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条文一则考义

2016-01-29杨尊求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17期
关键词:厥阴条文伤寒论

杨尊求

湖南医药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条文一则考义

杨尊求

湖南医药学院,湖南怀化418000

目的:探析《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中条文一则之原义。方法:对《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中一则疑难条文作医理分析与文献考证,主要采用医理分析、文理分析、以经解经以及文字训诂的方法解经。结果:分析了条文存在的疑点,总结了伤寒厥热胜负的三种情形,归纳了厥热胜负之病机,不外正邪之往来、阴阳之进退、病邪之出入而已——寒邪入里,正不能抗,阴胜于阳,阴进阳退,则发厥;寒邪内盛,真气衰微,阴盛格阳,中气将绝,则除中;阳气渐复,寒邪外出,阳进阴退,阴阳均衡,厥热相应,则病向愈;阳胜于阴,阳进转亢,热气有余,则发痈脓。结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部分条文难解,历代注家所论不一,今试考其中疑难条文一则,以辨其文义与医理,然仲景原旨为何,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及临床之验证。

伤寒论;厥阴病;条文;考义

《伤寒论》一书,因世远人湮,书秩沦丧,其内容遗逸弗全,其文简古而其义幽赜,后世传注者,难免穿凿附会,失其本真,故一家有一家之伤寒,而非仲景之伤寒矣。是以千载以下,研仲景之学者众,而通仲景之学者,不过吉光片羽。《伤寒论》今所通行于世者,以宋本为主。宋本《伤寒论》,难解之处颇多,今举《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中条文一则以考其义。

1 原文及考义

“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1]

本条论伤寒厥热胜负的三种情形:其一,除中;其二,热厥相应;其三,热气有余。三种情形,预后各不相同。三者之预后,除中者,必死;热厥相应者,旦日夜半愈;热气有余者,必发痈脓。

关于此段条文之义,历代医家所注不尽相同甚至有观点完全相左者,其中难解之处,至今仍为医家所争论。现考条文之义于下。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始发热者,其初邪客于阳经也,邪由外感,正自内拒,阳气胜而先至,故始即发热。非云其始其邪即直中厥阴而发热六日也。清·钱天来《伤寒溯源集》云“言始初邪入厥阴而发热者六日”[2],清·高学山《伤寒尚论辨似》云:“故其谓厥阴一起发热六日”[2],似俱非。《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六日者,邪盛正亦盛,故两者相持至六日之久。发热六日之后,邪未退反进,由表入里,传于厥阴,阴寒胜而阳气退,阴阳气不相顺接,故发厥。厥者,《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手,乃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交接处;足,乃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处。今伤寒邪客于经络之中,阴寒内盛,阳气不足,致阴阳气不相顺接,故厥。此正负邪胜、阳退阴进之候。厥反九日而下利。此处之厥,乃寒厥而非伏热所致之热厥,此处之利,乃寒利而非协热下利之热利,此厥与利,皆寒胜所致。清·汪苓友《伤寒论辩证广注》云:“热至六日,邪传厥阴,阳气内陷,因而见厥,协热下利反九日之久者,邪热伏于里,不能还于表也”[2],汪说非也。此反者,非返也,乃反而之义,云发热仅六日,而发厥反而持续九日之久。柯琴《伤寒论注》云:“凡厥与热不相应,便谓之反。”[3]发于阳者七日愈,七日不愈,而反发厥,故云厥反。厥反九日而利者,阴盛阳衰之候也。寒盛于中焦,中阳不足,不能化谷,故利;寒盛于下焦,阳气不足,阴阳气不相顺接,故厥。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凡厥利者,中下二焦无阳故也,法当不能食。证见厥利,以不能食为常,而今反能食者,此异常也,恐为除中。何谓“除中”?除中者,中气将除也。阴寒独盛,阳气将绝,阴盛格阳,孤阳暴出,故反能食,如灯将灭而忽放光明,所谓回光返照是也。《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于此条之后云:“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为除中,必死。”即言脉迟本为寒,阴寒胜,气血为阴寒所阻,故脉迟,而医者误以为有热,因而反与患者以黄芩汤除其热,是本为寒证而又误治以寒剂。此为寒上加寒而更伤阳气也。胃中本已寒,更服寒剂,则阳气更弱,阴寒更甚,故腹中应冷,不能消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是为阴寒内盛,阳气衰微,阴盛格阳,孤阳暴出,阳气离根入胃,中气将绝而为除中也,除中必死。

