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如何破解生猪业发展的瓶颈
2016-01-29任俊陕西省南郑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
文│任俊(陕西省南郑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
南郑如何破解生猪业发展的瓶颈
文│任俊(陕西省南郑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
生猪产业是陕西省南郑县畜牧业的支柱,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激励下,南郑生猪产业曾取得突破性发展,饲养总量不断扩张,标准化养殖水平逐步提高,适度规模户和大户发展迅速。2013年,由于受“猪周期”影响,全县生猪养殖出现滑坡,大场逐渐倒闭,散户纷纷退出市场,现有猪场存栏逐步缩小。2014年下半年,猪价开始回暖,并一路攀升,今年2月份,南郑县猪价最高曾涨到每千克20元,在高利润刺激下,产业呈恢复发展趋势。
为剖析制约生猪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查找症结所在,南郑县农业局组织召开畜禽规模养殖座谈会,让养殖户各抒己见,献言献策。另外,县畜牧兽医部门又组织人力,深入生猪养殖场和适度规模户,与养殖场负责人座谈、交流,就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充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南郑县总面积2849平方千米,辖20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393个行政村,总农户13.14万户,其中畜禽养殖户9万户。2015年,南郑县出栏生猪62.8万头,存栏40.3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3.6万头,饲养总量达103.1万头。生猪出栏和能繁母猪存栏较2014年分别增长21.3%和22.7%。猪肉产量4.71万吨,产值12.24亿元,占畜牧总产值13.44亿元的91%。全县发展年出栏5~99头适度规模户3705户,出栏生猪29.64万头,100头以上大户455户,出栏生猪26.97万头。产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生猪养殖依然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主要抓手。养猪技术容易掌握,农户在房前屋后就可以修圈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正常情况下,农户饲养一头母猪,一年可实现纯利约0.3万元,相对于牛羊养殖而言,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2015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为13.4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41.2亿元的32.6%,而生猪产业就占了农业总产值的30%,由此可见,生猪养殖依然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手段。
2.适度规模户和大户发展迅速。近几年,随着农村年轻劳力外出务工,农村散养户逐步减少,适度规模户和大户成为生猪养殖的主体。据该县业务部门统计,2015年,全县适度规模户和大户出栏生猪56.61万头,占全县出栏总数62.8万头的90%,除碑坝、福成和黎坪三个山区镇以散养为主以外,其余镇主要以适度规模和大户养殖为主。
3.标准化示范场创建稳步推进。从2011年开始,全县严格按照省市要求,逐步加大了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力度。通过开展标准化示范场创建,生猪规模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饲养管理水平稳步提高,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截至2015年,全县有11家生猪规模养殖场通过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其中省级的4家、市级的4家、县级的3家。
4.香猪养殖发展势头良好。在圣水镇鸿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全县共发展香猪养殖户6家,存栏香猪1.2万余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0.3万头,以香猪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已具雏形。
5.技术服务体系健全。南郑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作为技术服务单位,现有在职职工62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8人,初级职称27人。基层兽医站撤销后,归并各镇的官方兽医有56人,他们承担着全县动物防疫和检疫、畜牧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生猪定点屠宰和肉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工作。县镇两级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完善,县畜牧中心有兽医化验室,确保了全县动物防疫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
6.技术培训稳步开展。县畜牧中心结合春秋动物防疫、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科技特派员技术包联服务、基层农技体系改革生猪产业建设项目和职业农民技术培训等工作,切实加强对村级防疫员、生猪养殖户和养殖类职业农民的技术培训,每年举办技术培训不少于50场,培训人员不少于4000人次。
7.生猪定点屠宰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南郑县分别在汉山、青树、新集、大河坎和牟家坝镇修建了生猪定点屠宰场,17名兽医常年驻场,严把屠宰检疫关,对5个场进行24小时监管。2015年,5个场屠宰生猪4.5万头,出场肉品检疫检验合格率达100%,病害肉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二、存在的问题
1.规模场数量少。全县能繁母猪存栏250头以上的场曾有12家,母猪存栏最多的500多头。近几年,受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和疫病影响,加之管理不善,已有8家大型猪场倒闭,目前能繁母猪存栏200头以上的仅4家,母猪存栏最多的不超过400头,与西乡、洋县、城固和勉县相比,规模场数量偏少。
