摘 要:本文对文化产业集群形成动因的多理论视角分析结果表明,企业衍生是产业集群萌芽的外在表现形式,分工协作是产业集群产生和长期存在的基础,竞争与合作推动集群不断向前发展,知识溢出和创新效应是集群持续成长的决定力量。集群创新发展路径应该注意集群内外部的分工协作,形成健康的竞合机制,规避企业衍生的路径依赖风险,形成文化产业集群的竞合机制,产生更高层次的集群效应,提升集群发展动力。关键词:文化产业集群 形成动因 效应

在产业集群理论发展趋势研究过程中,国内外学者从经济学、生物学、复杂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角度研究了产业集群动力机制。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文化产业的实践发展证明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与其他产业集群相比文化产业集群较大多数处于形成至成长阶段,有其自身的发展特性。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可以借鉴传统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却不能照搬其他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已有的产业集群理论研究成果对理解产业集群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和其关注现象的角度不同,导致这些理论对于研究文化产业集群各自都具有局限性,单一依靠某一理论,均不能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动因做出完整、科学的解释。文化产业集群理论作为一门崭新的理论,需要进行多学科交叉分析,期待着更多的成功实践,从而为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确立提供决策依据。

1 企业衍生

衍生企业拥有的高技术特征有利于促进整个集群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衍生企业与集群内部其他主体的地理临近性和产业的关联性,有利于集群内知信息的扩散,推动了集群内的知识溢出,延展了集群内部企业间沿产业链的横向或纵向合作的可能性,有利于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1],还有利于培育出适应本产业发展需要的产业集群环境,而有利的产业集群环境又反过来促进企业衍生和聚集机制的发挥,促进聚集企业增多[2]。

企业衍生过程有利于激发企业家精神的成长,而企业家精神以及区域历史文化继承、特色文化资源和传统工艺技术等因素会影响新文化企业形成过程中的惯例、规则的形成,收益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中的学习效应促进了中小企业的新生。部分企业生成初期,文化产品多处于简单的复制,模仿多于创新,技术含量低,企业多以获取集聚外部规模效益为主。企业家对市场机会的识别、先进入企业的示范效应和新产品开发、后进入企业对显性知识的模仿创新,都会积极推进集群的发展。因此学习和创新能力影响衍生企业成长的路径依赖性强弱。

文化企业代际衍生是文化产业集群演化的一个重要环节[3]。新产业的出现往往是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的结果[6]。区域的外在条件符合文化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时,在集群发展初期,同类型企业以简单模仿形式大量出现。企业的数量通过裂变、孵化、分蘖而快速衍生增加,扩张了产业总规模,有利于专业化中小产业群落的形成,有利于形成区域性的产业优势。产业优势又能够促进产业集群内文化企业的衍生,形成文化企业衍生与文化产业规模扩张相互增强的正反馈环的良性循环。比如在动漫产业中,衍生产品利润达到70%。动画衍生品产业规模扩展至内容播出市场的10倍以上,成为动漫产业链中市场规模的龙头。2012年,张江迎来了30余家动漫衍生品企业,形成了动漫衍生品企业在浦东的集聚发展趋势,这些都意味着将吸引或产生更多的动漫企业在这里集聚。

2 分工协作

从生物集群看,永久性集群种群内部个体间必需具有相互吸引力,相互需要,通过分工协作来共同维持集群的长期存在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内开始分工生产某一类产品时,产品生产由集聚的大型企业或大量中小企业集中进行,两种方式都可以通过生产集中来扩大生产规模。产品专业化营造进一步进行专业化分工的可能性,增强了分工的自我繁殖能力,促使分工产生发挥其双向带动作用。相似行业文化企业的集中拉动提高了相关服务行业专业化分工,带动产生提供了相关专业化服务的机构,如物流公司、广告咨询公司、会展中心、产业研发中心、行业协会、中介机构、教育培训机构、保险公司等。同时,文化企业集聚激化了同行竞争,促使行业的内部分工进一步细化,促进了文化产品用料、规格、类型,甚至用户的专业化,促进了文化产品的差异化发展。

对文化产业管理者来说,应当优化文化产业集群管理机制,根据文化产业内部分工原则和文化产业产业链的关联效应,择优引进文化企业进行,引导企业集聚,从集群发展初期的“引资”逐步过渡到“选资”,促进集群升级。区域内集群的文化企业只有形成对外开放的协作网络和相互依存的竞合机制,才能有卓越的经济表现,才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企业集聚,才能维护文化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4]。

3 知识溢出和创新效应

社会资本在产业集群内表现为集群主体由于拥有相同的制度,相同的发展目标,在密切的相互联系中形成的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社会资本有利于知识溢出,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创新型网络,进一步促进发挥知识递增效应,扩大了劳动力和资本等其他投入要素收益,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为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源泉。

首先,社会资本有利于知识传播和溢出。企业在地理上的集聚为技能和经验等隐性知识溢出提供了条件。Eugene L.Seeley(2005)认为,隐性知识的传播程度影响产业集聚发展成为产业集群的可能性[5]。在关系网络中,社会资本的积累使企业之间主动利用彼此的经验、技能等隐性知识进行创新活动,达到共同获益的目的。文化产业集群内部的初期模仿学习逐步发展成为比较直接的学习机制。在共同信任的基础上,集群内企业间人才流动促进了集群中知识的持续流动。集群的非正式交流网络提供了开放的信息传播和创新环境,促进了不同属性知识之间的转化。集群主体之间相互交错的横向和纵向互动合作的关系网络提供了集群创新和文化企业学习知识溢出的机会。社会资本还为隐性知识传播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在集群主体反复的自愿交流中,隐性知识得到了溢出和吸收,因此,社会资本是产业集群内隐性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我国99%以上的文化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文化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导致文化产业人才必须更加重视跨企业间的沟通和学习。不经意间的沟通和学习有可能成为隐性知识传播和扩散的有效途径。隐性知识传播主体之间通过互动作用,产生了新观念和协同收益。隐性知识传递就是当前文化产业在发展初期快速集聚发展的本质原因。

