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铁线上的老城厢

2016-01-28

新民周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豫园城隍庙壁画

王悦阳

一座城市的历史与记忆,永远离不开与老城厢的关联。它是城市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著名的旅游景区,更是一个特定且永恒的文化话题。如今,在上海,乘着地铁,就能来一次精彩的老城厢之旅,去走一走,看一看这个代表了上海的昨天、今天甚至明天的“活着的文物”,以此感受海派文化所特有的风韵与魅力。

说起老城厢,不得不先提一些历史知识。老城厢周长7公里左右,城里面积约200公顷。就在这面积不大的老城里却有着路、街、坊、里、弄等大小道路数百条。在这里,大路连着小街、大街横穿小路、街上有坊、弄中有里、弄通里、里通街、街通路……可以说,老城厢好似一幅“清明上河图”,将它悠长的历史风情和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它存在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了,自元代以来直至民国初年,它始终是上海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谓老城厢中的“城”,指的是城墙以内的部分,“厢”指的是城墙以外较热闹的部分。

上海开埠后,城墙日益成为上海县城步入近代化的障碍。辛亥革命后城墙被拆除,县城与租界及城外华界连成了一片。上海襟海带江,元初由海运漕粮兴起的沙船业,沟通了南北航线和长江、内河、远洋航线,促进了上海地区贸易和旧式金融业——钱庄的发展。清代出现“以敦乡谊,以辑同帮”为宗旨的会馆公所组织,成为老城厢一大特色。商船会馆、潮惠会馆、三山会馆、四明公所等在上海经济活动中曾产生很大影响。老城厢地区教育事业源远流长。宋末设置镇学,元初改为县学,经历代扩建和修整日趋完善。明清时期创办不少制度完备的书院,龙门、蕊珠、敬业、梅溪四大书院最负盛名,推动了上海文教事业的普及和发展。清末废除科举,书院逐渐为新式学校取代。

老城厢地区荟萃了众多名胜古迹。豫园、露香园、也是园、日涉园等私家园林不仅有楼台亭阁之胜,而且有山水自然之美;城隍庙、白云观、沉香阁等寺庙的殿宇建筑和佛像造型均体现了精湛的建筑技巧和雕塑艺术;而豫园更是经多次修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了上海旅游的地标之一。

由于历史原因,老城厢地区虽然处于上海市中心,但城市现代化的步伐却始终比邻近市区稍慢一些,从而形成了区别于旧上海租界地区的另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凡在上海居住多年的市民几乎都对老城厢留下过相似的印象——无论从哪个方向进入该地区,都会产生一种时光倒流、恍若隔世的错觉:眼前只见一条条窄窄的马路,沿街到处是一排排连绵不断的建于民国初期最富于上海特色的里弄建筑。只需随意进入中华路、人民路旁的任一条小巷,必然会发现那里简直可称为另一片天地了,原来在这个世界闻名的繁华都市的中心地带,居然还存在着类似于江南水乡风格的民居。有人认为老城厢里的房子基本属于带有海派特征的吴文化建筑,并将老城厢的城市布局归纳为:小街、小巷、小商品、小市场。毫不夸张地说,上海人心中的童年印象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老城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老城厢的独特风貌,已成为上海人永不磨灭的温馨记忆。

白相城隍庙

在上海的文化语境中,老城厢的第一代表莫过于城隍庙。而城隍庙并不仅仅只是一个道观,而是涵盖了城隍庙、豫园和伴生共存在它们周围百态百业的商店。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因此,在沪语中,“白相城隍庙”向来有着特殊的含义,“白相”是一种放松、游玩、尽情的吴地方言,以城隍庙为代表的老城厢,可以说是上海市民休闲、娱乐与购物的一块宝地,融入了传统风土人情的自觉意识,又不忘对都市风尚与城市精神的细细探寻。

乘坐地铁10号线,到达了“豫园”站,也就开启了海派老城厢的文化之旅。有趣的是,在这座以江南名园为名的地铁站内,处处可见老城厢的文化语境与历史风貌,因此,这一站也是形形色色的上海地铁站中颇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车站之一。

