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上的庞然大物
2016-01-28
在2016年消费电子展(CES)的会场里,想体验HTC的第二代Vive Pre,你得提前预约,如果现场排队,可能得花上三个小时,有人在社交网络上这么抱怨来着。
你没看错,是HTC。2015年,这家公司被质疑能否生存下去。
市场研究机构Digitimes Research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HTC的全球市场份额已跌至1.4%。这是从2011年的10%持续跌下来的。当时的HTC是Android出货量最大的手机制造商之一,也被誉为看准Android潜力的一匹黑马。
当然了,即便在CES,人们也已经难掩对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的麻木与冷漠。帮HTC重归公众视线的,不是手机,而是虚拟现实头盔。
和它类似,带着虚拟现实头盔的三星、索尼也重新登上舞台中央。在它们的主题演讲中,最先提出的内容不是新的家电产品,而是虚拟现实产品;从去年开始,奔驰就靠一辆内置全部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无人驾驶汽车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今年它又拿出改进的车;英特尔这样的芯片厂商,则表示愿意支持终端消费品牌实现“智能”,它的主题演讲和现场展台基本是“甘做绿叶”的基调……
这和我们过去几年在CES上看到的情形完全不同:你还记得LG用屏幕“刷”了一个展厅吗,如今呢?更不要提那些现在都已经叫不上名字的新款电视、平板电脑。相比之下,让人耳目一新的可能是那台可以打印糖果的3D打印机、可以检测数据的智能篮球,或者前两年开始在会场里四处飞的无人机—这都来自小公司。
而现在,无论是物联网领域,还是虚拟现实行业,大公司正在扮演重要角色(你能在我们制作的图表中看得更加清晰),你甚至可以说,它们正在定义这些行业。
部分原因在于,被创新所颠覆的事实已经太多,大公司拥抱颠覆成为了自己活下去的唯一选择。
不过更重要的是,和10年前Google以及Facebook等所向披靡的技术公司不同,现在技术创新日益成熟,几乎都会与物理世界发生紧密联系。这就意味着,创新公司需要闯入传统的生态系统中,也需要像传统公司一样制定标准,甚至游说政府理解何为颠覆性创新,减少对它不必要的担忧。
今年的CES发生了这样一个扭转:之前抢尽风头的小公司反过来凸显出大公司的重要性。小公司DAQRI的故事或许能让你更好地理解,当进入到物理世界领域,大公司所提供的基础是多么不可或缺。
这家成立于2010年的公司有着未来感十足的产品:戴上它的头盔,工人在面对复杂线路或者机械时,手把手的说明和指导会浮现在眼前。或者,你可以把它想象成Google Glass的高级版本,但外貌像安全帽,并且专注于工业用途。
“英特尔的实感技术帮DAQRI实现了这个想法。”一位DAQRI的工程师在CES的英特尔展台上告诉《第一财经周刊》。CES官方称1月6日上午10点正式开展,其实在半小时前,DAQRI的头盔周围就已经有人围观询问,以至于这位工程师不得不对一些现场观众说等一会再来。他说DAQRI的创始人在几年前就有了这样的想法,但使用了Intel Curie芯片和RealSense实感技术,这才让想法能成真。
这不是客套。对于一家创业公司而言,它不可能将更多时间用在芯片研发上,即使研发成功,在无法量产的情况下也会让产品价格非常高。英特尔这样的芯片公司在低功耗高性能芯片上的研发,成为DAQRI等公司创新的基础。按照英特尔新技术事业部副总裁鲍克勤的说法,如今的实感摄像头“已经只是最初的产品体积的1/100,而耗电量也只是之前摄像头的1/10”。
你能听到很多类似故事。机器人公司Savioke或者Simbe都会说它们在十几个月中就做出了产品原型,并且开始谈合作。它们很可能就像之前的PC厂商那样,用底层硬件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自己只需要专注于最上层的功能方面的开发。
“我们成立不过18个月,这些技术的出现对于我们很重要。”Adrian Canoso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他是机器人公司Savioke的合伙创始人,并创造了机器人Relay,“Realsense降低了机器人感应周边环境的成本,也很容易整合到机器人操作系统中。”
一定程度上,我们曾抱怨的创业公司只顾着做酷炫产品,却忘记用户究竟需要什么的问题正在得到解决:当底层硬件变得廉价而易得时,创业公司们的创新变得容易。就像白垩纪物种多样性开始爆发一样,终究会有最满足用户需求的公司生存下来。
你能从英特尔的CES主题演讲上,体会“白垩纪物种多样性”的观感。这家公司宣布了一堆合作伙伴,说自己的芯片将置于机器人或者虚拟试衣镜中,也将植入New Balance的运动鞋里。
