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

2016-01-27丁丽亚

新课程·上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

丁丽亚

摘 要: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以实验教学为中心,论述了在具体教学中科学探究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是小学科学课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如何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下面就几点具体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通过“玩”进行科学探究

根据儿童好奇、好动、好说的心里特点,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玩的过程就成为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探究科学的好机会。例如,在教学《平面镜》一课时,以往教学这一课时总是全面地以教材为“载体”、为“依据”,主观地认为照镜子很简单,是学生所熟悉的,教学活动总是以“本”为本的向学生灌输课本上的几个知识点,使学生活动时间少,无法主动获取新知识。而再上这一课时,针对儿童爱玩的特点,我改变了以前的教学顺序:首先从镜子游戏着手,游戏之前,我先给学生讲了“爱迪生救母”的故事。为了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玩的欲望,我故意设置了一个悬念:情况危急之下,爱迪生是用什么办法协助医生为母亲动手术的呢?请同学们玩玩镜子,看看能否找到答案?玩镜子可以小组玩或几个小组一起玩。玩的时间、地点不限,看谁在“玩”中发现最多,收获最多。

由于给了学生时间和空间,还没等到下节科学课,他们就陆续来汇报自己的发现。在路上、操场、办公室,都有他们前来汇报的身影。望着一张张兴奋、激动的小脸,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我选择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坐在学生中间,聆听着他们“玩”的收获,分享着他们成功的愉悦。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内容,还拓宽了课本上没有的内容,比如制作了“万花筒”——把三块条形镜子靠在一起做成柱形,并把碎纸屑放在中间,再用玻璃片封住上下口,轻轻转动,就会看到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花瓣”;有的利用镜子和水做了分色光的实验,并当众演示给同学看。当学生看到镜子把阳光分成七色光时,他们都热烈地欢呼起来,还有的学生对我说:“老师,为了能让办公室里充满阳光,我想用一面能转动的大镜子,把太阳光反射到办公室里。这样,老师在寒冷的冬天里改作业就不会太冷了!”有的说:“在漆黑的夜晚,只要给我一点灯光和足够大的镜子,就能把世界照亮。”——呵,真有伟人的气魄!有的却问:“哈哈镜也是镜子,为什么照出的人像是各种各样的呢?”“眼睛不也像一面镜子吗?为什么我在他们的眼睛里看到自己的像很小很小呢?”……

学生的种种收获让我惊诧不已,他们那种主动探索知识的韧劲,那些大胆奇特的想象更让我惊异。根据实际,大胆打破教材的束缚,教师的小小改动却给了学生一番新的天地!收获的不只是学生的梦,我也受益匪浅。

二、从“失败”出发,进行科学探究

实验不可能每次都成功,从“失败”中找出原因加以改进才是关键,从失败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提高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怕实验失败,教师做好圈套让学生根据要求按部就班地学。这种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违背了让学生自行获取的原则。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我先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从“失败”中找原因。例如,在教学《指南针》一课时,判断学生自制的磁针能不能指南北时,我让学生运用过去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寻找原因。经过努力学生发现,有的在摩擦钢针时是来回摩擦了,有的是因为磁针太靠近铁架台,与铁架台产生吸引作用,造成指向失灵。有的学生通过观察研究发现,他在实验时,自制磁针不远处,放了块大的强磁铁干扰了磁针的指向。

不要害怕实验的失败,应把“失败”看作是学生获取和认识科学过程的重要方面,引导学生在处理这些“失败”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顽强意志,从小训练学生崎岖小路上不断攀登的精神。

三、课外延伸,继续科学探究

引导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主动把课内研究迁移到自己的课外生活去,进一步锻炼学生独立探究问题和自行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联系生活进行应用,要以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前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内容,为学生的课外发展指引方向。例如,在教学《简单电路》一课时,我自制了一个台灯,在课内学习的启示下,学生课后也自制了台灯、袖珍手电筒等。学完《空气占据空间》一课后,学生用注射器做“玩具小气枪”……这样课内学习课外应用,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生活即科学。

四、有序探究才能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为了避免学生自主探究的随意性,还必须做好探究过程的诱导设计,使探究过程在可控的范围内活而不乱地朝着预定的实验目的迈进。三年级有一节课,是比较液体的相同和不同,教师在讲台上准备了各种实验材料,有牛奶、蜂蜜、食用油、水、蜡光纸、玻璃片、木板等。实验之前,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牛奶、蜂蜜、食用油、水有什么不同之处?有的说颜色不同,有的说透明度不同,有的说味道不同,有的说稀稠度不同,有的说喝下去的感觉不同,有的说用途不同。接着,就让学生选择需要的器材做实验,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挤做一团,很是热闹。活动中有的学生在喝牛奶蜂蜜,有的组把几种液体混在一起……听课的教师问旁边一同学,你们在研究什么呀?学生摇摇头。原本教师准备大量的工具和材料,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感受到探究的乐趣。由于实验之前没有明确实验目的、方法,致使学生盲目地玩了一节课,因此,课堂要开放,更要有序。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需要教师采取恰当的措施为学生搭桥铺路,实现环节之间的逻辑过渡,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做到以下几方面。

1.在巡视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有技巧地指导学生怎样观察、怎样思考、怎样分析、怎样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不是教给他们观察什么、思考什么,牵着他们的鼻子走。

2.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并爱护它、激励它、扶持它。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并通过实验探究教学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的一门学科,努力营造一个生机盎然、师生气氛和谐、充满探究精神的绿色课堂是科学教师永恒的课题,是我们不懈追求的核心目标。

编辑 韩 晓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