在豫园站内,墙壁上是十分精彩的画作,那是93岁高龄的我国著名连环画艺术大师贺友直先生的杰作——《老上海三百六十行》。事实上,在上海的各条地铁线站台上,共计有51幅艺术壁画亮相,成为一道时尚文化艺术风景线。这些车站的壁画浮雕无不与周边地域文化遥相呼应,融为一体。如7号线龙阳路站设置的海派名画家陈家泠创作的“花间飞舞”铜板壁画,展现田园风光;9号线马当路站则设置“午后阳光”不锈钢氟碳漆喷壁画,讲述海派传统石库门如何变身时尚“新天地”;9号线徐家汇站的“海上印象”大型丝网印刷壁画,则以跳跃的光点展示徐家汇的现代繁华,以历史建筑背景体现文化底蕴;10号线上海图书馆站的大型浮雕名为“知识之梯”,通过活字印刷、藏书等资料展示中华五千年文化;1号线陕西南路站则邀请名画家汪观清先生创作了“江山如此多娇”大型壁画;2号线静安寺站则有根据闻名遐迩的“静安八景”而创作的大型石雕壁画……在这其中,10号线豫园路站将贺友直老先生所创作的老上海360行搬上墙头,无疑体现了浓郁的老上海风情,191平方米的面积也创下新线壁画之最。

在这片壁画墙上,贺友直先生以其独特的白描手法,创作了记忆深处的老上海人物群像,他们无论男女老幼,都自民间来,从基本的衣食住行,到即将消失的传统行当,老先生的画笔一一捕捉,精准描绘,为乘客们展现了上海百年来升斗小民的普通生活,充满着浓浓的生活趣味与历史情怀。而这些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无一不来自生活,甚至在今天,依旧以活态传承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在老城厢的日常生活里,生动、世俗而精彩地展现着。让乘客尚未走出车站,已能感受到浓郁的老城厢文化风貌与历史特色,真可谓“画笔亦史笔”了!

走出豫园站1号口,往前步行数十米,一座牌楼立于眼前,那就是“豫园商城”了,走进该区域,也就开始了“白相城隍庙”的奇妙旅程。

提起城隍庙,最著名的无过于豫园了。豫园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园林,始建于明代,截至2015年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园主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从1559年(明嘉靖己未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几畦菜田上建造园林。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豫园。“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园”,有“豫悦老亲”的意思。豫园当时占地70余亩,由明代造园名家张南阳设计,并亲自参与施工。古人称赞豫园“奇秀甲于东南”,“东南名园冠”。

直至今日,豫园是上海保存最完整,也是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江南古典园林。亭台楼阁,雕梁画栋,金鱼池,假山石,古戏台,点春堂……曲径通幽,移步换景,可谓美轮美奂。豫园不仅有着精致的古典园林气质,更有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这里不仅是上海昆曲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上海画派从创立到兴盛的重要见证者。每回走进豫园,总有着目不暇接,观之不足的神秘感与喜悦感,很难用语言形容这种天人合一,林泉卧游的超脱境界会给人心灵何等荡涤与美好,只感觉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不同,而内心的感悟与感动,也随之而变化无穷。豫园是永远也逛不完,看不够的。

豫园的后门紧连着大名鼎鼎的城隍庙。城隍庙是上海著名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从明代永乐到清代道光年间,上海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最为繁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9亩土地,约3.3万多平方米。如今,城隍庙几经兴废,恢复了往昔的繁华热闹,一年四季香烟缭绕,肃穆庄严,香客络绎不绝。值得一提的是,供奉城隍爷的大殿四周,有中国画大家戴敦邦先生创作的大型壁画《群仙欣会图》,自称“民间艺人”的戴敦邦先生是当代人物画巨匠,所绘作品皆立足于唐诗宋词、古典名著、仙佛人物等题材,从艺60多年来佳作无数,被誉为最具“中国派头”与“华夏神韵”的一代宗师。他所绘制的壁画,张挂于城隍庙大殿四周,从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到十二元辰,门神、土地,诸多道教神仙都欣会于此,济济一堂,情态生动,气韵万千,观之令人联想起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等民族绘画经典,可谓一脉相承,发扬光大。不少“白相城隍庙”的游客见之,常常流连驻足,叹为观止。这也是城隍庙新添的一大文化景观,融宗教、艺术、文化于一体,堪称新时代的大手笔。

