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渴病病机探析

2016-01-29陈倩倩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17期
关键词:运化津液瘀血

陈倩倩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理论研究

消渴病病机探析

陈倩倩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46

近年来消渴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消渴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对消渴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但历代医家对消渴的病机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消渴病机的探讨是认识消渴的重要部分,因为病机关系到治疗方案的确立。笔者参考各家之论,试从消渴与脏腑、气血津液的关系探析消渴的病机。

消渴病;脏腑;气血津液

消渴是以多饮、多尿、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根据消渴病的临床特征,其主要是指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对消渴的认识最早,在《内经》中就已有对消渴的描述,虽经过历代医家的临床研究及经验总结,但对消渴病机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中医教材将消渴病归属于气血津液病证,总结消渴的病机为“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与肺、胃、肾三脏腑密切相关,以肾为关键。

1 从脏腑论消渴的病机

消渴的发病与水液代谢失常及气机紊乱关系密切,脏腑之中与消渴的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肺、脾胃、肾、肝。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运化水湿,脾主升清;肾藏精,主水,主纳气;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1.1消渴与肺的关系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医学纲目·消瘅门》云:“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故饮一溲二,而溲如膏油也。筋骨血脉,无津液养之,故其病渐成形瘦焦干也。”肺气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津液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津液不布,筋骨不得所养,可见形体消瘦,肺阴亏虚,燥热内生,故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等消渴征象。

1.2消渴与脾胃的关系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达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充养肌肤。《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若脾气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不能上承于口,则口渴多饮;清气不升,水谷精微随湿气下趋,下注膀胱,故可见小便频数量多而味甜;筋骨肌肉不得水谷精微濡养,形体日见消瘦,日久甚则肢体痿废不用。

《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云:“善食而瘦者,胃伏邪火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脾胃虚弱,脾不升津则胃不降浊,饮入之津液化为糟粕,壅遏在胃而生热,胃热则消谷善饥,而脾主肌肉,脾虚则肌肉瘦削[1]。阴亏日久,虚火上浮,致使胃火炽热盛,也是消渴的常见原因。脾胃为升降运动的枢纽,曹爱玲认为[2]脾胃升降失常,或太过,或不及,或升降反作,则致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至其他脏腑,出现各种代谢性疾病。脾胃运化失常,影响到他脏功能,如肺喜润恶燥,若脾气升降失常,不能散布精微于肺,肺无津可布,津液难以上濡诸窍,以致口渴多饮。

1.3消渴与肾的关系中医学认为,消渴的发生与肺、脾、肾等有关,而以肾为本。如《石室秘录云》:“消渴一证,虽分上、中、下,但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医宗必读》亦曰:“消渴本病在肾。”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及肾虚本质的研究进展,糖尿病与肾虚在内分泌、免疫、自由基、遗传等方面关系密切,说明肾虚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也佐证了“消渴以肾为本”理论的正确性[3]。

消渴的病机与肾藏精和主水的功能有关。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为一身阴液之根本,“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肾阴虚为阴津亏损之本源,又肾为水火之脏,若肾阴不足,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五脏干涸,发为消渴。张介宾述:“又有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所以直入膀胱而饮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天壤枯润者,是皆真阳不足,水亏于下之消症也。”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津液不得蒸腾,不能上承于口,故口渴;肾虚不固则尿多尿频,同时伴见各种阳气虚的表现[4]。

1.4消渴与肝的关系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功主疏泄,调畅气机,对脾胃运化、水液代谢及全身脏腑气机均有调节作用。故肝气条达,是全身气血调和,各脏腑功能正常协调的重要条件。肺气之宣肃、脾气之运化及肾气之封藏全赖肝气之疏泄正常。《内经》曰:“刚者多怒,怒则气上逆……故为消瘅。”提示消瘅发生与情绪波动有关,而情志不舒主要责之于肝。若情志不舒,肝失疏泄,郁而化火,消烁肺胃肾之阴津,可致消渴。木火刑金,肺津被灼,肺阴耗伤,则烦渴多饮,口干舌燥;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精微不得运化,脏腑及四肢百骸得不到水谷精微的濡养,致气虚津亏,形瘦乏力;肝火犯胃,胃失和降,气机不利,化生胃火,则消谷善饥;肝肾同源,肝郁化火,下劫肾阴,则可使肾之封藏失职而见多尿。