其次,知识溢出有利于进行创新活动。隐性知识的溢出需要在各个主体之间形成有效的转移机制。在产业集群中,专业化分工使企业之间不仅形成了一条分工严密的价值链,而且由于知识的互补性也形成了一条知识链。

最后,在纵向上表现为供应商和客户的互动合作,横向上表现为文化企业之间互动的竞争和合作关系。由于技术和知识的溢出,实现了产业集群中的知识共享,促进了学习机制的形成,从而促进了企业参与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了集群创新的网络发展,进一步增加了创新的机会,提高了创新的效率,并相应地降低了创新的成本和风险[6]。

4 竞争与合作

演化博弈论以有限理性个体为基础,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结合了博弈论和进化生态学的理论基础,认为现实中个体通过相互模仿、学习和突变等动态过程来找寻最优决策,认为处于相同环境的不同种群在竞争同一种资源时,具有更高适应度的种群最终能够存活下来。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之间相互关系有竞争也有合作,竞争为企业个体发展激发了动力,合作通过彼此达成的协议、规则,建立信任机制,克服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生产、服务和销售等环节潜在的矛盾,力争在不同文化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和合作关系,通过竞争和合作产生协同效应,形成有序的稳定结构。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有利于集群内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区域内的要素合理流动,有利于形成灵活和专业化的竞争与合作的社会网络,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合作博弈结果是从零和博弈转为正和博弈,成为集群自组织进化的内在动力源泉。

(1)集群内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集群中企业竞争合作博弈的演化过程往往表现出复杂适应系统的特征。现代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关系既不只是合作,也不只是竞争,是产业集群内企业在复杂的集群环境中力求达到的一种竞争和合作的均衡状态。每一个文化企业在这种竞合博弈的网络化环境中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从而促进了文化产业集群系统整体不断向前的发展趋势[7]。

(2)供应链上复杂的竞争合作关系。大型企业形成的集群核心一般情况下在集群形成和发展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周围的中小企业随后基于文化产业链上的分工协作,逐步形成网状的外包和再外包网络,文化企业间随之演化成复杂的供应链竞争和合作关系。中小企业多数负责提供原材料以及中间产品,位于供应链上游。核心企业组合加工中间产品,生产出最终产品,因此控制着产业链上游的中小企业,甚至整条文化产业供应链[8]。

5 结论及启示

文化产业集群形成体现在文化企业衍生以及文化产业集群主体间的分工协作,竞争与合作推动着集群不断向前发展,知识溢出和创新效应是集群持续成长的决定力量,其克服了企业衍生的路径依赖性。产业集群的塔式协同效应是在集群系统与集群环境交互过程中产生的,能够促进集群提高效率、良性发展,逐步成为集群持续成长的序产量,是集群持续成长的根本动力。中小企业是我国文化产业集群的基本主体。中小企业由于受资金、规模、技术的限制,自主创新的能力较低,对技术转移的依赖性很高。融资、技术、品牌创新己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强调文化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构建文化产业集群创新服务体系。政府优化政策、法律以及公共信息发布、咨询服务平台;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技术人才培养、服务和科研成果交流、转化服务平台;核心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和创新服务平台。

其次,培养高素质文化产业创新型综合人才。积极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作用,重新按需定位对创意人才的培养计划。培养信息技术、艺术设计、软件开发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培养专业的产业管理技能,更要强调培养产业人才的创新潜力和创新意识形态,如实际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际问题分析能力和突发情况应变能力等。

最后,加强文化产业信息技术创新,提高“互联网+”时代下文化产业链的科技含量,迎合科技与文化不断加快的交融趋势。当前,数码电影、手机动漫以及数字电视和信息网络技术交互作用产生的视频点播、数字娱乐和电子出版等行业是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迎合当前人们逐步提高的文化消费的技术投入可以成为文化产业的经营资本,随后与人力资本、资金资本和社会资本、技术资本等聚集在一起,才能产生文化产业集群的知识溢出效应,通过文化产业链的科技含量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集群升级。

参考文献

[1]马力,臧旭恒.企业衍生:高技术产业集群成长的动力[J].现代经济探讨,2012(04).

[2]刘志高,尹贻梅,孙静.产业集群形成的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1(06).

[3]李永刚.企业衍生与经济演化[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04).

[4]李中斌.基于生态学理论的产业集群模式探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9(07).

[5]SEELEY E L.Two studies of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ropensity for industry clustering[D].[S.l.]:university of Utah,2005.

[6]向希尧,朱伟民.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的作用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06).

[7]王长峰.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产业集群中竞争与合作关系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01).

[8]徐敏燕,左和平.资源型产业集群内企业协同演化博弈分析[J].企业经济,2012(10).

基金项目: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73200);西安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SF1409(1))。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2(a)-167-03

猜你喜欢

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场景效应
雨一直下,“列车效应”在发威
决不能让伤害法官成破窗效应
死海效应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福建医改的示范效应
福建医改的示范效应
偶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