豫园。

三丝眉毛酥。

品味名小吃

除了寺庙与园林,城隍庙也是有名的商业中心,各家老字号云集,品种丰富,目不暇接。除此之外,城隍庙更是小吃的王国,绿波廊的特色点心、松月楼的素菜包、松云楼的八宝饭、南翔小笼、宁波汤团和酒酿圆子等,都是游上海不可错过的美味小点。除了本土特色的小吃,在城隍庙这一带还洋溢着来自各地不同的特色滋味,沿线蜿蜒曲折的老街上举目可见各式酒楼,餐厅,食店,在比肩接踵的人流中到处可见手捧刚出炉的包子、酥饼,这一切都使这里成为上海这个城市中经久不衰的又一个“美食天堂”,各式诱人的滋味都在不断诠释着“老庙小吃”“海派菜点”的内涵,在这片古意盎然,游人如织的历史名胜中,继续沉积他的特色风韵。

闻香留步名酒楼,知味停车绿波廊”,绿波廊是城隍庙的老字号,始于明嘉靖年间,处在上海老城隍庙的九曲桥畔,是上海的招牌餐馆之一,很多外国领导人都来这里吃过饭,慕名前往的游客很多,尤其是外国人;这里中午和晚上总是门庭若市,做的本帮菜很地道,浓油赤酱,各色点心更是闻名遐迩,迷你粽、素菜包、小笼包等,制作精良,各具特色;其中最著名的是三丝眉毛酥,外形纤巧犹如一道弯弯的秀眉,外层酥皮层次清晰,轻脆细致,内馅有猪肉丝、香菇丝、冬笋丝,一口咬下去,松脆的酥皮与鲜美的馅料在口中交融;还有因克林顿而出名的桂花拉糕,清凉爽滑。九曲桥畔,波光盈盈,一壶好茶,一客点心,绿波廊给人的回忆正是舌尖上的无穷享受。

松月腐乳肉。

春风松月楼市上海老字号的素菜馆,经典菜松月腐乳肉,以素仿荤,做出来的“肉”有皮有肥有瘦,一尝倾心;还有“素蟹粉”,以土豆、胡萝卜等为原料,充分发挥素菜本身的鲜味,加之糖、醋、姜等调味,模拟蟹粉之美味,鲜腴逼真而无腥味,是一道老少皆宜的佳品菜肴。再如独特的海棠糕,做法地道,香、糯、烫、甜,每每一出炉就排起长队一抢而空,甚至有人说,哪怕不买,光是看着老师傅在那烘糕,都是一种享受;而它家的素菜包更是名闻遐迩,十分受人欢迎,是用精白面粉做皮,馅心则是用青菜、面筋、冬菇、冬笋、五香豆腐干剁碎后配以香油、糖等调味品制成,将包好的素菜包上笼蒸熟后,皮白松软,馅心则绿中生翠,鲜艳悦目,一开笼就满室生香,食之味美爽口,百吃不厌。

曾经上过央视《舌尖上的中国》而闻名的本帮菜老字号“上海老饭店”,一道扣三丝令全国人民为之垂涎,更何况其本身就是本帮菜的发源地与集大成者。水晶虾仁,八宝鸭,油爆虾,蟹粉豆腐,松鼠桂鱼,八宝辣酱,虾子大乌参……无一不是上海人喜爱的桌上美味佳肴。大菜精彩,小吃更是一流,宁波汤团店的猪油芝麻汤团皮软糯馅香甜不黏牙,更有每天限量供应的鸽蛋圆子,小小的糯米团里一口薄荷糖浆,酷暑天吃了顿觉暑意全消,神清气爽。再如终年排着长队的南翔馒头店,所供应的小笼包皮薄馅多汁满,入口鲜香,令人难忘。

曾几何时,逛城隍庙,品味美食是老上海人的一项“保留剧目”,家家户户,无论远近,在记忆深处几乎都有全家老小赶庙会,吃小吃的珍贵回忆。如今,一部地铁,轻松抵达,古今中外,上下百年,使人无不尽收眼底,尽尝百味。

猜你喜欢

豫园城隍庙壁画
平遥城隍庙,中秋之月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逛镇江城隍庙街
壁画上的数学
豫园灯会
帮壁画“治病”
豫园中国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