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育路径的学理分析*

2016-01-29齐书春徐磊覃云飞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体育教育高校体育

齐书春,徐磊,覃云飞

(1.南昌大学体育与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2.南昌大学体育与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3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广西 南宁 530012)



高校体育教育路径的学理分析*

齐书春1,徐磊2,覃云飞3

(1.南昌大学体育与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330031;

2.南昌大学体育与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330031 3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广西 南宁530012)

摘要:高校体育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推进体育教育事业健康前行的重要力量,其路径的丰富和充实程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和健康理念的树立。从探讨体育路径内涵入手,基于哲学视角对高校体育教育路径结构和动态生成过程进行分析,阐述了高校体育教育路径的实践机制,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教育;路径

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体育社会学研究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4年)规划课题项目(项目编号:14TY10);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4YJC890008)

长期以来,体育教育只是围绕着开展体育教学这一主题进行,处于高等教育中的边缘化和弱势化状态,缺乏教育路径的拓展和充实。随着社会科技发展和教育创新的内在需要,高校体育教育路径也需要有更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认识。明确高校体育教育路径的内在结构和动态生成,探寻体育路径的实践机制就有助于找准高校体育发展瓶颈、彰显体育的内在价值、实现体育教育目标。

1高校体育教育路径涵义

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即狭义的体育,它是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助性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和活动。任何体育教育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过程,即体育(主体)自身的学习和锻炼过程[1]。

高校体育教育路径,是指在高等学校中,以体育运动知识技能的沟通、 分享而相互联系起来的师生共同指向体育教育培

养目标的活动,是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逻辑指向和运动实践过程的协调统一,主要包含两方面涵义:首先,在教育指向性方面,它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体育教育目标要求和大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运动技能指导和体育教育影响,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内化运动技能和良好体育习惯,以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体育教育逻辑指向;其次,从运动实践过程看,它是大学体育教育指向的实践途径和全部过程的综合组织形式,是教育者(体育教师)、教育对象(大学生)、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依托高校各种体育教育客体(器材、设施、设备)展开体育运动信息的交流与沟通。

2高校体育教育路径结构分析

对路径结构的分析是从理论上研究大学生体育教育路径基本前提,“对于结构构成要素的认识不同,对于结构关系的认识上的差别等关于结构的不同看法,必将影响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以及对研究对象的建构”[2]。高校体育教育同其他科学教育过程一样,其路径是由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介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2.1 体育教育路径结构的哲学分析

2.1.1体育教育主体分析

要分析体育教育的路径结构,首先要厘清其中的教育主体。在通常认识中,教育者(教师)通常被认为是教育的主体,但教育对象(学生)处在什么要的地位,就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议。“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3]”。马克思强调“人始终是主体”[4],人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教育过程中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体育教育是人的因素(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通过身体活动及相关运动知识技能信息的介质因素而相互传递、内化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既要有教育对象学习的主体性(包括学生自主地接受体育知识信息,又包括学生主动地适应教育方式模式师),还要有教育者的主体性(包括教师创造性地安排、加工、传递体育知识信息,也包含教师主动地适应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其中的主体性蕴含着理智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体育实践活动中符合体育运动规律与符合体育教育目的相统一。因此,体育教育就是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为主体的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

教育者(教师)与教育对象(学生)虽都是体育教育的主体,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并不是说两者在体育教育中的影响力量是相同。“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是为了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教育者主体的引导,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发挥、发展也可促进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和发展”[5]。在知识掌握的时间上,体育教师是体育运动知识技能的“先知者”,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掌握、创新的“后知者”,但学生的学习是有自己的选择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在知识技能的形成上,教育者(教师)把自身所掌握相对抽象、内化、复合的运动知识技能,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使教育对象具体、泛化、简单地获取,并进行选择性地加工、深化、掌握。

2.1.2体育教育客体分析

马克思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界”[4],主、客体属于关系范畴。客体是指人们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具有物质性、对象性和矛盾性。

体育教育的目的不是指向客观物质世界,而是指向人的主观世界,即身心发展和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因此,体育教育是解决人(即学生)的自我身体健康发展的矛盾。而学生的自我发展是通过其自主地选择、吸收体育知识技能,把自己既作为主体,又作为客体(对象),是体育教育的接受性客体。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进行着特殊的主客体关系运动,即主体客体化的过程。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使用的工具物质形态的体育设备、场地等,它们是进行体育教育必需的手段和知识技能的载体,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现实客体,具有外显性、具体性、可感知性和物质性的特点;而体育教育过程中所传递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以及其中蕴含的意志品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精神财富,才是体育教育客体的核心内容,其具有内隐性、抽象性、精神性的特点。