2.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各镇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分配不均。一是规模养殖场的老板一般都是转行养猪,他们不懂专业,经营管理主要靠技术场长,而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大学生多数被饲料厂或兽药厂挖去搞营销,愿意到猪场打工的很少,生产一线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许多养殖场以高薪为条件,相互挖人,造成部分工人和技术场长频繁跳槽,不安心干事,致使猪场生产经营受到影响。二是随着镇村综合改革,基层兽医站被撤销,人员归并各镇,按照县人社局“人随编走”的原则,造成各镇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分配严重不均,力量强弱不一,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少的镇其动物防疫、产地检疫和畜牧技术推广等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3.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一是“产、加、销”一体化弱,没有形成“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企业与养殖户利益联系不紧密,养殖与市场脱节。二是全县没有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县内五家生猪定点屠宰场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低,年屠宰生猪不到5万头,屠宰能力有限,并且也仅仅处于批发白条肉阶段,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对产业拉动作用不明显。
4.生猪繁育体系不健全。全县没有原种猪场和纯种猪繁育场,购买纯种公猪和二元母猪,一般要到湖北、安康等地。养殖场户单独购买,运输成本高,花费大。所以,许多养殖场在自己场内选留母猪,由于近亲交配,下一代杂交优势不明显,生长速度慢,饲料报酬低,抗病能力差。
5.疫病依然是威胁生猪养殖的首要因素。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殖步伐的加快,新的猪病不断发生,不但给防控工作带来压力,而且使养殖风险进一步加大。2006年,席卷全国的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2009年冬和2010年春发生的以高热为症状的混合感染,2010年冬和2011年春发生的仔猪传染性腹泻病,都给生猪养殖带来灾难性打击。
6.养殖业粪污治理压力加大。
一是尽管县内的规模化猪场修建了三级沉淀池、堆粪场和化尸窖,但种植业具有较强的季节性,春夏季干肥利用率高,冬季仍难以处理。二是干肥加工成有机颗粒肥,要大量耗电,加上人工、运输、包装等费用,生产成本高,如茶叶有机专用肥每吨价格就高达1800元,种植户难以接受,市场销售不畅。
三、对策
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一是建议县上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产业化资金,对良种引进、圈舍标准化修建、防疫消毒和粪污治理及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进行补贴,鼓励养殖场积极开展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创建。二是积极争取省市生猪产业项目资金,扶持建设生猪扩繁场,引进纯种长白、约克种猪,培育二元母猪,解决南郑县二元母猪种源紧缺和能繁母猪品种退化的问题。
2.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一是业务部门组织技术骨干,从防疫消毒、饲养管理、圈舍标准化修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养殖档案建立等方面入手,加强对养猪农户和规模场养殖工人的技术培训。二是养殖场和畜牧兽医专业院校之间搭建人才培训交流平台,养殖企业将有文化、有实践经验的饲养人员送到高校进行理论提升,高校同时将有理论水平的学生派到养殖场锻炼。三是加强对村级防疫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增强其工作责任心。
3.加强兽医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县主管部门积极协调县人社局,制定人才招聘计划,通过绿色通道,每年为各畜牧兽医部门招聘一定数量的畜牧兽医专业大学毕业生,稳定全县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解决镇村综合改革后,多数镇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
4.继续执行县上相关优惠扶持政策。一是农行及信用社给予信贷支持,放宽信贷条件,简化审批手续,迅速有效地解决养殖大户的资金需求。二是鼓励农户在丘陵和浅山区地带修建养猪场,兴办家庭农场,发展“猪—沼—茶(或菜)”生态养殖。在用地计划的报批方面,享受农业用地的优惠政策,修建圈舍所用木材,一律按自用材对待,用电一律按农业用电对待。
5.兴办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县上在税收、土地征用、手续报批等方面制定优惠扶持政策,营造良好招商引资环境,吸引外地客商到南郑兴办畜产品深加工企业,拓展消费市场,提高猪肉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减缓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对生猪养殖造成的冲击。
6.打造“南郑香猪”品牌。组织现有香猪养殖户,成立“南郑香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一是制定香猪养殖技术操作规范,统一经营模式,扩大养殖规模。二是搭建“南郑香猪”宣传推介平台,通过电商、“互联网+”和参加展销会等方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构建特色养殖与瘦肉型生猪养殖并举的发展格局。
7.加大规模养殖粪污治理力度。一是扶持修建有机肥加工厂,县上每年给予资金扶持,确保加工厂正常运转。二是鼓励茶农、粮油种植大户、蔬菜种植大户使用有机肥料,县上按种植面积给予资金补贴。三是要求养殖场修建与其养殖量相匹配的沼气池,干粪入池,尿水经三级沉淀后向外排放,沼渣、沼液还田还地。四是大力推行“猪—沼—茶(或菜)”循环养殖模式。通过上述措施,有效解决养殖业粪污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