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蜂场经济增长点实践调研的几点思考
2016-01-29王丽华陈大福付中民李江红黄金国申磊范朝楷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福州市蜜蜂协会
王丽华陈大福付中民李江红黄金国申 磊范朝楷(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福州市蜜蜂协会)
关于家庭蜂场经济增长点实践调研的几点思考
王丽华1,2陈大福1付中民1李江红1黄金国2申 磊2范朝楷2
(1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2福州市蜜蜂协会)
“家庭农场”的概念,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被首次提出。它是一个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是订单农业的主体完成人,也可以是公司加农户、公司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参与者,可能是种养业产前和产后服务、规模化养殖、设施农业和“四荒”资源开发等的潜在申报用户或实际经营者,还可能是产业化经营的控股者或领跑者候选人。可见,在新农村建设中,家庭农场的作用不容小觑。
本文所说的农村家庭蜂场,是家庭农场的外延,专指以养蜂为主要家庭收入来源,集合家庭中主要劳动力,从事蜂产品生产、初加工、批发销售的农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见的出台,农村家庭蜂场如何改变经济增长新思路从而获得新效益,成为本课题组调研的主要内容。我会部分会员家庭蜂场的“走出去-请进来”模式引起课题组兴趣,现介绍如下:
一、“走出去”模式及其实践
该模式的主导思想就是:打破传统销售模式,利用互联网让家庭蜂场生产的蜂产品走出去,进入电子商务线上营销新时代。以往的养蜂经济主要是蜂蜜采收后,由养蜂者自己零售一部分或者由中间商一次性收购一部分。自己零星销售,固然价钱卖得好一点,但多半是限于熟人、回头客或者是本地农贸市场的顾客,消费者群体大小基本恒定。中间商批量收购,往往单价低,蜂农只能靠蜂蜜量的多少来达到多赚或少赚。由于蜂蜜质量是收购商说了算,因此,是否是成熟蜜,蜂农考虑较少。于是,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的仍然是优质蜜的机会较少。本实践中所指的“走出去”模式,不是在蜂场坐等蜂蜜收购商上门,也不是将蜂场或蜂箱搬到马路边就地销售蜂蜜,而是指利用“互联网+”,将蜂产品在线上介绍推出,通过物流形式为消费者送货上门并质量三包。这样一来,蜂农必须自我约束,生产成熟蜜,把销售蜂蜜做成创自家牌子活动,在主动搞活经营的同时拉动蜂产品的“面子工程”。
二、“请进来”模式及其实践
该模式的主导思想就是:打破传统作坊模式,让人们进驻蜂农家,体验休闲养蜂,增加蜂产品线下零售额。1.邀请城里人到家庭蜂场观光游玩,参与体验休闲养蜂,搞好“周末经济”和“假日经济”。利用一小时经济圈优势,吸引城里的白领人士,周末携家带口,自驾游到乡下来,摆弄一下蜂箱与巢脾,品尝一口蜂蜜与巢蜜,体验一把蜂疗,吃上一顿农家提前备好的午饭和汤茶,既放飞心情也放松身体。返程时自愿选购本场的蜂产品或本乡的土特农产品,可自己携带也可快递上门。2.利用互联网,推介蜂产品医疗保健知识和绿色生态蜂产品种类。利用身边的人力资源如QQ、微信等形式推介时令蜂产品,吸引本地人、城里人到蜂场品尝新蜜(如荔枝蜜、龙眼蜜、冬蜜)和特色蜜(如柑橘蜜、野桂花蜜、桉树蜜),以蜜会友。从中发现一批旅游发烧友,结成驴友,带上蜂产品作为营养补给品,游山玩水等。通过以上“走出去-请进来”模式的大胆实践,蜂场或养蜂专业合作社基本能够完成当年蜂产品的去库存,并为翌年的生产积累经验和人气,甚至接到新订单。
三、调研后的几点思考
在深入学习了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之后,对照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我们发现仅凭以上“走出去-请进来”模式来达到家庭蜂场经济增长的普遍性,可能还远远不够,只能算作初步尝试。围绕中央最近提出的当前要突出抓好“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六项重点任务,我们认为关键要解决“增缺量”与“减存量”的问题。在此,形成了几条不成熟的想法。
1.补短板。“补短板”解决的是增缺量问题。我们知道,农业基础设施所指的社会条件包括农业综合教育、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农业政策及法规、农业信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在“互联网+农业”时代,不会用手机上网,就等于瞎子聋子。因此,要在广大蜂农群众中提高“手机也是生产工具”的认识,开展手机培训。目前,中国正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这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在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短板带来了机遇。要组织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工等,面对面、手把手地重点培训专业大户、家庭蜂场、合作社成员,教会他们应用手机并“玩转”手机。
