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中药引起肾损害的预防措施及护理
2016-01-29郭小红王文义
郭小红 张 波 王文义
(吉林大学第四医院(一汽总医院)中医科,吉林 长春 130011)
常见中药引起肾损害的预防措施及护理
郭小红 张 波 王文义
(吉林大学第四医院(一汽总医院)中医科,吉林 长春 130011)
【关键词】中药;肾损害;预防措施;护理
在我国,传统的中医中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获得了很好的疗效,已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但“是药三分毒”,凡是药物,无论西药还是中药,都存在不良反应。西药的不良反应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已有较强的防范意识。而对于中草药,许多人认为,中药取材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和动物,绝对安全,不存在不良反应。从而导致了人们随意使用中药,造成了许多不良反应[1-8]。尤其是中药造成的肾脏损害,近年报道已日趋增多,已引起国内外各界的广泛注意。因此,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草药的肾毒性,掌握其防治措施,很有必要。这就需要我们临床工作者合理用药,并对患者加强健康宣教工作。下面就对能导致肾损害的常见中药的应用及预防护理论述如下。
1 常见肾毒性较强的中药
有毒中药可直接损害肾脏,导致肾功能和肾组织结构的改变(急性肾小管坏死)而造成肾损害,轻型病例可有蛋白尿,尿中红细胞和管型排出增多,尿量减少,并有氮质血症的发生。重型表现为尿少或无尿。停药、早期预防和护理有可能恢复。
雷公藤:具有消炎,止痛和免疫抑制作用。有毒成分为雷公藤生物碱。常规剂量为[1mg/(kg•d)],中毒者多为过量应用,也可以累计中毒。关木通:具有泻火行水,通利血脉的作用。有毒成分为马兜铃酸与木通碱。常用剂量为3~6 g,超量可导致肾损害。朱砂:又称辰砂、赤砂、汞砂,具有镇静安神,清热解毒,明目的作用。是硫化汞的天然矿石,汞是肾毒性最大的重金属之一。服药时间稍长(约10 d)可导致蓄积中毒。苍耳子:具有散风除湿,通窍止痛的功能。常用量为3~10 g,中毒量为30 g以上。有毒成分为苍耳子毒苷。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也可直接损害肾小球。白头翁: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效。有毒成分为白头翁素及三萜皂苷。常用量为10~15 g。中毒量为30 g以上。可引起肾损害,出现肾炎样改变。煎剂比较安全。益母草: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之功效。其有毒成分为益母草碱,水苏碱与多种生物碱。常用量为12~30 g。中毒量为90 g以上。大剂量服用可致肾功能衰竭。雄黄:具有燥湿、祛痰、杀虫解毒之功。其有毒成分为二硫化二坤。常用量为每次0.2~0.4 g,日服二次,可造成肾小管和肾小球的直接损伤。山豆根: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作用。有毒成分为苦参碱及金雀花碱。常用剂量为3~10 g,中毒剂量为12 g以上,不宜久煎,并慎与大黄合用。蜈蚣:具有败毒抗癌,熄风解痉,退炎治疮之功效。其有毒成分为组织胺样物质溶血性蛋白质。中毒量15 g以上。马钱子:具有散血热,消肿止痛之功效。其有毒成分为番木鳖碱。1日内服量0.3~0.6 g,中毒量为1.5~3.0 g。可导致肾小管的损伤。因其在体内排泄较慢,有蓄积作用,故常服、久服可蓄积中毒。生药7 g即可致死。治疗量和中毒量十分接近,应慎用。肉桂: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原之功效。其有毒成分为桂皮醛。常用量2~5 g,中毒量15 g以上,可直接损伤肾小球。并可蓄积中毒。芦荟:具有泻下通便,清肝,杀虫之功效。其有毒成分为芦荟苷和芦荟大黄素。常用量1~2 g,中毒量9 g以上,宜入丸剂,不入汤剂。可导致肾脏损害,出现肾炎样改变。泽泻:具有利水渗湿,泄热之功效。其有毒成分为苷类生物碱。常用量10~15 g,中毒量30 g以上。过量可直接损害肾小管,不宜鲜用、生用。广防己:具有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之功效。其有毒成分为汉防己碱、马兜铃酸和酚性生物碱。常用量6~9 g,中毒量30 g以上。可导致间质性肾炎,也可直接损伤肾小球,致使肾小球变性、坏死,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也可直接损伤肾小管。马兜铃: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肠消痔之功能。其有毒成分为木兰碱和马兜铃酸。常用剂量为3~9 g,中毒剂量为30 g以上。可引起间质性肾炎及肾小球病变,不可生用。川楝子:具有行气止痛,杀虫之功效,其有毒成分为川楝素。常用剂量为5~10 g,中毒剂量为生用6~8 g,炒用30 g以上。可导致肾小管的直接损伤。槟榔: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虐的功效。