其他硬件厂商也有不少让人瞩目的消息。芯片厂商英伟达在今年CES上发布了一套据称有学习功能的自动驾驶技术,能通过让车辆自己分析路面状况来实现自动驾驶。它的合作伙伴包括在无人驾驶方面最积极的厂商沃尔沃。英伟达CEO黄仁勋在CES前的媒体发布会上说,英伟达这么做的道理很简单,一辆装有感应器、控制器的无人驾驶汽车需要更强的计算能力。或许为了表示自己在未来的无人驾驶汽车方面的决心,英伟达的展台并不在英特尔、高通旁边,而是在福特、雪佛兰等汽车厂商的展位周围。
另一个在汽车厂商展位中的“外来客”是失去了移动设备市场的黑莓,它展出了一个据称搭载着QNX自动驾驶操作平台的汽车,号称QNX系统可以识别路障、防止车道偏移出现事故。
关于CES抢了底特律的风头,不是新鲜事,但今年的程度到了怎样,你可以从《经济学人》的一个标题上体会一下:车展搬到了CES。
汽车制造商们基本都想通了,它们不再抗拒硅谷。
差不多所有汽车制造商都积极参与到无人驾驶汽车和电动车的研发和生产中。你能在CES汽车展厅里看到奔驰改进的无人驾驶汽车、雪佛兰电动车、大众电动车—它们几乎成为标配。
按照做车载软件10余年的Walter Sullvian的观察,“所有的汽车制造商都在做无人驾驶汽车和电动车,但现在还看不出来谁做得好。”他所在的Elektrobit为奔驰、宝马等公司提供车载软件。但可以想见的是,那些藏在大公司实验室里的东西,或许在新环境下实现得更快了一些。
目前,汽车制造商主要做的事情包括两部分,一是做出无人驾驶汽车和电动车,另一个是研究人如何与汽车交互。“用手势操作来说好了,有一些公司正在试验这个操作方式。有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比如还要在车内装一个摄像头等,有些技术会最终被证明并不适用于车内,但它们现在在试验阶段。”Walter Sullvian说,“大公司的试验有不少是消费者不知道的,比如车载音乐,车载的屏幕上显示出几首歌是最科学的,这就是汽车制造商曾经的试验。”
底特律和硅谷的距离越来越近。这是一个信号,随着和小公司的关系日益密切,大公司之间的行业区隔,也在技术融合中逐渐模糊了。
2015年,高通以24亿美元收购了Cambridge Silicon Radio Limite(通常简称为CSR)这家无线技术公司;而英特尔则在CES前宣布了对德国无人机制造商Ascending Technologies的收购。这无疑能让英特尔的芯片为无人机这种技术提供更好的支持。
在新领域的大笔投资并非大公司如今卷土重来的唯一原因,它们在旧有领域的多年积累也到了释放的时候。
“有一些事情只能杜比实验室来做。”在谈及虚拟现实(VR)中声音效果这一环节时,Joel Susal在CES上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他是杜比实验室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产品部门的负责人,在CES上和虚拟现实内容制作公司Jaunt Studio联合演示虚拟现实中的音效。
事实上,是Jaunt Studio找到了杜比。“在声音这个领域,创作内容的人对质量有特别的要求。Jaunt Studio找到我们,希望杜比实验室能为这些内容提供环绕立体声技术。”杜比实验室曾是好莱坞大片生产链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制造出诸如风从身后拂过地上枯叶沙沙作响这种音效。对于“戴上头盔究竟能做什么”这个问题,Joel Susal认为,大公司的技术支持,对虚拟现实创作者和消费者来说有一种质量保证。
类似的原因也让我们觉得可穿戴正在变得靠谱—时尚消费类公司在品牌和消费者口味上的懂行,让可穿戴设备不那么鸡肋。
最先想明白这一点的也许是苹果,这家技术行业的大公司在卖表业看起来像个初创公司。在上线Apple Watch之前,它挖来了手表品牌泰格豪雅的销售总监。
当然,泰格豪雅智能手表Connected的成功也能证明品牌的号召力和设计感在这一行多么重要。这款手表和泰格豪雅以往的运动手表非常相似,但增加了智能手表的功能。在去年11月发售之后,泰格豪雅的订购量已超过10万只。现在,泰格豪雅决定将每周的产量从1200只增加到2000只。
就像之前所广为质疑的,人们是否还想在手腕或身体其他部位多带上点什么号称智能的东西。现在,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也许是,把现在已经佩戴在身的物品“智能化”就对了。
我们觉得2015年11月时尚品牌Fossil对可穿戴公司Misfit的收购不错,这家公司在今年CES上除了推出了好几款产品之外,还宣布在2016年的圣诞购物季前会推出100款智能产品,并放在其线下实体店内销售。就像我们永远不会抱怨快时尚品牌推出的新品太多一样,谁知道这100款产品中会不会有一款击中我们的心呢?
