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例题教学的反思环节
2016-01-28周士兵
周士兵
摘 要:例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例题教学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渠道。例题教学的反思环节,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和个性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例题;反思解法;结果与题设;协调性;完备性;准确性
现在有不少教师用课件上课,追求的是大容量、快节奏,他们对例题的作用认识不够,不能准确地把握例题教学环节。尤其忽视了解题后的反思环节,上课容量大、节奏快,这势必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少,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难怪有不少教师这样抱怨,这题我都讲过几遍了,考试时还有不少学生不会。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个原因用柏拉图的话来说,就是“强迫的学习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第二个原因正如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忽视了解题后的反思环节,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深地体会到,例题教学的反思环节,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和个性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引导学生解题反思的过程,就像人吃下东西慢慢消化吸收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例题教学中应加强这一环节,而不应该认为这是浪费时间。那么,在例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思什么呢?
一、反思解法
解完一道例题,应引导学生反思运用了哪些基本方法,是否还有其他解法,若有其他解法,让学生去探究,并比较那种方法简捷。如,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单元,有六个问题,这六个问题,除用课本上列方程的方法外,还有其他列方程的方法吗?用小学算术方法可以解决吗?哪个方法简便。让学生体会用方程的方法,还是用小学算术的方法解决问题方便。实践证明,对例题的解法的反思,能帮助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拓宽解题思路,使学生养成一题多解,优化解题思路的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
二、反思结果与题设的协调性
一般情况下,解题结果出来,解题就算完成了,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反思求解的结果是否与题设相吻合,特别是对一些计算题(包括应用题),如果解出两解,就要讨论这两个解是否符合题意,取一个解还是两个解,还是两个解都舍去呢?这一环节学生易忽视,也是学生考试易失分的环节。
三、反思解答的完备性
某些数学题,像与圆、等腰三角形等有关的题目,往往有兩解,甚至多解。解答完毕后,若不反思,会导致漏解的错误,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思解答是否全面,有无丢失现象,特别是遇到题目中的题设交代得模糊不清时,一定要注意分类讨论。
四、反思结果的准确性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式或粗心大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解答不正确,所以教师在例题教学中要强调复查求解过程(包括符号)有无错误,容易出错的地方及时强调指出。即使没有错,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反思计算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知识,用到了哪些运算律。对于几何题,要反思用到了哪些定理,每步计算或证明是否有根有据。对于综合题,尤其要反思解这道题的关键点在哪里,有几处关键点,有哪些隐含的条件,它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解这类综合题有什么技巧,前问是否为后问服务,此题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只有这样反思,才能巩固所学知识点,才能不断地从解题过程中获取经验,才能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五、反思题目的变式,引申与推广
对于某些典型例题,完成解答后,适当改变题目的条件及图形中某些元素的位置、结构等。进行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拓宽思路,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如,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121页的例3:已知如图(图略)三角形ABC的三个顶点都在⊙O上,AD是三角形ABC的高,AE是⊙O的直径,那么三角形ABE与三角形ACD相似吗?
变式:(1)其他条件不变,变换结论,求证:AB·AC=AD·AE。
(2)其他条件不变,添加已知AD=2,AE=6,求AB·AC的值。
(3)变换条件,把AD是三角形ABC的高,AE是⊙O直径,换成∠BAE=∠DAC,原题中结论还成立吗?
(4)⊙O是三角形的外接圆,AC=b,AB=c,高AD=h,求⊙O的直径。
第(4)题是对例3的引申与推广,把(4)转化成例3中的图形即可解决。变式训练可以说是例题教学反思环节中最精彩的部分,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
总之,例题的教学不仅要着眼于解题过程的完成与否,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反思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思想方法、技巧,有什么规律,注意些什么。因此,在例题教学中,善于反思这些内容,有利于强化知识的应用,促进知识的迁移,提高解题能力。当然,解题反思需要时间,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布置的作业要少而精,习题要典型,这样才能使解题反思这一环节落到实处,只有不断做题、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