2.1.3体育教育介体分析

介体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交流、相互联结的基本渠道和中介因素。恩格斯认为,“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相互转移”,“除了‘非此即彼’又应在适当的条件下承认‘亦此亦彼’,并使对立方通过中介而相互联系起来”[6]。体育教育介体是教育主体为达到一定的体育目标对教育客体所进行体育教育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及组织策略、手段等,是体育教育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联结纽带。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体育教育的介体也不断丰富和创新。介体不仅仅包括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式方法或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有课余体育组织协会的管理组织、网络传媒、通讯工具借助相关联络工具软件或体育书籍资料等。

2.2 体育教育路径结构的生成分析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教育主体、客体通过教育介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化生成过程,“对于不同个体和不同环境来说,各组相互作用的因素所施加的相对影响将发生变化”[7]。体育教育路径本身就是一个在时间、空间上系统发展的生成过程,是体育教育的主体、客体借助各种介体在不同时空环境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共同指向体育目标的活动(结构生成如图1)。

图1 体育教育路径结构生成

在路径生成过程中,体育教育的主体是路径生成的具有能动性的元素,不论是教育者还是教育对象,都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自主选择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是路径的经络和血脉;客体是路径生成的骨骼和关键架构,支撑体育教育过程的有序进行和体育目标的实现。客体具有一定的受动性、受控性和可塑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主体性特点;介体是体育教育路径中善变的因子,具有开放性、多变性特点,既可以是物质的、有形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无形的,既可以隐于主客体之间存在,也可以独立显现,是路径中的精气。

体育教育路径的动态生成要受到各种时空地理等环境的影响。在时间上,有体育课堂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的不同,有个人体育锻炼的生物时段差异;在空间上,有体育知识技能运用于运动场内外之别,有学校内外、大江南北之分;而不同层次、区域、性质的大学体育教育在具体物质条件、科技水平等环境方面,也会有迥异之处。

3 高校体育教育路径的功能

3.1 高校体育教育路径的本质功能

路径是大学生体育教育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是体育教育从静态要素结构走向动态交互发展的动因,在体育发展过程中具有自身独特的作用。

首先,路径具有体育知识传递和运动技能转换的功能。体育教育过程中,路径是各个体育教育主体之间联系的中间环节,传递两者体育活动表象和信息的互动作用。离开这些知识信息交换就没有了体育教育的通道和介质。另外,体育教育是主体双向互为对象化的过程,通过体育教育的路径把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意愿转换为教育对象(学生)可感知、可接受、可掌握的体育信息和运动技能,使路径成为教育主体双方共同的认识客体,实现体育教育路径的技能转换功能。

其次,路径具有情感宣泄功能。大学生通过正式(体育课)或非正式(社团等其他体育路径)的体育活动和运动交流,感受运动过程中的乐趣,体验运动竞赛中胜任时的欢呼雀跃、激情处的狂喜不掩、失败时的伤心难过、受伤时的痛苦不已,同时,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去充实自己的情感、消除不良情感的困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再次,路径具有联结功能。体育教育主体之间信息交流或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是以两者存在关系(如师生关系、教练与队员的关系等)为前提的,而体育教育路径的中介联结功能,是形成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特定关系基础和关键环节。

3.2 高校体育教育路径的关系功能

体育教育的路径不是单一的大学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任何一种形式都难以满足体育发展需要和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内在需求。体育教育路径是由多层次、多形式、多通道的路径形成复合路径,各个路径之间构成相互补充、印证、协调,使每个大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体育路径中提高、内化、强化自己的体育技能,同时影响教育对象对体育信息的接受、整合和认同。因此,体育教育路径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效果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各个路径之间相互补充协调。高校体育教育主体(包括教师和大学)可能对同一形式的运动类型(如球类项目、田径项目等)或某一体育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等)保持较高兴趣和热情,也可能在不同类型项目或不同时段之间的横向切换或同时保持,也就是说,体育教育主体在时间、空间上既可能以线性方式展开,也可以跳跃式开展。但不论采用何种方式,由于体育运动本身特点,各个路径之间都可以互相补充、扩展、充实等,使体育教育内容更加丰富、丰满,使教育主体运动技能更加全面、全能。

其次,各路径之间会相互助推。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如果各个路径对教育对象产生了正向愉快的积极影响,那么就会对体育教育过程产生积极强化作用,不仅增强体育教育本质功能(增强体质),还提高教育主体对教育路径的价值认同,增强体育运动效果;相反,如果体育教育路径使教育对象产生了不愉快的负向体验,就会弱化或消解对体育教育路径的价值认可程度,打击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因此,各路径的相互助推既有正向积极功能,也有负向消极功能。

