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谣促使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个案研究
2016-01-28张亚萍蔡婷婷
张亚萍 蔡婷婷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时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面对各类知识的急剧增长,这就必然要求人们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国家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但仍有不少同学要么自恃聪明,学习态度不端正,这是个别优等生;要么随大流,认为学习无所谓好坏,拉中就行,这是少数中等生;要么破罐子破摔,彻底丧失信心,这是学困生。我希望通过歌谣教学能真正促使其学习态度的转变,进而提高学习效率。现选取三人进行典型个案分析。
个案一:
安刚(化名),男,初一二班学生。
性格特点:聪慧机灵,综合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但生性懒惰,不爱写作业,不爱学习一些记忆性较强的科目,如语文、历史等文科。
学习特点:仅满足于听懂而已,不愿深究,更别提主动学习了。
原因分析:学习习惯差,学习基础不扎实,虽自恃聪明,但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研究目的:通过对“聪明,但不爱学”这个个案展开研究,诊断原因,并拟订相应教学策略。使该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得到同步提高,为如何对这类学生开展历史教学积累第一手资料。
转化策略:
1.尊重性格,保护兴趣:个案学生思维活跃、热情开朗,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兴趣。面对这样一个娇生惯养的但很有个性主见的孩子,要以尊重引导为主,给他以适当的自由。上课多提问,多表扬。不要让他产生“我成绩好,老师上课就不再管我”的心理。
2.循循引导,委以重任:在肯定了歌谣的价值和在激发了写作动机的基础上,让他担任小组长,带领全组同学编写歌谣。因为他虽然成绩不错,但由于生性不稳重,在班級中没有担任过一官半职。这次任命为小组长,他确实有点喜出望外,表示要不负众望,将小组带成优秀小组。
3.激励肯定:在我的帮助下,他的写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有好几首歌谣在全班得到推广,极大地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教育成效:听课态度有了明显改善,从不愿意听到主动探究历史问题,改变是巨大的。由于他聪明好学,编写的歌谣多次在全班推广,被评为最佳表现者。他本人也因为歌谣的成功而喜欢上了历史,成为“历史学习之星”。
个案二:
张菲(化名),女,初一四班学生
性格特点:外向,虽然成绩较差,但破罐子破摔,对一切都无所谓。
学习特点: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上课只是在摆样子,消磨时间而已。
原因分析: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很不扎实。初中科目又比较多,在思想上产生畏难心理,索性一点也不学了。
研究目的:通过老师的帮助与努力,转变其学习观念,初步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采取措施:
1.个别谈话,拉近距离。本学期刚开始,我就找她进行个别谈话,告诉她我本学期要进行歌谣教学的研究。她一听,表示出有点兴趣。我让她担任记分员,根据各组歌谣编写情况进行加分。她一听,表示很乐意接受。这样,她上课的精力自然就集中了,这就迈出了良好的一步。
2.及时表扬,及时激励:所谓学困生,并不是脑子笨,而是对学习缺乏正确的态度与方法,又加上缺乏毅力导致的。所以,我对张菲上课多关注,只要有一点小事做得好就及时表扬。特别是她将积分表表格做了改动使其更美观时,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做了展示,并对她大加赞扬。她的脸红了,我第一次发现了这位女孩羞涩的美。
教育效果:如今的她与以前简直判若两人,桀骜不驯的目光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彬彬有礼。虽然学习成绩仍不是很理想,但我看到她每天都在努力。我会继续关注她,帮她健康快乐成长。
实践证明,依据教材内容编写朗朗上口的歌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历史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和求学的欲望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我会继续关注歌谣教学,让我的学生既接受情感的熏陶,又增长知识,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