能食者,有两种可能:一为阳复,一为除中。何以验之?饲以索饼以试之。“食以索饼”,东汉·刘熙《释名》曰:“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4]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引成蓉镜曰:“索饼,疑即水引饼,今江淮间谓之切麵。”[4]唐·孙思邈《千金翼方》 “食以索饼”作“食之黍饼”[1]。清·吴谦《医宗金鉴》云:“方有执曰:“食,饲也。索,常也。谓以素常所食之饼饲之也。一说无肉曰索,谓不令犯食禁也”[5]; 清·钱天来《伤寒溯源集》疑索饼即条子面及馓子之类[2];清·俞正燮《癸巳存稿·麪条子》云:“索饼,乃今麪条之专名。” 此处“索饼”,是作为试验病人是否除中的诊断性食物,如能知晓其为何物,或许就能弄清其作为诊断性食物的原理,从而判明食饼之后发热还是不发热哪一种情况为胃气尚在。然索饼究为何物,尚难以定论,姑且阙疑。

“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此一句为千古疑案。

原文若为“不发热者”,似可做如下解:食饼之后,若仍厥而不因食饼即骤然发热者,为阳气渐复,以此知胃气仍在,故能食,必愈。食饼之后,若不再发厥而因食饼即骤然发热者,为除中,此因阴寒内盛,中气将绝,阴盛格阳,阳气离根入胃,故突然能食,食后胃气因消谷而耗绝,垂绝之阳外越而亡,故骤然发热而热复去。除中者中气将绝,乃濒死之候,虽能暂食,食后必骤然发热而热必复去不能续在也。故其后即云“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暴者,急骤,突然而起也。《康熙字典》云:“《詩·邶風》:‘終風且暴。’傳:暴,疾也。疏:大風暴起也。又《荀子·富國篇》:‘暴暴如丘山。’註:暴暴,卒起之貌。”

然尚有疑点。此文难点关键在“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一句当属上读还是属下读。如属上读,则前文似以作“不发热者”为胜,原文可解为:食饼之后不发热的是胃气尚在故必愈,食饼之后发热的是暴热来出而复去之暂热,为除中。然如此则后文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及“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二句,似皆无来由,全条仍难以读通。如属下读,则前文似以作“若发热者”为胜,原文可解为:若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但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只是怕其发热是暴热来出而复去之暂热而非阳气渐复之续热,故于后日(即食饼之后一日)脉之以辨其热是阳复之续热还是暴热来出之暂热,若其热续在,说明是阳气渐复而非暴热来出,故可预期病将于“脉之”的后一日,即发热的第三日夜半愈。此即后文之所谓“复发热三日”。食饼为第一日,食饼后“若发热者”,为发热第一日;“后日脉之其热续在”,为发热第二日;“期之旦日夜半愈”,为发热第三日。从语法与文理来讲,“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一句似以属下读为胜。

清·吴谦《医宗金鉴》及清·尤怡《伤寒贯珠集》皆以为此处之“不发热者”当为“若发热者”。清·吴谦《医宗金鉴》云:“按:不发热者之不字,当是若字。若是不字,即是除中,何以下接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之文也?”[5]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云:“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又下利者,邪气从阳之阴,而盛于阴也。阴盛则当不能食,而反能食者,恐为除中。中者,胃中之阳气也;除者,去而尽之也。言胃气为邪气所迫,尽情发露,不留余蕴也。不发热,不字当作若。谓试以索饼食之,若果胃气无余,必不能蒸郁成热;今反热者,知胃气尚在,非除中之谓矣。而又恐暴热暂来而复去,仍是胃阳发露之凶征也。后三日脉之,而其热仍在,则其能食者,乃为胃阳复振无疑,故期至旦日夜半,其病当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热少厥多,其病当进;兹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适与厥日相应。故知其旦日夜半,其病当愈。”[6]

按:综上所述,作“若发热者”,于文理及医理似较“不发热者”为胜。

“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日脉之”,晋·《金匮玉函经》作“后三日脉之”[7],无“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一句。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作“后三日脉之”[7]。日本国康平本《伤寒论》亦作“后三日脉之”[8]。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后日脉之”[1]与宋本同。从医理与文理来看,原文似当以“后日脉之”为是,若作“后三日脉之”,如两者为同一“后三日”,则从医理上,“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与后文“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前后不合互相抵牾,如两者非同一“后三日”,则于文理又不合,不当复云“后三日”。故当以“后日脉之”为是。

后日脉之,即于病人食饼之后一日诊其脉,以验今反能食者是为除中还是阳复。诊其脉,其热续在者,即其热持续而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续,连也。”清·段玉裁注云:“《释诂》曰:‘继也’”,则知其热非除中之“暴热来出而复去”之暴热暂热,而为阳气渐复、其热渐渐而来、连续而在之渐热续热,故可预期病将于旦日夜半愈。