2.降成本。“降成本”解决的是减存量问题。生产上,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增产却难增收,甚至是价格倒挂。可是,却很少有人把它与资源错配联系起来。比方说,旅游是什么?通俗来讲,就是一个(群)人从他(们)自己住烦了的地方去到另一个别人住烦了的地方看一看、品一品、尝一尝的行为。同样地,我们为什么不能让蜜蜂产品也旅游一下呢。兴许当地人吃厌了,外地人还没吃过呢。所以,可以从抓好优化资源配置入手,围绕市场需求组织生产,采取定向定价、定向竞价等方式,增加市场紧缺蜂产品的生产。譬如:可以引导和组织订单生产和跨南、北、东、西区域发售货源,用特色化、多样化、精致化的蜂产品来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口味、不同档次的消费者需求,扩大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使成本降低。
3.去库存。“去库存”解决的是减存量问题。首先,“去库存”必须改变过度进口现状。当前,进口蜂蜜中化学成分的乱添加被检出时有报道(如:麦卢卡蜂蜜),进口蜂蜜中被炒作的有效成分在国产蜂蜜中也一样存在(如:桉树蜜),可是,进口蜂蜜却被当成奢侈品、高档礼品等,严重冲击了国产蜂蜜的价格体系和销售体系。所以,要限制进口额度。其次,为了保护民族产业,政府应该出台一些奖励扶持政策,如以设立专项建设资金的资助形式,来助力国内、省内的家庭蜂场产品上档次、上品位,进而带动市场化、促进规模化、倒逼标准化、提升品牌化。如今,不少大学毕业生和具有初高中文化的农民工返乡就业或创业,既解决了养蜂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也盘活了蜂产品销售市场。就如我们在调研中看到的那样,随着各个行政村的宽带和物流全覆盖,儿子或徒弟利用年龄优势,开个蜂产品“淘宝店”,帮父辈或师傅解决去库存问题,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电商、微商等。或者投入不多的钱,将蜂箱或蜂场打造成童话般城堡或山庄,开展一些诸如“蜜蜂王国”、“让爱住我家”、“我给蜜蜂放个假”等亲子游活动,变传统的饲养蜜蜂为新式的观光蜜蜂世界,将单纯的取蜜劳作变成有趣的操作品尝,使得养蜂家庭或者养蜂者个人变身为新型产业者,并从中获得服务性收益。但是,以上这些离“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仍相距甚远,仍比较缺乏农耕文化和地方文化内涵。表现在:(1)家庭蜂场及其产品的命名、商标图案、容器形状、简易包装和礼品袋设计等都还相对缺乏创意,还存在相互模仿、简单复制、标识性弱等现象,应该鼓励美术设计达人帮忙创作相关荣誉作品,或者指导家庭蜂场融入本地区文化元素或者属于民俗民风的东西,加强名牌意识与品牌保护。(2)微信朋友圈中有关蜂产品质量和保健的视频较多,但有关蜜蜂授粉使果园增产、农民增收、村委会增财、农业增效等“微电影”、“微视频”的宣传造势还没有做好做足,应该广而告之蜜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劳苦功高。(3)如果是公司加农户、公司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公司通常比较注重企业文化,可能会合力建设蜜蜂博物馆、蜜蜂文化馆、蜜蜂创意园,也可能会斥资组建合唱团、舞蹈队,传扬蜜蜂文化。可是,如果是单打独斗的家庭蜂场,可能会因为忙于订单作业而无暇挖掘自身的养蜂文化。土法养蜂和新法饲养,虽然都是将活化态的抑或是活着的农耕文化进行了父传子、师带徒式的传承与流转,但口口相传、手把手相传的技艺总有一天会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应该将这部分匠人的技艺及其所用机具同蜜蜂文化一起,收藏进当地的农耕文化博物馆中。(4)古代有蜜蜂诗词歌赋,少数民族有蜜蜂舞蹈和蜜蜂之歌,国外有《蜜蜂总动员》动画片和《野蜂飞舞》钢琴曲,但省内还没有一部影视作品像《乌龙小子》和《印象大红袍》宣传福建的茶文化、山水文化那样来宣传福建的蜜蜂文化和蜂机具文化。所以,应该加强打造这方面视觉的饕餮盛宴,借蜂借蜜说山、说文化、说生活,共同记录、见证和参与美丽乡村、人文乡村的文化建设。
4.促融合。“促融合”解决的是减存量问题。应该鼓励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但要严格控制市场准入。譬如: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精神为指导,可在市、县各个大小风景旅游区,责令配备或者允许进驻一至两家有实力、有信誉的家庭蜂场,持证上岗,每两至三年考核并重新招投标一次。这样,既利于景区植物资源的利用保护,也利于发挥蜜蜂传粉优势进行生态修复,而且在保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同时,还可以满足游客购买土特产的需求,增加蜂农的经济收入,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溯源追踪、更可持续发展的蜂产品有效供给体系,使优质蜂产品供给更加契合特殊消费需求。再譬如:在本行政县或村,帮家庭蜂场牵线挂靠农家乐,大手拉小手,搞好产业融合。让城里人在农家乐采摘果蔬的同时,也可以体验摇蜜的快乐或者尝试蜂疗、美容、保健、护理、调理、按摩、推拿等,还可以进行认养、代养和领养蜂群等活动,蜂农只需收取一定的成本费、服务费、咨询费、委托管理费和上门服务费等,就可以轻松提高蜂群附加值。既解决蜂产品产能过剩问题,实现养蜂收益扩大化,又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业态。
