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院校理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应用绩效研究

2016-01-28蒋立兵易名农

浙江体育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培养体系体育院校创新人才

蒋立兵,易名农,赵 广

(1.武汉体育学院 工程与信息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学校体育学·

体育院校理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应用绩效研究

蒋立兵1,2,易名农1,赵广1

(1.武汉体育学院 工程与信息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国内外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体育院校理工科专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亟待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来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武汉体育学院理工科专业在摸索办学过程中,建立了适合体育院校的理工科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主体—主创”的人才培养理念,“综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学术竞赛促进实践创新”的培养策略,导师负责制“兴趣小组”形式的第二课堂,“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培养机制。该体系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教师业务能力整体提高。

关键词:体育院校;理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收稿日期:2014-09-26

作者简介:蒋立兵(1981-),男,湖北十堰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领域信息技术应用.

文章编号:1004-3624(2015)01-0050-06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献标识码:A

Abstract: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in the education reform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o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place, we urgently build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to solve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he process of runn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 in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nstructs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which suits sports colleges. The system includes: “learning subject, instructing subject, creators” training concept, “integrated innovation”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cademic competition promoting innovation in practice" training strategy, the second class in the form of "interest groups" which is responsible by instructor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moting teaching" training mechanism. The system has achieved gratifying results after several years’ practice: student’s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capacity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quality of talents training has improved obviously, teachers’ profession ability has been raised clearly.

Construction and Performance Research on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 in Sports Colleges

JIANG Li-bing1,2, YI Ming-nong1, ZHAO Guang1

(1.Department of Sports Engineer.& Information Techonology,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2.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entre China Normal Univ 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Key words:sports institution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体育竞赛信息化、运动训练科学化、体育交叉学科发展等因素让体育领域对理工科专业人才需求量持续增加。为了满足体育领域理工科专业人才的需求,国内体育院校陆续开办了理工类专业,比如计算机应用、教育技术学、体育装备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这为体育领域输送了一批既具备理工科专业技能、又了解体育行业知识的专业人才。但是体育院校办理工科专业依然存在着办学条件较差、教学管理落后等体育院校存在的特殊问题。在高等教育创新改革的大背景下,体育院校理工科专业面对诸多特殊困难上,亟待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矛盾,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1概况

1.1高等院校非常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世界发达国家在高校人才培养上,颇为重视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外知名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呈现出“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重创新”的特点,加强文理学科相互渗透与结合,强调专业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的传授,加速知识更新、思路引导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侧重于传授给学生基础性强、具有实践性的知识,另一方面,将注意力放在如何解放学生思想,鼓励学生动手,主动参与创新上。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也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06年7月,陈至立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明确了“大学要构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的要求;当时教育部部长周济进一步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点在培养创新人才。”2007年3月,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该意见要求各高校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1]。国内高校理工科专业也非常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形式及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坚持“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针[2]。北京工业大学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探讨促进学生人人成才、全面发展的方法[3]。吉林大学提出了“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一个核心、两项保障、三个平台、三种环境”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体系。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生物学”交叉复合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课题组导师制”培养体系[5]。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为适应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主动实践”的教育指导思想,探索了机械类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6]。

1.2体育院校理工科专业办学存在着诸多困难

第一,体育院校理工科专业办学硬件条件较为匮乏。体育院校主要以体育相关专业为主,在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师资上占据优势,但是理工科专业办学所需要的实验室、仪器等硬件条件相对匮乏,往往难以满足教学科研的基本需要。第二,体育院校教学管理与理工科专业教学管理存在着一些冲突。体育院校教学管理基本按照体育相关专业设置,比如教师教学工作量大、所修课程总学时比理工科专业少、体育相关专业没有毕业设计只有毕业论文等等。第三,体育院校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不利于理工科专业学生学习。体育生专业课一般在场馆进行,打球、比赛就是学习,课下自习的时间非常少,这样的学习方式完全不同于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学习;理工科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主要靠自主学习来完成。理工科专业学生在体育院校学习环境中难免受到影响,另外一个就是缺少自习场所[7]。这些问题给体育院校办理工科专业带来了很多困难:教师难以达到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教学科研所需要的实验室、仪器设备无法满足基本要求,学习氛围不太理想,学生自主学习场所难以保障等。另外理工科专业在体育院校不是主流学科,往往被边缘化,得不到学校的足够重视和支持。在全球高校和就业单位非常重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背景下,体育院校理工科专业办学与体育院校环境存在的矛盾加大了办学难度。就业市场、办学环境、专业发展等都要求理工科专业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1.3构建体育院校理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意义