2 从气血津液论消渴的病机

传统中医学认为消渴的病机主要是“阴虚燥热”,但现代人的体质、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外界环境有很大变化,现代消渴的病机较为复杂,现代诸多学者认为消渴的病机,不能简单的总结为阴虚燥热。笔者认为,要较为全面地阐述消渴病机,应分阶段探讨,消渴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要病机。将消渴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各阶段病机分别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痰湿和瘀血。

2.1阴虚燥热消渴病初起,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燥热愈盛阴津愈虚,阴津愈虚燥热愈盛。《医学心悟·三消》“三消之症,皆燥热结聚也。”饮食失节,化生内热,胃肠热盛;或情志所伤,气机郁结,郁而化火,都可导致燥热内生;燥热伤阴,机体阴液受损,则燥热更盛,两者相互影响,出现烦渴多饮、多食易饥、消瘦、便干、舌红苔黄燥等干燥的症状。但消渴病的典型症状还有多尿、乏力、尿有甜味等表现,故阴虚燥热只是消渴病早期的主要病机,不能全面概述消渴总的病机。

2.2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消渴中期,阴损及阳,阴阳俱损,以脾、肾阳虚为关键。阳虚主要以气虚为主要表现,如《灵枢·本神》曰:“阴虚则无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壮火食气”,阴虚燥热日久伤气,故消渴中期病机以气阴两虚为主。吴童[5]认为消渴病气阴两虚,阴虚以肾阴虚为主,气虚以脾虚失运、清气不升为多,表现为消谷善饥、形体消瘦、周身乏力等。重者肾气亏虚,失于固摄,故小便频多;肾阳亏虚,津液失于蒸化;阴损及阳,阴阳两虚,则消渴病情进一步加重。

2.3痰湿与瘀血气血津液以流通为贵,津液凝聚而成痰饮,血液凝聚而成瘀血。消渴后期,脾胃气虚,不化水液,水液凝而为痰湿。段军等[6]认为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气滞,食积不化,运化不健,津液不布,则水湿不化,形成痰湿。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气郁滞,气机不畅,不能推动血液运行,血行艰涩,水液代谢受阻,也可为痰为湿。耿峰[7]认为消渴病初起因“壮火食气”而气虚,气虚不运而挟湿挟瘀至后期,气虚血瘀日久,三焦失其决渎,水湿聚之而成。久病及肾,肾气不足,水泛成湿;肾阴亏耗,虚火灼液,化湿生痰;脾肾阳虚,温煦无权,更助痰湿聚生。

王旭等[8]认为病程日久,导致各脏腑功能及气血阴阳的失调,或气滞,或痰阻,或气血阴阳虚衰,皆能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使血行不畅而致脉络瘀阻。并提出气虚致瘀、气滞致瘀、津亏(火旺)致瘀、阳虚(寒凝)致瘀、痰壅致瘀、久病入络致瘀。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气滞则血行不畅而致瘀血。津血同源,阴津亏损,津伤血少,血行艰涩,停而为瘀;或阴虚火旺,灼伤阴津,血液凝炼,而致瘀血。久病阳虚,阴寒内生,寒凝则血瘀。痰随气机升降,无处不到,深入脉络,血脉受阻,影响气血流通亦可致瘀。痰浊与瘀血相结,形成痰瘀互结。痰湿瘀血与消渴病并发症也有紧密关系,可导致心悸、胸痹、眩晕、中风、水肿等。

中医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讲究因人而异,对于消渴病机的认识不应拘泥于一点,应全面着眼,灵活掌握。根据患者所处的疾病阶段,以及不同的临床表现,抓住个体的主要病机,进行辨证施治,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1]李娟,杨彩虹,徐晶晶.《脾胃论》消渴病机证治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2,44(11):4-5.

[2]曹爱玲.从《脾胃论》探讨消渴的论治[J].中医学报,2015,207(30):1153-1155.

[3]刘素荣.消渴病病因病机证治纂要[J].中医药学刊,2004,22(4):689-691.

[4]刘诗蓉,黄宇虹.消渴的五脏辨证论治[J].光明中医,2013,28(5):1012-1014.

[5]吴童.古代文献中消渴病的主要病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8(13):577-578.

[6]段军,仝小林.消渴病的初始病机及其演变浅谈[J].北京中医,2007,26(3):157-159.

[7]耿峰.从痰湿论治消渴[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4):87.

[8]王旭,徐奚如.瘀血与消渴病关系探析[J].吉林中医,2011,4(31):279-281.

(编辑:程鹏飞)

2016-06-21

陈倩倩(1989-),女,汉族,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E-mail:1182586278@qq.com

R256.59

A

1007-8517(2016)17-0001-03

猜你喜欢

运化津液瘀血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