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低应变反射波法在桩基工程检测中的局限性
2016-01-28李光旭
李光旭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探讨低应变反射波法在桩基工程检测中的局限性
李光旭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低应变反射波法具有其固有的局限性,结合低应变反射波法原理和实际工程案例,探讨低应变反射波法在桩基桩身完整性检测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低应变反射波法;地层;桩头;桩身截面
1检测原理
假定基桩为一维线弹性杆,通过在桩顶施加激振信号产生应力波,应力波从桩顶向下传播。桩长度为l,横截面积为A,桩身材料密度为ρ,弹性波速为c,质点的运动速度为V,桩身截面广义波阻抗为Z=ρcA。桩身中波的反射与透射如图1所示。
图1 基桩低应变法检测反射波走时示意图
设在桩身某缺陷处存在突变界面i,参数由Ai、ρi、ci、Zi变 为Ai+1、ρi+1、ci+1、Zi+1。入射波为F1,对应波速为V1;反射波为FR,对应波速为VR;透射波为FT,对应波速为VT。I、R、T分别 表示入射波、反射波和透射波,Zi、Zi+1分别为反射界面上下桩身的广义波阻抗。
在突变界面上要求质点运动速度VI、VR、VT满足连续条件,应力波满足平衡条件以及根据波动方程理论,有下列关系:
VI+VR=VT
(1)
FI+FR=FT
(2)
FT-FI=Z1·(VI-VT)
(3)
FT=Zi+1·VT
(4)
定义广义波阻抗比αi=Zi+1/Zi,反射系数,透射系数γR=(1-αi)/(1+αi)。由式(1)~式(4)可得
(5)
(6)
由式(5)和(6)可知,如果在桩顶要接收到反射波,必须满足。对于完整桩,桩身范围内波阻抗无差异,γR=0,所接收到的反射波基本上是桩底反射波信号;对于缺陷桩,即桩身范围内存在波阻抗差异,反射系数γR值在0~±1范围内变化取值。因此就可以根据反射系数的正负来判断桩身缺陷的性质。
当γR>0时,反射波与入射波同相位,若ρici=ρi+1ci+1、Ai+1
当γR<0时,反射波与入射波反相位,若ρici=ρi+1ci+1、Ai+1>Ai,即桩身材料强度不变,应力波由小截面向增大的截面传播,类似于扩径桩的情况;若Ai+1=Ai、ρici<ρi+1ci+1即桩身截面无变化,应力波由低强度材料向高强度材料传播,类似于嵌岩桩桩底。
2局限性分析
在实测工作中,由于施工因素、地质因素、测试技术等原因,实测曲线比理论曲线要复杂得多,导致接收信号干扰严重,波形复杂,难以确定桩身完整性类别。在激振信号合理的前提下,目前低应变反射波法实测中仍会受到地层干扰、桩头干扰和桩身截面干扰等,导致无法判断桩端反射波或缺陷反射波,限制了低应变反射法在桩基检测中的应用。
3实例解析
3.1 地层影响
当应力波沿桩身向下传播时,在不同阻抗的地层分界面也会产生反射,叠加在接收信号中,尤其是当由高阻抗地层向低阻抗地层传播时,会产生类似桩身缺陷的同向反射波信号,严重影响对桩身完整性的正确判断。如草地坡渡槽的18-1号桩,在距桩顶7.1m位置有一明显的同向反射(见图2),推测该桩存在较严重的离析,初判该桩为Ⅲ类桩。后经钻芯法验证检测,钻取出的混凝土芯样连续完整,该桩桩身完整,判为Ⅰ类桩。
查阅施工记录和地质资料,该桩7.1m左右上方为中风化灰岩层,下处为中风化泥岩层,波阻抗差异大,故判定图1中的同向反射是灰岩泥岩分界面造成的。
图2 18-1号桩低应变时程曲线
3.2 桩头影响
在实测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试桩桩头会高出地面,有的甚至高出1~2m。当应力波在桩头激发后沿桩身向下传播,在地面处会形成一波阻抗分界面而产生反射,到桩顶面再次产生反射,导致接收的波形为一震荡信号,无法判断桩身完整性。将桩头凿至地面处再进行检测,恢复正常。由此可见,桩头高于地面时对低应变反射波法影响很大,需将桩头凿至于地面平齐再进行检测。
3.3 桩身截面的影响
在水系发育区域和岩溶发育区域,机械冲击成孔桩在成孔时经常会发生塌孔,在浇灌混凝土时会发生超灌现象,导致成桩后桩身截面多变或突变。在进行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时,接收波形复杂多变,无法判断桩身完整性。如麻杆寨渡槽位于农田区域,水系发育,淤泥层和泥夹石层厚度达8~10m,成桩方式为机械成孔灌注桩。在检测过程中发现大量桩的反射波信号杂乱。如46-1号和47-1号桩,时程曲线可见多处异常同向反射(图3和图4),后经钻芯法验证检测,桩身均完整。查阅该工地施工日志和地质资料,大批桩均存在塌孔和超灌现象,桩身已不符合一维弹性杆理论模型,低应变法无法适应该工地的桩身完整性检测,需变换桩基检测方法。
图3 46-1号桩低应变时程曲线
图4 47-1号桩低应变时程曲线
4结语
(1)桩周地层变化形成波阻抗分界面,在分界面上易产生反射叠加在接收信号上形成干扰,导致对桩身完整性误判或无法判断。
(2)桩头高过地面,可能在地面形成多次反射叠加在接收信号上形成干扰,无法清晰拾取桩身反射波,导致对桩身完整性误判或无法判断。
(3)在水系发育区域冲击成孔灌注桩易塌孔或超灌,桩身截面变化无常,与一维弹性杆理论模型不符,导致接收信号复杂多变,导致对桩身完整性误判或无法判断。
所以,根据接收的单一波形进行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在实际桩基工程中,应根据地勘资料确定是否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同时需要检测者有丰富的检测经验,并根据施工记录、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判别,在条件允许时可增加钻芯法抽检频次,必要时需更换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凡,徐天平,陈久照,等.基桩质量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收稿日期:2015-01-12
中图分类号:U4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3383(2015)08-01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