高等院校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武汉体育学院现有“体育教育技术”和“体育装备工程”两个本科专业,主要培养体育软件开发和体育设备研发人才。这两个专业要想得到较好发展,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体育院校理工科专业与普通院校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虽然存在着相似之处,但是在办学条件、办学环境、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体育院校构建的理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一定特殊性,对兄弟院校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借鉴价值。第一,有利于培养体育院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从专业市场定位入手,改革课程体系,建立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树立“主体—主创”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让学生在实践、科研、项目、实训、竞赛环境中成长,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有利于提高体育院校理工科专业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体育院校理工科专业教学受到传统体育专业的冲击,学生也受到体育院校学习氛围和学习方式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借鉴国内外其他高院理工科专业办学模式,构建具有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其办学质量和水平。第三,为体育院系理工科专业发展提供办学思路和方法。全国绝大部分体育院校设有理工科专业,在体育大环境下办理工科专业存在特殊性,要想能够较好发展,需要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创新之路。

2体育院校理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理念

根据体育院校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理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法,构建体育院校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三个理念:以‘市场需求’作为人才培养导向,重视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倡导‘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的人才培养理念。

2.1以“市场需求”为作为人才培养导向

高等教育第一要务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体育院校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务必以市场定位为导向。2010~2012年,我院分别对两个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单位岗位技能需求进行了调研,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对两个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重新定位。体育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掌握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各级体育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其它相关部门的信息技术工作的应用型人才[8]。体育装备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备机械工程学、电子电工学、体育学等多学科综合素质,掌握扎实的工学和体育科学基础理论,能胜任体育装备设计制造和运动技能监控与评价的应用型人才[9]。

2.2重视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

前国家主席江泽民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毕业生会在就业市场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也会在岗位中表现出卓越的工作能力。那么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就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具体什么是实践创新能力呢?创新能力就是个体应用发明成果开展变革活动的能力,实践能力是个体运用知识与技能,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0]。综合实践创新能力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能够产生新思想、新事物乃至推动社会进步的素质。只有在教学诸多环节注重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才能让学生形成这样的素质。

2.3倡导“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的培养理念

理工科专业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除了利用课程实践、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以外,有必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倡导“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的人才培养理念,让优秀的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之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技能,具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还能养成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一旦在学生群体中形成这种氛围,对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学习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与学生研讨过程中产生的新思路、新方法会成为教师科研选题的灵感和源泉。

3体育院校理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课题组在与体育院校理工科专业、其他重点院校相关专业调研访谈基础上,结合武汉体育学院理工科专业办学实际情况,构建了体育院校理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该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学生学习主体、教师教导主体、学生创造主体”培养理念、“综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学术竞赛促进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途径,导师负责制的“兴趣小组”第二课堂,“以科研促进教学”的人才培养机制。

图1 体育院校理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3.1树立“主体—主创”人才培养理念

国内著名教学论专家陈佑清教授认为:学生素质的发展机制是学生自身能动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的有效学习过程是学生作为主体与环境、自身经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身身心结构的调整、完善和成长的过程[11]。那么素质和能力不是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而是通过教师的教导作用,引导和促进学习主体能动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按照这个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导过程中,主要功能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激发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效能感[12]。我院教师在对学生培养上,坚持树立“教师教导主体、学生学习主体”的理念,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上,努力教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专业几个领域内选择重点学习方向。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讲授部分一般控制在50%以内,其他时间由学生自学、实验、实践或讨论完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实践创新,尤其是鼓励学生产生新思路,提倡学生采用新视角和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教师教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成为学习主体之后完成对象活动和自我活动,分别作用于对象性客体(知识、事物、他人)和自我客体(自我身心结构),在自我身心结构完善、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以创新活动形式体现出来[11]。“主体—主创”教学理念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贯彻的理论基础。

图2“主体—主创”教学过程机制

3.2构建“综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综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践、综合实践、毕业实践三个部分(如图3所示)。每门课程除开“章节实验”之外,必须完成一个较为综合的“课程项目”;相关课程结束后以单独开课的形式完成一个“模块实践”项目(该项目融合相关课程的知识和技术)。对某领域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参加兴趣小组完成“小组实践”项目,毕业班学生除开毕业实习之外,更重要地完成一个毕业实践项目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综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亮点在于每个专业设置的2~3个独立开课的综合“模块实践”,体育教育技术专业综合模块实践有:软件综合课程实践、教育技术项目实践、多媒体综合课程实践[8],体育装备工程专业综合模块实践有:机械原理课程实践、机械设计课程实践、电子综合课程实践[9]。另外我院学生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工程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把优秀学生分布在多个实验室中(电子技术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室),这3个实验室也成为了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在任何课余实践都可以在实验室自主学习。实践教学基地给予了学生实践环境和实践条件,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主发展。

图3 “综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3.3建立“学术竞赛促进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途径

学术竞赛是指与学科相关的以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活动。学术竞赛是一种可行的教学行为,有着常规教学不能相及的特殊的创新教育功能,它能培养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使其具备发展型的知识结构、探究型的学习方法[13]。学术竞赛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实践能力,在倡导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能力中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明确把加强学科竞赛工作纳入到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这一重要建设内容之中[14]。这也充分说明了教育部对学术竞赛重要作用的肯定。我院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术赛事(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机械设计大赛等);同时组织举行每年一度的校内科创文化节(包括软件设计大赛、网站设计大赛、贺卡设计大赛、DV大赛、平面设计大赛、课件设计大赛等)。利用学术竞赛平台,建立“学术竞赛促进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途径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3.4开展导师负责制的“兴趣小组”第二课堂