类似的消息还来自于这些很多人喜爱的品牌:Under Armour和New Balance都会推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运动鞋,Under Armour甚至在CES现场用它的黑红主题色搭建了一个庞大的展位;Tory Burch很早就已经为Fitbit设计了手环;BlingBling的施华洛世奇则和华为合作,为女性推出了两款镶钻智能手表。
即使是在崭新的,几乎一片空白的领域,野心勃勃的小公司或许也得借力大公司,才能最大程度施展所能。
Oculus的经历恰好诠释了这一点。当它接受Facebook收购之时,很多喜爱它的人都非常失望,觉得它轻易屈从了资本并放弃了自己的愿景;但今年CES上VR成为最热门看点这一事实,或许能证明Oculus做了个明智决定。
作为一家小公司,Oculus面临的困境在于,它面临技术成熟还有时日,即使在被收购的两年后,人们也依然无法断言VR技术已经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合作伙伴愿意为VR创造内容,消费者也就没有动力作为早期使用者,它很快会陷入无法盈利的境地而衰竭。
但被Facebook收购之后,它借助一切用资本可以买到的资源来获得技术开发上的速度,同时,还借用Facebook的背书来和行业中的巨头们合作。你能看到硬件行业中英特尔、戴尔等公司是它的合作伙伴;好莱坞的卢卡斯影业、20世纪福斯和狮门影业也成了它的内容提供商;而在游戏行业,它用来自我宣传的是老少通吃的畅销游戏Minecraft。
“Facebook是Oculus的秘密配方,没有这场收购,Oculus恐怕无法吸引三星等公司找上门来合作。”Oculus全球工作室负责人Jason Rubin曾经对《第一财经周刊》这样说。在这次CES上,已有新款Gear VR的三星又发布了360度全景VR摄像机Project Beyond。
不管怎么说,VR已经是今年CES上最热门的领域。
HTC和游戏平台公司Valve合作推出的Vive Pre,以及索尼推出的Playstation,为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行业添加了值得期待的理由。
一些创业者下注:多年失利的HTC和索尼会不得不在VR上放手一搏。“索尼其他产品都前景黯淡,因此我认为它不可能放过VR这一趋势。”克里斯·米兰达(Cris Miranda)说,他关注VR两年,并创办了一个专门讨论VR的博客。HTC则在今年的CES上展示了第二代Vive Pre,过去露在外面的传感器被包裹起来,并增加了前置摄像头,可以切换虚拟现实场景和现实场景。
这要多谢Facebook的那场收购和三星、HTC等公司的押注。这次CES上VR的热门,多少也是因为创业者看到大公司入场,生态圈逐渐建立,愿意开始在这一领域冒险(参见《第一财经周刊》第375期《虚拟照进现实》)。
可以想见,这些在VR领域争夺的公司们会在建立平台和建构生态系统上彼此竞争,这可不是小公司的游戏;待技术稍许成熟,它们也会为制定VR标准角逐一番,例如,如何能让一个VR游戏在不同的VR头戴设备上运行。而这显然也不是小公司们的博弈。
在物联网领域,这样的争夺已经在大公司之间展开。最开始是Google和苹果之间的暗暗较劲,前者在2014年收购了Nest,期望它能成为智能家具的中枢,进而让更多智能设备基于Android平台使用;就在同一年,苹果发布Home Kit给开发者,希望开发者为iOS系统开发新的应用。去年,三星宣布开放Smart Thing物联网平台,今年它又发布了一个据称可以连接室内数据的USB设备。
依托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可能是小公司弱势最明显的一个领域。从Nest开始,一些小公司似乎意识到通过一个中央控制器来获取室内数据的价值。但问题在于,小公司只能从家居的某一个部分找到一个切入点,很难推广到室内所有的家居设备;更重要的是,小公司还得先解决找到切入点并占领市场的问题。
人们理所当然地把希望放在大公司身上。科技媒体The Verge的一个记者写文章说他今年特意关注Google在智能家居方面的动作,除了Nest,还有Google在2015年Google I/O上发布的一个脱离自Android系统的Brillo操作系统和多设备兼容的通信协议Weave,结果他失望地说,不仅在大部分智能家居的展厅里看不到Brillo和Weave的影响,Google在智能家居方面的举动也只是在LG的媒体发布会上被提了一下而已。
大公司们在CES上没有具体的动作,或许也是我们在今年CES上没有看到具体的智能家居突破点的主要原因,这个被关注的领域今年的风头都被合纵连横的虚拟现实、汽车等领域抢走了。
而在消费者看不到的领域,这些大公司开始为硬件设备彼此之间的通讯开始了标准制定的争夺。一向和英特尔结盟的微软这次和高通结盟,与思科和HTC等公司一起建立了AllSeen Alliance;而英特尔和戴尔、三星、博通等公司建立了Open Interconnect Consortium联盟,并多少暗示AllSeen Alliance看起来会被高通拿来谋私利;此后,被Google收购的Nest又制定了另一种物联网协议Thread Group,相当于蓝牙、Wi-Fi之外的另一种传输方式。