5.提品质。“提品质”解决的是减存量问题。除限量版生产和供应外,应在产品品质内涵和外延上下功夫。蜜蜂不仅产出蜂产品,还有服务农业带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作用。在国外,养蜂者有没有为种子植物提供过授粉服务,或者种植者的农产品有没有聘请过蜜蜂传粉,都将成为融资贷款、农超对接的准入前提,这从制度上基本保证了授粉服务不会出现有价无市、有市无价的局面。因此,“提品质”应该扩大到在“互联网+农业”中整合蜜蜂授粉服务,把它做强做大,有效消除信息不对称、身份不对等、产供销的中间渠道等,推动整个蜂业甚至是整个农业产业链的高效、低成本发展。比如:首先,在市县地区设立的农业科技110官网上增加蜜蜂授粉服务项目,开展网络招投标。这样一个纯公益性的科技服务和信息共享平台,能将农业丰收体系里的收割机所有者与稻麦种植者建立起联系,也能将果农与蜂农联系在一起,一方上网发布需求或者供给信息,一方就近提供或者购买服务。凭借完善的科技管理服务系统,双方进行网上预约授粉和租赁蜂群活动,实行市场基础性定价和季节淡旺性议价,再结合种养殖一方生产成本实际,考虑是否加上一个补贴价,宗旨就是既能协商解决各自需求又能兼顾彼此收益最大化。其次,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通过电子商务购买订单、销售服务、直营直供、共同配送,以此来激发农业-蜂业发展的源动力,解决蜂农基本收益单纯靠蜂产品、果农基本收益单纯靠产量的问题。这样,在蜂农一方,授粉收益有了保证,蜜蜂福利因为仅取蜂花粉而不取蜂蜜也得到了保证,蜂群健康状况得以改善,蜜蜂少生病不生病,蜂群少喂药不喂药,蜂产品就少药残无药残,消费者就较易买到优质无药残的蜂产品。在果农一方,由于有蜜蜂授粉,果形周正,果实质量和果品卖相好,势必价位也高。而蜜蜂进场授粉期间,果树不能喷打农药,因此消费者也可放心不少。
6.调结构。“调结构”解决的既可以是增缺量也可以是减存量问题。我国农业发展中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显现,蜂业发展中优质蜂产品的供求也是如此。因此,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引领农村家庭蜂场发展,促进转型升级,从供给侧结构调整中达到蜂产品的去库存。比如,将家庭蜂场视作家庭农场一样,纳入现有支农政策扶持范围,使之寻找转型新路径。农业基础设施所指的物质条件包括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配套设施,比起农村里其他的农业项目,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和管理投入这块“短板”上,养蜂是一个投资少、又能帮助农民较快脱贫致富的项目。因此,如前所述,在好的政策下,扶持和建设家庭蜂场可能会更快实现国务院2016年农村由扶贫攻坚改为脱贫攻坚的目标。再比如,以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为宗旨,助力家庭蜂场从单纯的内部发力发展到内外联动,从单向突进发展到综合推进,让社会沉睡的和家庭积累的资本活过来、火起来。具体来讲就是,县一级地方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区休闲农业示范点项目的推进或者借助于林下经济(家禽、花卉、药材)政策的实施,对稳定经营且效益不错的家庭蜂场予以一些倾斜。也可以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在某一限定额度内投向农村家庭蜂场建设,让注入了控股权阈值以下的民间资本的家庭蜂场如家庭农场一样,作为龙头来试运行本地区或跨行政区域的旅游、餐饮、住宿等,以促成从原有的蜂产品规模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经营向完善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全产业链方向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某个家庭蜂场的成功转型可产生辐射效应,使周边农户直接受益。因此,在当地让农民(包括蜂农)务农成为真正受尊重的职业,将不再是梦想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
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项目(榕科协综[2015]81号)
王丽华(1960-),女,吉林省长春市人,研究方向为蜂学。E-mail:leahwang13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