最后,各个路径之间也会产生相互矛盾和冲突。体育教育各个路径都是以体育教育目标为终极指向的。各路径的开展不仅起到相互补充协调和助推,在时间、空间或诉求上,也存在着冲突与矛盾。如在学校养成的很好锻炼习惯可能因为假期或学校制度规定的调整而不得不中断;在体育课受到的教育在课时结束后因为场地不能使用或需要有偿使用时,体育的兴趣爱好与现实冲突而丧失等等。

4高校体育教育路径实践机制分析

4.1 体育教学训练路径

体育教学训练是高校体育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路径,是体育教育者(教师或教练)根据教育目标或训练目的所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或训练活动,包括课堂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运动训练两个方面,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制度化色彩。

为了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并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这充分体现了体育课堂教学作为体育教育路径的重要地位;而为了活跃大学体育文化生活、提高体育运动水平,各个高校都成立篮球、足球、游泳等相关项目的运动队伍,由相应专业体育教师或聘请兼职教练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训练,并参与体育教育主管部门或社会上组织的相关比赛或表演。通过这些比赛或表演,不仅提高了大学生运动水平、促进相关体育项目更好地发展,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高校体育教学训练通常有一定的常规运行机制、约束机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来保证,这些机制更好地保障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和谐沟通、通畅交流,从而保证高校体育教育基本路径的有机畅通。

4.2 体育协会组织路径

体育协会组织路径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具有平等互惠、组织灵活、约束规范、成果共享等特点。这一路径的活动主体不仅包括大学生自身团体,还包含相关协会指导教师、协会管理老师等,教育主体活动参与的主动性较强,自觉性较高,体育教育效果较好。

4.3 竞赛活动路径

高校体育竞赛活动是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热情、提高体育运动技能的重要路径,是体育教育管理机构或高校体育部门组织、学生自觉报名、集中进行相关比赛的过程,具有竞技性、服务性、实践性等特点。

竞赛活动路径的具体表现形式很多,从规模上可分为全国性的、地方性的或校内的竞赛活动,从时间跨度上可分为较长时间的联赛型(如大学生篮球联赛等)和较集中的赛会型(如大学生运动会等),从性质上可分为专项赛事和综合赛事等。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体育竞赛活动经历着从自发到自觉、从零散到集中、从单一到全面、从小规模到大规模的发展过程,高校体育竞赛的组织领导也逐步加强,活动的层次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4.4 科技拓展路径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教育的路径在高科技平台的支撑下也得到充实和丰富,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大学体育发展注入更强的动力。科技拓展路径主要包括体育网络课程建设、体育信息网络传播、体育网络交流等几个方面。

近年来,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网络课程开发迅速发展,很多高校和体育教育管理部门建立了融体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校园网和精品体育课程,构建很多具有实践性、知识性、服务性等特点的体育网站,形成具有鲜明特色、渗透力强、辐射面广的体育教育网络,为大学生获取体育信息、交流体育知识、活跃体育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渠道;而很多体育商业网站通过发布体育视频、图片、比赛信息等方式,传播体育知识,报道体育新闻,也给体育教育增加了更多平台;而很多网络上的体育论坛给大学生提供交流体育信息、表达体育观点、评判体育行为、分享体育情感的机会。

需要指出的是,体育的网络路径有一定的盲目性、虚拟性、非组织性和非系统性。很多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播都是片段视频等,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难以保障,教育过程的计划性、统筹性难以实施,教育目标的方向性、明确性也难以实现。

5结语

高校体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学校体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时期。高校体育教育要充分利用良好的大学体育环境,加强体育教学基本路径的开发的同时,积极发挥其他体育教育路径的影响力,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使之受益终身、享用一生。

参考文献:

[1] 但艳芳,等.体育教育:生命教育的本源回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78

[2] 陈晓龙.略论主体认识结构的构成要素[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2(6):33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996版):200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0

[5] 苏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论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2):56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18

[7] A.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M].林颖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2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Universities Physical Education Path

QI Shu-chun1,QIN Yun-fei2

(1.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1,China;

2. Guangxi College of spo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Nanning 530012,China)

Abstract:Phys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force in promoting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promoting the physical education forward, the rich and the substantial degree of its path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foster college students develop the habits and health concept. At firs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physical path, and then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university P.E. path structure and dynamic proces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in the end expounds the practice mechanism of universities P.E. path, expecting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universities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universities P.E.; physical education; path

作者简介:齐书春(1973- ),男,汉族,江西人,讲师,博士

收稿日期:2015-09-08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3X(2015)06-0115-04

猜你喜欢

体育教育高校体育
体育课堂中融入礼仪的重要性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探寻体育教育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