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
2016-01-28沈向峰
沈向峰
摘 要:师生互动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但要使“师生互动”理念真正渗透到教学中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么如何在高中化学探究性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师生互动呢?提出了三点建议: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
关键词:高中化学;师生互动;多向合作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互动”从狭义来讲,指在一定社会背景和具体情景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又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获取知识,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体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化学探究性课堂教学是一项涉及学生与教师双方的实践活动,师生互动更是一种离不开的教學形式,但要使“师生互动”理念真正渗透到教学中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如何在高中化学探究性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师生互动呢?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体验,提出以下建议。
一、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
学生互动受性别、性格、空间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性别相同、空间位置较近的学生之间容易产生互动,互补型性格的学生之间也较易发生互动。适当遵循互动规律,有利于建立积极适宜的互动。
如,在进行“铁及其化合物”一课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考虑到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对铁的性质已有了初步的理解,课一开始,我就说:“铁这个物质我们对它不算陌生,那么我想知道大家对铁的性质了解有多少?它都能发生哪些反应?我准备让大家来个方程式接龙,把你知道的铁的化学方程式写出来,但有个要求,后面同学写的不能和前面同学的重复,同学们按学号来好吗?”结果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有人写错了,下面会发出善意的提醒和笑声,有人写不出了,会不好意思地向别人求助,结果学生居然写出了三十多条方程式,连我都诧异,在此基础上,我适时引导:“这么多的反应产物中铁的价态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容易找出:“铁要么显二价,要么显三价,要么是四氧化三铁,既有二价又有三价。”我接着引导:“铁遇到什么物质变成二价,遇到什么物质变成三价?”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并且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效果很好。
又如,在进行亚硫酸钠样品纯度的测定中,我将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第一个小组根据称量法选择原理,确定步骤,画出相应的装置图,第二个小组根据量气法选择原理,确定步骤,画出相应的装置图,第三个小组根据滴定法选择原理,确定步骤,画出相应的装置图,第四个小组将量气法和称量法结合起来设计一种方案,画出相应的装置图,每个小组内则四人为一小小组,充分讨论,在本小组汇报时进行修正补充,在其他小组汇报时进行批评质疑,这种分小组讨论的互动方式可能是广大教师用得比较多的,它可操作性强,学生参与面大,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效果好。
这些做法有利于学生个体间发生互动,了解他人学习方式,模仿他人行为,增进彼此感情,提供互相借鉴的机会。在设计合作学习活动时,要兼顾到组与组之间的影响,教师对小组的影响,小组对成员个人影响,以此开发多种互动渠道。
二、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大量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证明,在鲜活、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所以,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在如何创设鲜活的情境上下工夫。情境创设可以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入手,可以从化学史话入手,也可以从新闻热点以及科技发展入手。
如,在进行苯酚的教学中,我带学生在实验室上课,在学生还没到之前,我事先在实验室的地上撒了一些来苏水,结果学生一进实验室,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什么味儿啊?怎么像医院里的气味?”上课了,我含笑问他们:“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这教室里怎么会有医院的气味呢?那我来告诉你们吧,我事先撒了点来苏水,就是医院里用来消毒的药水,它的主要成分就是苯酚,苯酚还有什么性质呢?让我们这节课来共同学习吧。”学生都兴致盎然。
又如,在进行氯气性质的研究时,我先做了两个对比实验:将湿色纸和干色纸分别投入储有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结果湿色纸迅速褪色,干色纸不褪色。这时学生会很奇怪,为什么同样的气体,干布条没褪色,而湿布条褪色了呢?很自然地就产生了疑问,是什么物质使色纸褪色了呢?然后教师给出启示:湿色纸接触到哪些物质了呢?引导学生探究,整堂课效果很好。
生动活泼的情境,会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思维活跃,对所授内容接受度高,理解也会更透彻,往往会产生“触类旁通”之感,或“触一发动全身”的现象。所以,课堂上老师准备丰富的材料、设计丰富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带到课堂上来,使课堂上的每个人都作为信息源,让学生在充斥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发生互动。
三、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
所谓“大问题”即粗线条式的问题。这种问题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做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而不仅仅是按既定程序作一蹴即就的验证。当教师把“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抛掷给学生,就如把学生投置于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但在茫然四顾之际又必须加强联系找到救生之路。此即为学生扩大了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
例如,在高三的化学复习中,有一块很重要的内容即定量实验,这块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也是高考的热点,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先以高二化学第十单元学习“几种定量测定的方法”为载体,将课本上的三个定量实验(即高中化学中重要的几个定量实验)做以复习((1)气体摩尔体积的测定;(2)结晶水合物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3)酸碱中和滴定),并将这三种常用的定量测定方法概括为:称量法、量气法、滴定法,然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小课题:如何测定NaHCO3和Na2CO3混合物中NaHCO3的含量?学生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很多方法,如:
方法1:取一定量混合物加热至质量不再改变为止,利用差量法求出NaHCO3的质量,从而求出NaHCO3的含量。
方法2:取一定量的混合物溶于水,加入足量CaCl2溶液,测出沉淀的质量,再求出NaHCO3的含量。
方法3:取一定量的混合物溶于水,加入足量Ba(OH)2溶液,测出沉淀的质量,再求出NaHCO3的含量。
方法4:取一定量的样品,加足量盐酸,充分反应后,将溶液蒸发结晶,得NaCl固体,测出NaCl固体的质量,再求出NaHCO3的含量。
方法5:将一定量的固体混合物和足量(质量一定)的烧碱混合共热,测出固体混合物的减少量,求出NaHCO3的含量。
方法6:将一定量的固体混合物与足量Na2O2混合共热,测出放出氧气的体积,求出NaHCO3的含量。
方法7:利用气体摩尔体积测定装置,取一定量的样品,加入足量的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过装有饱和碳酸氢钠的储液瓶,排出液体的体积即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再求出NaHCO3的含量。
方法8:取一定量的混合物溶于水,加入2~3滴酚酞指示劑,用已知浓度的标准盐酸来滴定,测出消耗盐酸的体积,从而求出NaHCO3的含量。
方法9:取一定量的混合物溶于水,加入2~3滴甲基橙,用已知浓度的标准盐酸来滴定,测出消耗盐酸的体积,从而求出NaHCO3的含量。
方法10:取样品溶于水,先加入2~3滴酚酞指示剂,用已知浓度的标准盐酸来滴定,消耗盐酸体积V1mL,再加入2~3滴甲基橙,继续用标准盐酸滴定,消耗盐酸V2mL,通过V1、V2求出NaHCO3的含量。
……
这些方法是可行的,但也是杂乱无章的,这时要充分发挥教学中教师的媒介体角色,怎么把这些方法加以升华、提炼,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思路,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时教师要想办法引导学生在发散的基础上再回归教材,方法1~5即为称量法,方法第6~7即为量气法,后三种方法就是滴定法。这种先发散后收敛形式的课学生一般是比较喜欢的,参与程度也是很高的,效果也比较好。
实践中发现,有的教师教学中纯粹是为了互动而互动,特别是公开课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犯这种错,不停地提问,不停地让学生讨论,整堂课看上去热热闹闹,但静下来想想学生得到了什么呢?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几次碰撞呢?学生的能力有了多大的提高呢?二期课改的最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那么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课堂40分钟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我们一定要用好,要想办法让这40分钟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功夫下在平时,下在备课中。情境创设要自然而然,要生动活泼,要富有吸引力,同时要对学生出现的情况有尽可能充分的把握。
参考文献:
[1]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12(04).
[2]黄忠敬.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7).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