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临床护理分析

2016-01-28蔡景秋哈尔滨汽轮机厂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6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1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脑梗死

蔡景秋(哈尔滨汽轮机厂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6)



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临床护理分析

蔡景秋
(哈尔滨汽轮机厂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6)

【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护理中,脑梗死患者早期、恢复期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方法。方法 选择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梗死伴有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住院期间均针对患者的偏瘫情况进行康复训练和护理,比较患者入院时和康复训练后的肌力情况。结果 在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入院当天与出院当天比较,差异均显示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康复训练护理干预后,本组患者肌力均明显改善。结论 脑梗死患者早期开展被动训练,恢复期逐渐开展主动训练,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肌力,有效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应推广使用该康复训练护理模式。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肢体;康复训练

我国脑梗死发病水平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因而脑梗死患者群体十分庞大,该病也成为威胁我国老年人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脑梗死发病后,进展较快,病死率较高,大部分患者虽然可以存活,但是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失去正常生活、自理能力。本次研究中,针对脑梗死患者的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展开了分析,并选择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梗死伴有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了其临床护理中康复训练的疗效和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梗死伴有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经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并伴有肢体偏瘫[1]。本组患者,男41例,女19例,年龄59~72岁,平均年龄(62.36±5.2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5±1.32)d。本组患者中已排除重型精神病者、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意识障碍者等。本组患者均在本院住院4周以上。

1.2 方法

1.2.1 早期康复训练。①定时翻身:患者入院治疗至病情稳定24 h后,即开始早期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定时(间隔2 h一次)协助翻身变换体位,体位应多保持健侧卧位,避免患侧卧位,减少患侧肢体压力。注意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分牵拉患侧肢体。②被动运动:早期康复训练以床上运动为主,患者完全清醒后,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确定个人早期康复方案,并指导患者家属掌握。护理人员教授家属被动运动训练的方法:第一,对患者头颈部进行按摩;第二,用手轻柔捏住患者患侧肢体进行按摩,摸到肌腱部位,采用弹指法弹2次;第三,对患侧肢体的各个环节进行揉按,适当屈伸,按压力量应以患者耐受为宜。开始按摩时,每次按摩20~30 min,每天1~2次,然后逐渐增加按摩时间和频率,提高患者对按摩的耐受性。③肌力提升训练:患者治疗3 d后,可开始助力支持的主动运动,首先,护理人员在床上指导患者想象“瘫痪肢体”运动,刺激神经反射形成;其次,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手指活动,测试患者肌力,患者肌力增加至Ⅱ级时,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在床上坐起开始患侧肢体的主动运动,并开始恢复期训练。

1.2.2 恢复期康复训练。①患肢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利用健侧肢体协助患肢被动运动。此时,患者具备了Ⅱ级肌力,护理人员和家属将患者扶至轮椅上,在坐位基础上进行患侧肢体运动,如上肢屈伸、转动、手指活动等。开始练习时,以5~7 min为宜,逐渐增加至1 h/d。②站立训练:护理人员注意监测患者肌力,肌力≥Ⅲ级时,患者就可下床进行其他训练。从护理人员或家属协助患者站立开始,站立约5 s,然后逐渐增加站立时间,并减少助力支持。患者可独立站立10 min后,在患者站立时,增加患侧手握健身球运动,锻炼患肢和手指的协调能力。③步行训练:患者肌力检测至Ⅳ级后,护理人员鼓励患者站立起来,开始步行练习。为患者选择把握、扶持的物体,让患者坚持30 min,然后离开扶持物体,独立站立30 min。然后,护理人员搀扶患者开始一步步行走。注意步行训练中,护理人员或家属要搀扶患者的患侧,指导患者利用健侧腿带动患侧下肢向前行走,注意指导患者掌握重心,防止摔倒。

1.3 疗效评价:以患者肌力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入院当天和出院当天分别进行患肢肌力测验,分析康复训练疗效[2]。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入院当天,本组患者肌力测试为0级5例,Ⅰ级9例,Ⅱ级18例,Ⅲ级21例,Ⅳ级7例,Ⅴ级0例。出院当天,本组患者肌力测试为0级0例,Ⅰ级0例,Ⅱ级0例,Ⅲ级5例,Ⅳ级25例,Ⅴ级30例。在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入院当天与出院当天比较,差异均显示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康复训练护理干预后,本组患者肌力均明显改善。

3 讨 论

目前,国内关于脑梗死康复训练的研究较多,训练模式多样,李瑞等所作相关研究认为:脑梗死康复训练基本流程为,病情稳定→卧位训练→坐位训练→立位训练→站位训练→行走训练,与本次研究相符,认为模式较为合理[3]。在康复训练中,应根据患者病情进展和耐受情况,合理把控康复训练的阶段,各阶段训练要平稳过渡,不可“跳跃式”练习,以保证患者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早期开展被动训练,恢复期逐渐开展主动训练,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肌力,有效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应推广使用该康复训练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蔡美娟.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4,27(5):513-514.

[2] 胡云春.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5,12(1):89-90.

[3] 李瑞.基于功能状态的住院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效果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4:25-26.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1-0248-01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脑梗死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日间康复训练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效果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急性脑梗死的CT脑灌注成像分析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参芎龙蝎汤治疗脑梗死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