这容易提醒人们想起之前在物理世界里发生的不只一次的标准之争,比方说蓝光和HD DVD之间的标准争霸。当时背后的大公司是东芝、飞利浦、索尼等公司。
我们甚至现在就可以预测,之后若干年的CES上,各个标准阵营中大公司的角逐会越来越明显。毕竟,不同标准将物联网领域划分得支离破碎,你是没法看到物联网普及到各个家庭中的。
当然,更能表现物理世界困难的,是如何搞定和政府的关系。在现实中,无人机有可能改变任何涉及拍摄的工种,甚至是工业生产;无人驾驶汽车和电动车也会影响城市交通;可穿戴设备读出你的身体数据……这些影响意味着,技术创新会和其他社会机构产生必然联系。
在今年的CES上,你既可以看到美国联邦航空局的官员与无人机制造公司讨论个人用户注册和飞行高度界定的问题;也能看到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的官员与医疗行业、可穿戴设备,讨论涉及“医疗行业的产品应该如何与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对话”;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甚至办了一个圆桌会议,主题是在技术对现实生活带来改变的当下,政府应该如何调整政策,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
“政府愿意看到新技术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有意思的改变。但眼下有些模糊的问题,比如一个人拿着无人机玩,它是个人使用还是有商业目的,还有到底谁在玩这个无人机,我们都得界定清楚。”美国联邦航空局官员Marke Hoot Gibson在CES上的一个论坛说 。他是个出言谨慎,每次发言都会强调“我不想给自己找麻烦,我也不是个律师”的人。
这个论坛在CES主会场二层的一个会议室里,除了Gibson,还有大疆副总裁、政策与法务负责人Brendan Schulman、3D Robotics法律顾问Nancy Egan参与。你能知道这个话题对这个行业的参与者有多重要:现场的座位不够,有人干脆就坐在通道的地上。
要知道,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规定在2015年12月21日之后购买无人机的用户必须注册,并且在2016年1月20日之后注册的需要交费。关于无人机的使用问题,已经到了需要政府与技术公司对话来厘定监管内容的时刻。
尽管与Gibson坐在一起的是大疆、3D Robotics这样的创新公司,但也许在这个领域政治游说最厉害的是亚马逊这样的大公司。根据《连线》杂志的报道,亚马逊仅在2015年第二季度,政治游说就达到了215万美元,游说的内容包括《远程贸易平等法案》、在线销售税和无人机法规的制定。
其他新领域看起来也不断地触碰在监管灰色地带。Uber等按需经济的公司一直在争论,用它们的应用程序提供服务获得费用的人与其应该算是什么样的雇佣关系;Uber不惜重金聘请来此前帮助奥巴马竞选总统的David Plouffe游说政策制定。而Airbnb则游说政府,让旧金山的房屋短租模式变合法。
而随着物联网的普及,隐私也会是争议之一。不过,硅谷大公司大多已经在隐私问题上向政府做了游说,其中包括Google、苹果和Facebook。在2015年2月Google用于所有政府游说的金额是462万美元,Facebook花费了269万美元,而苹果是123万美元。
坦白说,创新小公司颠覆大家伙的论调更令人振奋,大公司入场并如此举足轻重的论调根本不讨喜,但也许这才是我们的世界开始完全拥抱数字化的开始。变化不只有天翻地覆般剧烈这一副面孔,这个世界中的一些大家伙能进化得适应新世界才更符合常理。
它们的进化,的确是一小步一小步的。
7年前,我们在CES上采访,看到福特和微软合作智能汽车,就探讨智能汽车何时能够进入我们的生活。而此后的变化是,福特试探性地在硅谷建立了研发中心,而Google和苹果都推出了智能汽车操作系统,特斯拉向所有人做了电动智能汽车的示范。(参见《第一财经周刊》第380期《福特Google式冒险》)。现在,概念车依然十分“概念”,但你能看到汽车制造商已经达成了共识:电动车和无人驾驶是未来。
我们也能看到那些时尚品牌是如何在CES上转悠着寻找机会的。它们几年前就开始派员工参加CES,到2012年和2013年前后,无论Under Armour还是New Balance都设立了专门的部门来寻找自家产品与新技术的结合点。
即使那些没有在会场中做高调发布的公司,大多也都派员工前往CES。例如Facebook为自己租下了一个会议室,专门用于合作商谈。Google和苹果虽然从不参加CES,但是它们的影响力无处不在,Google X实验室的人也是虚拟现实、无人机等圆桌讨论的参与者之一。
到明年CES的时候,我们可以来验证一下这些大家伙们做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