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的力量
2016-01-28FarhadManjoo
Farhad+Manjoo
2014年年初,当云存储公司Box提交IPO申请时,许多华尔街人士看到该公司的数据时都笑了。尽管公司当时收入飙升,损失也同样加速增长。
当时Box将大笔资金投进销售和营销,所剩现金只够撑一年的时间,公司高管们并不指望能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实现逆转。
在延缓了IPO及又一轮融资之后,Box最终在2015年1月上市。其股价经历了短暂上涨,但损失了约40%的价 值。
如今,Box公司的市值约为17亿美元,从技术层面而言,它实际已经和那些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走进了同一个阵营。然而与那些如日中天的初创公司相比,它还是显得微不足道。
在最近一轮募股后,其竞争对手Dropbox的估值已近100亿美元。
在许多硅谷人士看来,同近期诸多技术公司的上市一样,Box的IPO不是个好兆头,应当引起警惕。曾在硅谷被当做一种过渡仪式的IPO,却在过去几年间被技术公司的创始人诟病。
现在公司等待上市的时间更久了,由于越来越多的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纷纷加入创业热潮,年轻公司能够得到足够资源,连续多年维持着私有的状态。普遍的想法是,在没有十足把握之前上市,会让公司遍体鳞伤。没人想成为下一个Etsy、Hortonworks或Box,这几家公司如今的身价远低于各自IPO时的价格。
然而,万一Box笑到了最后呢?虽然其股票价格停滞不前,但此后硅谷仍然有很多人认为Box的这一步棋下得恰到火候。这一公司策略起初充满困难,最终却能让投资者获益,使员工经济状况逐步稳定,同时让管理者保持独立,不受其他私人投资的诱惑,并最终让公司走上积极稳健的盈利道路。
你们可能会想,为什么其他独角兽公司都没有早点上市呢?也许这听起来有点疯狂,当下正有一家公司应当立即上市:那就是打车软件公司Lyft。该公司最近表示,其2016年总收入将达到10亿美元。但公司总裁、联合创始人约翰·齐默尔(John Zimmer)并没有立即促成上市计划。
究竟为什么要等待呢?Lyft如今与财力雄厚、争强好斗的竞争对手Uber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恶战。如果它先上市,就能获得一些资金,用股票货币收购,用可买卖股份吸纳员工,建立起甚至能影响Uber估值的基准市值。
为了理解这一点,不妨来研究下私人技术公司的资金市场,及其对估值的影响吧。一些独角兽公司最近发现,从共同基金和其他大投资人那里拿钱竟会面对公开质询。
富达基金和其他公司必须定期汇报关于私营公司的控股评估。最近的计算表明,诸如Snapchat和Dropbox这样的创业公司估值比其所接受的资金总值要少。事实上,Dropbox的估值可能与Box直接相关,因为大投资人都要将其与上市公司相比较,从而决定私人投资的价值所在。
通过率先上市,Box很好地限制了Dropbox的前途—一旦Dropbox上市,就必须向投资人说清楚,为什么他们应当付出比竞争对手估值更高的溢价。
风险投资公司Benchmark合伙人比尔·科尔利(Bill Gurley)在一次内部演示会上阐释了上市的种种优势。他认为,一旦企业遭遇困境,在渡过难关时,上市公司会比非上市公司拥有更多选择。
在科尔利看来,那种构成创业公司筹资结构的一系列投资对于摆脱困境都无益。
“增速放慢时,再筹钱就变得复杂和昂贵,之后便会陷入这种恶性循环。”他补充道。
相比之下,上市公司更能承受长期质疑。亚马逊、苹果、Google、Netflix和其他许多技术公司都经历过疲软期,引发了全球对其长远发展的怀疑。这无疑是痛苦的,但这些上市公司都挺了过来,质疑声并没有将它们抹杀。
但人们对Lyft的前景仍不抱乐观情绪。彭博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该公司无法实现其预期收入,而Lyft拒绝就该报告发表评论。在一封邮件中,齐默尔表示该公司“增速强劲”。
他这样写道:“简而言之,我们准备好了就会上市。Lyft创建了一支世界级的管理团队,还在过去两年中实现了20倍的增长,这比美国任何一个公司的增速都快。”他还表示,美国交通运输市场价值2万亿美元,这就是它的目标。
然而,瑞士信贷集团提供的募资文件显示,Lyft在2015年融资金额约为5亿美元,每月烧掉的钱达数千万美元。显然,其市场表现远未达到预期,财务业绩也不理想。
在其营销成本中,补贴乘客和司机占据了很大份额,此外,还要在纽约和旧金山街头投放广告。对此,Lyft方面所给出的解释却相当乐观。
“私募市场投资者对我们的产业,尤其是对Lyft所蕴藏的巨大价值感到十分兴奋。”齐默尔写道。
然而如果这是真的,公众投资者难道不是也会感到兴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