旦日一般有二义。一为太阳初升之时。《左传·昭公五年》:“日上其中,食日为二,旦日为三。” 杨伯峻注:“旦日者,日初出也。”

一为明日,第二天。《史记·项羽本纪》云:“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穀梁传·宣公八年》云:“绎者,祭之旦日之享宾也。”范宁注:“旦日,犹明日也。”《汉书·高帝纪上》:“於是饗士,旦日合战。”颜师古注:“旦日,明日也。”

此处所云之旦日,当训为明日。钱天来、尤在泾、陆渊雷皆释“旦日”为“明日”。旦,《说文解字》段玉裁注云:“《大雅·板》毛传曰:‘旦,明也。’此旦引伸之义,非其本义。《卫风》:‘信誓旦旦。’传曰:‘信誓旦旦然,谓明明然也。’”是旦为明,旦日,即明日也,旦日夜半愈,即明日夜半之时愈。“旦日”为“夜半”之定语,旦日夜半似当为偏正短语,而非并列短语。夜半者,盖自丑至卯,乃厥阴病欲解时也。厥阴之气,王丑寅卯。《伤寒论·辨脉法》云:“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按:此一句乃前文之注解,可能为后人旁注而误入正文。晋·《金匮玉函经》中无此一句,可为佐证。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先前本已发热六日,后发厥九日,发厥九日之后,又发热三日(“今反能食”、“食以索饼”,为第一日,“后日脉之其热续在”,为第二日,“期之旦日夜半愈”为第三日,故曰“复发热三日”)。加先前六日之热,共发热九日,与发厥九日之时间相应,故可预期病将于旦日夜半愈。热与厥相应者,阴阳无偏胜之谓,阴阳均衡,阴平阳秘,而病向愈矣。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计十八日。十八日之后又过三日,诊其脉而脉数,阳迫气血,则脉数,知为阳进转亢,阳胜于阴,故其热不罢,致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伤寒论·辨脉法》云:“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痈脓。”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云:“厥与热者,阴阳胜负之机,不可偏也。偏于厥则阴胜而碍阳矣,偏于热则阳胜而碍阴矣。后三日脉之,而脉反加数,热复不止,则阳气偏胜,必致伤及营血,而发为痈脓也。”[6]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云:“数脉不时,则生恶疮。”[7]清·柯琴《伤寒论注》云:“发痈脓,是阳邪外溢于形身,俗所云伤寒留毒者是也。”[3]

2 结语

综上所述,本则条文,重点讨论了伤寒厥热胜负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形的病机与预后。其一为厥胜热:寒邪入里,正不能抗,阴胜于阳,阴进阳退,则发厥,厥甚必利;寒邪内盛,真气衰微,阴盛格阳,中气将绝,则除中,除中者死。其二为厥热相应:阳气渐复,寒邪外出,阳进阴退,阴阳均衡,厥热相应,则病向愈。其三为热胜厥:阳胜于阴,阳进转亢,热气有余,热不除,则发痈脓。厥热胜负之病机,不外病邪之出入、正邪之往来、阴阳之进退而已。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云:“然厥与热者,阴阳胜负之机,不可偏也。偏于厥则阴胜而碍阳矣,偏于热则阳胜而碍阴矣。”[5]

总而言之,《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一篇历代医家多有存疑,其中部分条文尤为难解。本文所论条文,历代注家见解不一,今略考其义如上,以辨明其理,使临证之时有所参考。原文之义,尚存疑点,仲景原旨为何,期待进一步研究及临床之验证。

[1]刘世恩. 张仲景全书[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7:455,235,235.

[2]熊曼琪. 伤寒论[M].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39-640.

[3]柯琴. 伤寒来苏集[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61.

[4]刘熙撰,毕沅疏证,王先谦补,祝敏徹、孙玉文校. 释名疏证补[M]. 北京:中华书局, 2008:135.

[5]吴谦. 御纂医宗金鉴[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07.

[6]尤在泾. 伤寒贯珠集[M]. 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9:144-145.

[7]人民卫生出版社整理. 注解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影印本[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64,92,92.

[8]付国英,张金鑫点校. 康治本、康平本伤寒论[M]. 北京:学苑出版社, 2012:116.

(编辑:程鹏飞)

2016-07-15

杨尊求(1981-),男,汉族,硕士,主治医师、讲师,研究方向为金匮要略杂病证治规律研究。E-mail:105592844@qq.com

R222.19

A

1007-8517(2016)17-0005-03

猜你喜欢

厥阴条文伤寒论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条文修正前后对照表(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条文修正前后对照表(五)
厥阴病篇再论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对《机车信号信息定义及分配》条文修改的分析
从厥阴之义论厥阴病❋
关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相关条文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