其有毒成分为槟榔碱。常用剂量为10~30 g,中毒剂量为60 g以上。可引起肾实质的损害,出现肾炎样改变。不宜空腹服用。山慈姑: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的功效,其有毒成分为秋水仙碱。中毒剂量为15 g以上,可损伤肾小管,出现肾炎样改变。斑蝥:具有破血逐瘀,散结消徵,攻毒蚀疮的功效。其有毒成分为斑蝥素。常用剂量为0.03~0.06 g/d,分3次服。内服中毒量为0.6 g以上,致死量1.5~3 g,外用致死量为15 g。直接损伤肾小管,可引起广泛的近曲小管坏死;直接损伤肾小球,损伤肾实质细胞,引起肾小球变性坏死,导致肾功能衰竭。小剂量即可损伤肾小球,中毒量主要损伤肾小管。另有些中成药如龙胆泻肝丸、冠心苏合丸、排石颗粒(用于治疗泌尿系统结石)、耳聋丸、妇科分清丸和分清止淋丸等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肾损害,应引起注意,及时预防与护理。
2 预防措施
首先我们应加强中草药药理研究,掌握有毒药物的应用剂量,进一步加强中药知识的科普宣传,提高临床工作者及患者对合理使用中草药的认识。其次不可轻信民间传方,如民间流传鱼目可清热,明目等,避免用雄黄煎食物的习俗等。使用质量好的中草药,不用有污染的中草药。并应注意中药的安全使用计量及正确的煎煮方法,避免中草药超量使用。如木通,药典记载使用剂量为6~9 g,益母草用量为15~30 g。而益母草引起的肾损害,用量多在60~120 g。注意部分中药有特殊的煎煮时间要求;如山豆根煎煮时间越长,则不良反应越强。煎药器具不当,也是制毒途径之一。应避免用铅锅,铁锅煎药。对于有些慢性病确实需长期服用中药时,应充分了解所含药效成分的排泄半衰期及体内代谢过程,为了避免蓄积中毒,对于有蓄积中毒可能的药物应尽量采用少量、间断服药的方法。并应了解患者的肾功能,如应用肾毒性很强的中药,则应用药物之前必须检测尿常规及肾功。服药期间也要进行监测,肾功不全者禁用。同时应注意患者年龄、性别及生理情况。对儿童及过敏体质者应慎用或不用中草药。掌握常用中草药的常规用药剂量。
3 护理措施
做好一般护理:病室应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光线柔和。中草药引起的急性肾损害后的病情观察:应观察患者小便的色、质、量,次数。记录24 h出入量。定时测肢围,体质量。观察神志、呼吸、血压、心律,呕吐情况。若见患者少尿或尿闭。口有尿味为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及时通知医师。
饮食护理:应指导患者合理膳食,急性肾功能衰期,给予高糖,高热量,多维生素清淡饮食。应限制蛋白质摄入量。少尿,心力衰竭者应给予低盐饮食(<5 g/d)。慢性肾炎者给予高蛋白饮食(20~40 g/d)。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应给予低蛋白饮食(<20 g/d)。中药引起肾损伤患者饮食。还应粗细相宜。寒热相适,素荤搭配;比例适当,三餐安排合理,忌肥甘厚味。
心理护理:中药引起肾损伤后患者可有焦虑,恐惧心理及对中药产生长期抵触心理。护士应向其讲解中草药治愈疾病的成功案例,解除患者顾虑,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避免过劳:中药引起肾损伤后,患者自感身体软弱无力,抵抗力下降,动则气喘,心悸,应避免久立,久行,避免神劳。
参考文献
[1] 黄琛,钱海凌,李丽,等.活血利水中药复方改善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2):144-145.
[2] 丁启.自拟中药滋肾化浊方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41-42.
[3] 张红,徐学功,舒惠荃.补脾益肾中药对阿霉素诱导大鼠慢性肾损害肾组织p21和TGF-β1的影响[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35(10):893-895.
[4] 王庆华,高凤萍.中药调压保肾汤辅助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的临床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2):442-443.
[5] 曹西田,蒋莹辉,李松.中药外敷治疗药物性肾损害1例[J].河南中医,2014,34(10):1997-1999.
[6] 刘静.中药治疗抗结核药所致肾损害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5):32.
[7] 袁月红.自拟中药滋肾化浊方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临床预后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3):91-92.
[8] 尹世强,邹爱英,刘秀书,等.中药导致肾损害相关性分析及预防[J].天津药学,2013,25(4):55-57.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7-02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