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蹄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
2016-01-29李候梅禹波山西省朔州市畜牧兽医局
文│李候梅 禹波(山西省朔州市畜牧兽医局)
焦光月 杨子森(山西省生态畜牧产业管理站)
奶牛蹄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
文│李候梅 禹波(山西省朔州市畜牧兽医局)
焦光月 杨子森(山西省生态畜牧产业管理站)
奶牛蹄病是影响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的一种常见病,临床上主要有蹄变形和腐蹄病两种。据报道,我国奶牛蹄病的发病率在30%以上,夏季炎热地区尤为严重。山西省朔州市是一个奶牛养殖大市,2014年年底,全市奶牛存栏量占到全省的一半。因此,做好奶牛蹄部的卫生保健,预防蹄部疾病,对提高该市奶牛养殖经济效益意义重大。
一、奶牛蹄病发生原因
1.营养因素。
(1)钙磷比例不当或不足。正常奶牛日粮的钙磷比例是(1.5~2)∶1。钙磷比不当容易引起代谢障碍,引发蹄病。奶牛缺锌会影响蹄部的角质化,引发蹄病。
(2)日粮结构不合理。一般情况下,高产奶牛日粮的精粗比例最高为3∶2,如果精粗比例不当,精料过多会导致奶牛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瘤胃中产生过多的乳酸,造成奶牛酸中毒引发蹄病。
2.环境因素。
(1)饲养管理方面。运动场过小,没有给奶牛足够的运动空间;圈舍环境差、潮湿,使蹄部角质层抗感染能力下降,增加蹄部变形与细菌性蹄叶炎的发生率。运动场地面坚硬,不平整,有石头,水泥地面,都易造成奶牛蹄部损伤或挫伤。如果地面上粪便不能及时清理,给病菌繁殖制造了良机,容易造成蹄部感染,发生腐蹄病。
(2)季节性因素。夏季天气炎热多雨,奶牛应激比较大,抵抗力下降。奶牛蹄部长期在污水中浸泡,角质层变软,增加病菌的感染率,容易发生蹄病。炎热季节,饲料也容易发生二次发酵,奶牛食后更容易产生酸中毒,引发蹄病。据统计,每年从5月份开始奶牛蹄病的发病率会逐渐提高, 7、8、9三个月的发病率最高。
3.遗传因素。研究发现,奶牛的蹄形有一定的遗传性,不良蹄形奶牛的后代容易发生蹄变形。
4.其他因素。酮病、乳房炎、产科疾病等均可引发蹄病。蹄形不正等蹄部畸形、高产奶牛长期处于负荷状态、应激、胎次增加、外伤引起的感染等都可能诱发蹄病。
二、综合防治措施
在蹄病的防治中,必须坚持“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
1.注重卫生环境。保持牛舍、运动场地面干燥洁净平整,及时清除粪便和污水,保证夏季不积水、冬季不结冰。严禁使用炉渣灰垫运动场和通道,改水泥运动场为草坪运动场或细沙,尽量在牛舍铺设牛床。
2.均衡营养。给予平衡的全价饲料,以满足奶牛的营养需求。保证饲料中钙、磷、镁、钾、钠和硫等常量元素的含量,特别是钙和磷,要保证适当的钙磷比;保证铁、铜、锰、锌、钴、硒、碘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保证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烟酸的供应。
3.定期修蹄。要注意保持奶牛蹄部卫生,出产房前预防性修蹄1次。之后,每年春秋季节各修蹄一次。刚修过蹄的奶牛在最初的两个星期内不应在水泥地上运动。
4.喷蹄。坚持每周给牛只喷蹄2次。喷蹄时,应将牛蹄上的牛粪、泥土、垫料清扫干净,然后用塑料喷雾器直接将药液喷在奶牛蹄壳上。应选用刺激性小、无异味的溶液,如4%硫酸铜溶液。
5.蹄浴。蹄浴是预防腐蹄病的有效办法之一。药物一般为3%甲醛溶液或10%硫酸铜溶液。装浴液的容器宽度约75厘米,长3~5米,深约15厘米,溶液深应达到10厘米。浸浴后让牛只在干燥的地方停留半小时,其效果更佳。一池药液用2~5天,每月药浴1周。
6.及时治疗。发生蹄病后,首先用清水和棕刷、蹄刀等去除蹄部的污物,彻底清蹄。然后对蹄部进行必要的修整,充分暴露病变部位。在实施治疗措施前,要用3%~5%高锰酸钾溶液,5%硫酸铜溶液或过氧化氢等对患蹄进行清洗消毒。当蹄部蜂窝组织炎延伸至系关节,出现严重肿胀、明显跛行等症状时,则应着眼于消炎。如果蹄底出现小洞,则应进行扩创,除去坏死角质,直至露出健康组织,再用10%碘酊充分消毒,撒抗生素,外用松馏油或鱼石脂等,绷带包扎。同时全身用抗生素治疗。及时治疗酮病、乳房炎、产科疾病等一切可以诱发蹄病的疾病。
7.育种措施。做好选种选配工作,从遗传方面减少不良蹄的遗传,改善蹄形,减少后代蹄病的发生。禁止用患有蹄病或蹄部缺陷的公牛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