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呐喊”随想——谈舞蹈作品中情至极致的表现手法

2016-01-28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舞蹈系571127

大众文艺 2016年2期
关键词:舞蹈作品呐喊表现手法

周 露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舞蹈系 571127)



“呐喊”随想——谈舞蹈作品中情至极致的表现手法

周 露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舞蹈系 571127)

摘要:在第九届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剧目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表现情感推进到极致时采用演员在舞台上歇斯底里的呐喊的表现手法,情绪达到极致呐喊,无可厚非,但是一场比赛中呐喊的表现手法用多了就会引起观众的反感,舞蹈的特点是用肢体来传情达意,“呐喊”作为声音语言用得恰当是精华,用多了甚至滥用就成为糟粕、败笔。

关键词:呐喊 舞蹈作品 表现手法 声音语言

在北京民族剧院举行的第九届“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中,表现失去亲人、失去同胞,极度激愤时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采用演员在舞台上歇斯底里地、撕心裂肺地“呐喊”的表现手法,“呐喊”是一种给予舞蹈提升和升华的创作手段,利用恰当的“呐喊”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待人物相互关系,能够引导观众视线的转移、渲染作品气氛、把舞蹈情节推向高潮,这些作用和效果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一场比赛中采用“呐喊”的表现形式多了就会引起观众的反感,舞蹈是一门用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的艺术,“呐喊”作为声音语言用得恰当是精华,但是你用成功了,我也效仿着用,用多了甚至滥用就成为糟粕、败笔。舞蹈编导在表现情之至极时的表现形式需要突破、创新,观众欣赏作品时也期待耳目一新的诠释。

从编导塑造形象谈舞蹈作品中的“呐喊”。“艺术美是以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它通过一些具体的感性事物,组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创造了一系列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这就使它具有了鲜明的形象性”。由此可见,艺术离不开形象的塑造,能否塑造出个性生动鲜明,典型的艺术形象成为了艺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在众多舞蹈作品中,为了表现人物情绪,塑造特定的人物形象,而采用“呐喊”的表现手法的成功作品有很多,如:中国著名青年编导家王舸、韩真创作的群舞《中国妈妈》分别获得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金奖和第五届CCTV全国舞蹈大赛银奖。在舞蹈的最开始,舞者们撕心裂肺愤怒的呐喊,使舞蹈的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充分表现了对残害中国同胞的日本人的憎恨,使舞蹈更具张力和凝聚力。第九届“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中由解放军艺术学院钱鑫、王思思、王怡风编导的《彩虹桥》讲述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反抗日本侵略的故事中,一位母亲看到孩子在敌人的枪声中倒下后痛彻心扉的呐喊,让全场的观众不禁落泪,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感同身受地与“这位母亲”一起沉浸在失子之痛中。

本次比赛中与此表现形式如出一辙的还有《海拔6000米》《魂铸巴山》《活着1937》等,“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对待事物的表现反应,尤其是面对同样的事物,由于个性不同,表现、反应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比如,外向的人高兴会手舞足蹈,内向的人可能放在心里,或者微小动作来表现;孙悟空激动会抓耳挠腮,鲁智深会吹眉瞪眼。由此为我们舞蹈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很难的命题:你如何去发现个性,挖掘个性,强化个性,最终表达个性。”以上作品中所要表现的人物形象是各不相同的,自然他们的性格也是不一样的,为何编导们都采用了“呐喊”的方式将情感推向最高潮?出现了你“喊”我“喊”他也“喊”,“呐喊”作为声音语言用得恰当是精华,但是你用成功了,我也效仿着用,用多了甚至滥用就成为糟粕、败笔,完全失去了新意。

舞蹈编导表现不同的人物情之至极时,表现手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同样是极度悲伤,有的人一语不发完全无力呐喊,有的人会成疯癫状态等,如东北师范大学谢飞编导的舞蹈《南京·亮》在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上,获得金奖,作品中两次运用无声的呐喊,第一次是在一声枪响之后,年轻母亲发现手中的婴儿没有了呼吸而猛然的声嘶力竭的无声呐喊,对于一位年轻母亲来说失去襁褓中的孩子是何等的痛,这一声无声的嘶吼,它是年轻母亲感情的升华,也是最富有情感的肢体语言,极大地加强了观众对婴儿被杀、母亲痛哭的情节的印象,同时也加强了观众的情感堆积,观众们更容易与舞蹈演员的遭遇产生共鸣,更容易被舞蹈的情节所打动,亦为之后的情节发展起到了推进的作用。第二次呐喊是日本人歉意地跪下,在那个一再不能被接受的歉意面前,日本人悔恨日本同胞们的所作所为,此时,也化成了一声呐喊,徒劳地悔恨,徒劳地内疚。这一声喊,同样是情感积蓄的爆发,两次呐喊都没有真正的在演出现场喊出声音来,但所要诠释的情感却完完全全地表现出来,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由此可见,情感至高点的爆发不一定要真的喊出声音来,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一样能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舞蹈创作需要创新,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外化,编导们应当用自己独特的舞蹈语言呈现,而不应当出现“人喊,我亦喊”争相效仿的现象。

从观众欣赏作品的角度看舞蹈作品中的“呐喊”。朱光潜在美学文集(第一卷)中说到:“美感的境界往往是梦境,是幻境”,美感经验是一种极端的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观众们聚精会神地欣赏作品过程中,被这过半作品都出现的“呐喊”打破了“梦境”,自然也就破坏了美感的体验,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需要关照观众的想象力,创造供其想象的艺术审美空间。此次比赛的评委老师在观看比赛后对这频频出现的“呐喊”提出了质疑,都采用呐喊的方式视乎给人没有新意的感觉,同样的情绪编导应根据自己的理解而采用不同的形式表达,观众对艺术作品总会保持“求新、求异、求变”的视觉审美需求,因此,编导们应当推陈出新,避免千篇一律。

舞蹈创作应当走自己的路,说自己想说的话,给观众传达编导自己所理解的主题思想,好的舞蹈作品在舞蹈动作语言上新颖,不落入既定套路中,给观众眼前一亮留下深刻印象,往往好的作品,在大赛中获得好成绩的作品会成为成功的典范、模板,再到下一次比赛就会争相效仿,出现创作手法雷同的作品,让观众产生这个作品跟哪个作品很像的感觉,如上文中的“呐喊”就是一种争相效仿的现象,一台比赛作品,有一两个节目出现呐喊不会让观众觉得不妥,但过半的作品都有呐喊,就一定是值得我们编导思考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戚廷贵.艺术美与欣赏[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2]钟瑛.舞蹈形象刍议[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4).

[3]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4]高鑫.舞蹈作品中的“声音语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猜你喜欢

舞蹈作品呐喊表现手法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厚重感
浅析低碳园林营造原则及表现手法
室内园林绿化装饰布置原则及主要表现手法
浅谈舞蹈作品创作思维的过程
阅读《呐喊》《彷徨》的记忆
浅谈舞蹈作品中的情感如何表现
书法艺术与舞蹈作品的共性研究
用编码·解码理论试析舞蹈作品的创作与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