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号线啊,它就是一个环
2016-01-28
阙政
“小姐,我想去上海体育馆哎,应该坐哪个方向的车?”“两边都可以啊。”
“哎呀,我睡了一觉坐过头了!是不是要去对面坐反方向的车?”“你就是坐着不动,再睡一觉也能到。”
这样的对话,真实地发生在我自己身上。虽然,提问的那方听到我的回答,面部第一反应都是:“你在开玩笑吧?”
没有开玩笑,也没有胡言乱语,因为,4号线啊,它就是一个环。
轨交接盘侠
这个环,来之不易。
按照原始规划,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是上海轨道交通系统中唯一的一条环状线。它途经徐汇、黄浦、浦东、杨浦、虹口、静安、普陀、长宁8个区,与1、2号线组成“申”字形,从而构筑起上海轨道交通的基本框架。按照计划,4号线的“C字形”部分线路将在2005年年底前投入运营,“O字形”的全线则将于2007年贯通。
然而,2003年7月1日凌晨,在董家渡至浦东南路段的建设过程中,由于人为的监管疏忽,越江隧道区间突然涌入大量的水和流沙,致使周边地区三栋建筑物严重倾斜,隧道部分结构因之损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多达1.5亿元。就连4号线的行进线路也一度想过改变。
最终,经过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等单位的现场调研和专题论证,确定了4号线的总体修复方案——工程于2004年8月正式开工,这也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地铁建设史上,难度最大的一次修复。
建成后的4号环线,全长33.6公里,共设26个车站。它不仅像预期中的那样,与既有的1、2号线组成了“申”字形的上海轨交基本框架,还与3号线有9个站点的共线运营,也因此产生了既有地下路段,又有轻轨路段的特殊情况。这也让4号线拥有了许多个“上海第一”——第一条轨道交通环线,也是目前唯一一条;第一条“共线营运”的轨交线路;第一条“换乘中心线”,换乘站点最多;在3号线的北延伸段通车前,它还是第一条地下、高架并存的轨交线路。
实际上,4号线又名“明珠线二期工程”,正是3号线(又名明珠线)的延续。今年,这两条原本就很“缠绵”的轨交线,又有了新的结晶:原本紫色车身的4号线和原本黄色车身的3号线合体了!成了全新的“3、4号线”。由于车头是黑色,又身披黄、紫两条色带,这趟列车被市民昵称为“黑包公”——看见黑包公,要先思考一下,究竟是3号线还是4号线。虽然因为容易坐错而遭遇吐槽连连,但3、4号线的合体,其实是为了轨道交通更好的灵活调配。此举也使得4号线继很多个“上海第一”之后,再度上了头条。
其实,随着上海地铁线路越来越多,从当初的4条,很快变成了如今的15条,4号线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它总共26个车站里,换乘车站就达17个之多;除了5号线和16号线,其余12条轨交线路全部与之有交集;更重要的是,呈散射状深入到市郊各个角落的11号线、13号线、7号线、1号线、6号线、9号线……全都要经过4号线的接应,才能顺利转轨,通往市中心区域。对远在宝山、闵行、南翔、松江、浦东的人们来说,4号线就是最给力的“轨交接盘侠”。
穿越新与旧
4号线这个环,不仅串起了其余12条轨交线,联通了浦东与浦西。在地图上,细加观察,你还会发现,这个环完全被上海的内环线包围起来——4号线所包纳的上海,也正是上海老城区最为集中的领域,是核心中的核心。
在上海各大城市副中心越来越崛起的时候,你坐着任何一条线路,都能逛遍大大小小的商圈,充分感受大都市的节奏。但有些老城厢的遗风,却只能由4号线为你呈上。
4号线坐到体育馆站,就进入了徐家汇的范围。徒步而至“土山湾博物馆”——1832到1837年间,江苏巡抚林则徐在此率众疏浚蒲汇塘等河道,堆集淤泥而成“土山湾”。后来,这片土地上还曾兴起过教会文化,创办了绘画、雕塑、印刷、木刻、金工等新工艺的厂家。土山湾也因此被称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任伯年、刘海粟、徐悲鸿等名家都曾在这里任教。想要认识中西文化在上海的交流历史,来这里就有丰富的史料。
徐家汇教堂。
上海老场坊惊现大量顶级豪车,法拉利、兰博基尼一字排开堪比车展。
再往北坐3站,从虹桥路站出来,可步行至宋庆龄陵园,国母的坐姿雕塑就在园中,庄严肃穆。继续往北,到了镇坪路站,还可一睹上海最著名的清真寺:沪西清真寺真容。这座始建于民国时期的寺庙原名“药水弄回教堂”,1990年重建后,从原址的西康路搬到了今常德路。
等4号线把你带回上海的老城厢杨树浦,虽不复当年工厂林立的模样,也有许多建筑将当年的历史保留下来。
比如杨树浦路站,出口几百米处就是著名的杨树浦水厂。城堡样的外观,令初来者很难想象这里居然是一家自来水厂。而这里如今已不再仅仅作为供水用途,还建成了上海自来水科技馆,有公众开放日,让市民在英式古堡中穿行,领略净水工艺,感受全市最早建成的老水厂的工业和人文气息。
不远处,杨浦与虹口的交界地,这里曾因收容犹太难民而载入史册。如今,霍山路一带仍有不少犹太式样的拱形建筑保留下来。而长阳路上更建起了一座“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依照犹太建筑特色而造。每次路过,都会见到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
再往“提篮桥”方向走几步,就是“下海庙”。上海人靠海吃海,出海打鱼祈求神明保佑,必来此地烧香。到了9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第一批下海潮,这里的“下海”二字又被生意人二度读解,成为下海经商必拜之处。每到初一十五,这里仍然香火鼎盛,人流如织。
铁路博物馆、银行博物馆、剪纸艺术馆……坐着4号线去看老上海,沿途有你想不到的历史感。不仅如此,许多老建筑、老厂房华丽转身,还见证了新旧碰撞的新创意。
拿海伦路出口的“1933老场坊”来说,看她如今气势恢宏的古罗马建筑、古朴又时髦的外观、迷宫般的内在,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远东最大的宰牲场呢?当年英国建筑设计大师巴尔弗斯在全球范围内总共建造了三座如此风格的宰牲场,其余两座,一在美国一在英国,如今都已拆除不见,独留下上海这座建成于1933年,曾为“远东第一屠宰场”的建筑。最多的时候,有2000余工人进进出出,日宰杀量可达13800 头。如今,这里修旧如旧,耗费上亿投资,还原了当年的空中廊桥——充满灵性的建筑,也被赋予新的内涵:许多创意工作室、演出团体,都已进驻“1933老场坊”。
无独有偶,虹桥路站边上的“红坊创意园区”,原本也是“上钢十厂”的所在地,而今摇身一变,成了上海城市雕塑展览中心。民生美术馆也坐落于其中,每周都会有读书、观影活动在此展开,成为吸引沪上文艺青年的一大去处。
新与旧,传统与创意,就这样在4号线上融会贯通,相逢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