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
2016-01-28段著颖
段著颖
“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读者真实,首先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写出来。”(冰心)
为人要真诚,为文亦如此。在高中新课程标准中,“真”被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
1.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及用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其中,第一条要求“感受真”,第二条要求“表达真”。在第一册(必修)“表达与交流”中,也设置了如下内容:“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触动心灵”就要求我们能感受真,而“抓住特征”和“凸现个性”就是要能表达真。
一、“真”在触动心灵
“艺术创作的过程,不是靠逻辑思维的,而是靠狂热的冲动来完成的。”(阿·托尔斯泰)
有触动才有冲动。戴望舒因为遇见了一位“丁香花”般的姑娘,所以有了《雨巷》;徐志摩因为美好的回忆和恋恋的别离,所以有了《再别康桥》;鲁迅因为鲜血前的愤怒而有了《记念刘和珍君》……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别人。
要想先感动自己其实并不容易。现在的高中生社会实践少,我们应该立足学生日常生活,去培养他们的敏感性。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当你走在上学路上,你发现天气正冷,时间尚早,你会不会抱怨上学的辛苦?你路过早摊,拣上两根油条,有没有发现卖油条的阿婆已经在这个寒秋的早晨叫卖了好一会儿了?你走着走着,碰到了同学,你有没有觉得有了朋友的陪伴,这条寂寞的道路就显得格外轻松?你走进教室,你看到不少同学已经读了好一会儿了,你会不会又有一种莫名的压力?你看到老师向你走来,你一定会迅速摆好课本开始诵读,虽然有那么一点害怕,但你其实并不讨厌他……
其實,这些事情我们都曾经历过,如果能多想一点并把它们记下来,就是作文中最真挚感人的素材。
二、“真”在写景抓住特征
“真”在写景客观。
记得去年的第一场雪下在11月17日,时间之早,持续时间之长令人惊叹。到了第二天,雪仍在下。学生也兴奋起来,一下课就跑出去看雪。上课了,我随口问他们:“雪这么大,树叶都落了吧?”大部分学生都笑起来说:“那是啊!”只有少部分学生觉得不一定。
为了验证,我带他们站在回廊上看雪后的树叶。
当我们的目光聚焦在楼边的梧桐树上时,大家都惊讶地叫起来:“老师,它的叶子不仅没掉,还是绿的呢!”我点点头说:“是啊,梧桐也没想到雪会下这么早呢!”
通过这次简单的交流,我告诉他们描述景物一定要客观,用自己的亲眼所见去评价,否则就是想当然,就是造假,甚至是欺骗。
“真”也在写景有自己的主观感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在你捕捉特征的那一刹那,就已经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而景物也因为你的影子而更真挚动人。如徐志摩因为爱康桥,所以他笔下的青荇会“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油油的”是客观视觉,而“招摇”是拟人,更是诗人对景物喜爱的物化。
总之,主客统一,你笔下的景物才能真实和吸引人。
三、“真”在写人凸显个性
如果你写了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人物,大家看了却不知道他是谁,那你一定是失败的。写人贵在能凸显个性。
在第一册第三单元里有两篇同样写先生的文章。
先看梁实秋笔下的梁任公先生:“……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再看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先生:“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因此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这就更怪了。后来在美国讲学期间把眼睛治好了一些,眼镜也换了,但那微微仰着脑袋的姿态一直还没有改变。他身材相当高大,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皮夹克,天冷了就在里面围一条很长的驼色的羊绒围巾。”
前者以“短小精悍”开篇,抓住了梁任公先生的神采气质。后者抓住一个“怪”字,对金先生的帽子和眼镜作了特写,新鲜有趣。这些描写读来真实亲切,仿佛人物就在我们身边,同时让人感到:同样是学者,却各不相同。
同样道理,天下父母都爱子女,但方式不一定一样;天下医生都会治病,但药方不一定一样;天下孩子都爱笑,但笑声还真不一定一样……知道了这些,要想出“真”还真要找出特别之处。
在凸显个性的同时,不应该磨灭人性。人性也能让人物更真实,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多塑造“圆形人物”。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曹操韬略,也曾滥杀无辜;诸葛如神,也终退师回蜀;勾践称霸,也曾卧薪尝胆;项羽善战,也终兵败自杀……如果我们因为喜爱而过分夸大优点,避开不足,让人物变成一种完美,那他们就只能被我们当成神一样供奉了。同样,恶人也不总都是十恶不赦的。饱满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在现有学情下,从课本借鉴,从身边观察,抓住每一次心灵的触动,捕捉景物的特征和人物个性,才能培养学生的感知与表达能力,写出具有真情感的文章。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