导师负责制本是研究生培养模式,但这里的导师负责制是指导师对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的学生课外学习负责。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之外,在教师指导下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潜力,培养学生探索创造和应变能力,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的有组织、有计划、有要求的教学活动。导师负责制的“兴趣小组”第二课堂是指学生经过大学一年级基础专业课程学习之后,选择一个“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由“兴趣小组”指导教师完成对兴趣小组的教学,教学形式包含授课、指导、讨论、项目等形式。我院为本科生开设软件设计、平面设计与动画制作、网站开发、视频节目制作、电子技术、机械设计等6个兴趣小组,每个兴趣小组配备若干教师组成的导师组,导师组为学生提供第二课堂的教学与指导,每个导师组有一名组长,组长负责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在小组内形成高年级带低年级的“传帮带”的学习形式。实践证明在我院实施6年的“兴趣小组”第二课堂,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5形成“科研促进教学”的人才培养机制

有学者指出科研是大学活力的源泉,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缺一不可[15]。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研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而且可以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之中,不仅可以深化其知识结构,还可以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研方法。武汉体育学院在理工科办学过程中,始终倡导教师“科研促进教学”,形成了“科研促进教学”的人才培养机制。首先,重视教师的项目申报和科研工作。学院积极鼓励教师根据自身情况申报各类科学研究项目和教学研究项目,教师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其次,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力倡导教师将科研任务分解到课程实践、综合实践、兴趣小组项目实践、毕业设计之中。第三,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利用教研成果促进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根据专业教学需要申报省级和校级教学研究课题,对优秀案例和先进经验进行推广和表彰。

4体育院校理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践绩效

理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几年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肯定,整体绩效良好,具体表现在:学生科研成果业绩喜人,实践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教师业务能力整体提高。

4.1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学生在学院和老师们的鼓励下,积极参加各类科创活动和各类竞赛,并且获得了喜人的成果。在201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中,我院获批24项学校项目,获批17项省级项目(占全校56.7%),获批7项国家级项目(占全校70%)。在每年的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其他科创赛事中,我院学生都能够取得省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近4年学生科创获奖情况见表1。除此之外,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参加由我院主办的学校“科创文化节”,学生参赛作品质量越来越高,数量越来越多。在对毕业生就业单位调研中,有54.3%单位对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肯定和认可。

表1 理工科专业学生科创获奖情况一览表(项)

4.2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在一系列措施实施后,武汉体育学院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两个专业近4年就业率和读研人数见表2,始终在学校所有院系中名列前茅。本科毕业生获得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比率较高,见表3。我院学生在全校各部门网站制作、勤工俭学等工作中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用人单位的调研的数据显示:82.9%的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表现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所占比例分别为28.6%、54.3%。

表2 武汉体育学院理工科专业就业率及读研人数

表3 毕业生获得省级优秀学士论文比率

4.3教师业务能力整体提高

在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改善的同时,教师们的业务能力整体得到提高。从教师的职称和学历提高上来看,目前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率达到48%,硕士以上学历人数达到96%,博士或在读博士比率达到60%以上。近4年中,我院增加了5门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增加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和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青年教师在两年一度的学校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连续获得喜人成绩。教师科研工作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主持的立项课题数量连续递增(见表4)。

表4 教师主持科研课题立项数目一览表(项)

5结语

在高等教育创新改革浪潮中,体育院校理工科专业在办学困难的背景下,亟待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以适应社会市场需求。武汉体育学院理工科专业借鉴其他高校理工科专业办学经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经过若干年的积累,构建了适合体育院校的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践证明,该方案对提升理工科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马陆亭.如何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6-10-16,第7版.

[2]张广.搭建“双发”科技实践平台培养优秀创新人才[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1):37-38.

[3]董晓梅.地方工科院校国际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2):72-75.

[4]高淑贞,郭巍,杜晓娟,等.学科综合环境下地质学本科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2(1):46-49.

[5]万坚,梁德娟,于翔,等.“化学生物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学研究,2009(5):31-33.

[6]李培根.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之我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8(5):20-21,38.

[7]易名农,陆淳,蒋立兵,等.体育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5):71-74.

[8]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工程与信息技术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方案2013版,2013-06.

[9]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工程与信息技术学院.体育装备工程专业培养方案2013版,2013-06.

[10]付保川,张兄武,徐宗宁.以强化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重构——以苏州科技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2):45-47.

[11]陈佑清.教学论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99-302.

[12]蒋立兵,陈冬梅,张静.基于B-Learning的《现代体育教育技术》立体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6):91-95.

[13]李金昌,林家莲.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1-3,16.

[14]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2007.

猜你喜欢

培养体系体育院校创新人才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飞行技术专业全英语教学设想
体育院校(系)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