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气候”为例谈利用中图版教材落实课程内容标准

2016-01-27孙宪云

地理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降水气温

孙宪云

摘要:本文以“气候”为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经验,浅谈在中图版教材(新京版义务教育地理教材)中有效落实课程内容标准的四点体会。

关键词:中图版教材 ;地理课程标准;气候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课程内容的“标准”也是按照这四部分顺序逐条叙述。但是不同版本教材的顺序却各有特色,其中,中图版教材的内容顺序是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如何在中图版教材中有效落实课程内容标准?下面结合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经验,以“气候”为例谈谈笔者的思考与体会。

一、认识内容标准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把“地球与地图”安排在最先学习,突出了地球与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内容又分为基本概况和认识区域,“乡土地理”可以是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成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在课程内容标准中关于“气候”的标准共有13项,“地球与地图”部分没有对“气候”内容的直接要求,但是有一项内容“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与气候有关系。在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是学习气候的基础。在“世界地理”的总论部分中单列出“气候”内容,共有9条标准,从区分概念、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到阅读气候相关的地图、图表,再到举例说明影响气候的因素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可以看出这部分内容是从基础概念到简单综合,是学习气候的基础内容。在“世界地理”的认识区域中,关于“气候”的标准虽然只有两条,但是对能力的要求已经进入全面综合的层面。在“中国地理”的概况和认识区域中对“气候”的直接要求各有一条,但是有些内容标准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气候,也和气候相关,如“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可见,在“中国地理”的分区地理中已经达到全面综合的要求,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很高。

二、理解地理教材基本结构

中图版教材包括教科书4册、地理图册4册和教师教学用书4册,供七年级和八年级教学使用。教科书按照先“中国地理”后“世界地理”的顺序编写关于“气候”的内容主要有14节,见表1。

列出的教材中14个章节,都讲授“气候”相关知识,或有内容或有图表,还有个别章节也涉及气候,但是没有单独列出或作为环境整体分析,因此没有统计章节。从教材中与“气候”相关内容的分布来看,“中国地理概况”部分不仅是课标要求的内容“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还包括课标“世界地理概况”中关于“气候”的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习气候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重点。中图版教材是“先中国后世界”的顺序,因此要在七年级上册落实这部分重点内容。七年级下册主要是中国的四大分区内容,既要分析区域气候特点,又要分析气候在该区域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因此是相对综合的。八年级上册的世界地理部分,虽然课标中的内容标准很多,但是在中图版教材中体现的相对较少,主要讲授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与变化以及世界13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在八年级下册的世界地理分区中,不同尺度的区域都有关于气候的内容,但是相对都比较综合,主要体现在气候要素在不同尺度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三、结合实际分析教学重难疑点

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一,在初高中地理中都是重点。如课程内容标准要求“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教学重点都是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即影响气候的因素。但是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于学生学习的教学难点却是不同的。在中图版教材中,该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主要的气候类型”中最后一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分析过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结合区域特征也具体分析过影响气候的因素以及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所以再结合本章前面学习过的世界气候类型、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学生在落实“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以及“说明海拔对气温的影响”时并不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对本条“标准”也给出建议:“不必从成因分析来理解,只要学生能比较出影响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即可,如地形的影响使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存在降水差异”。因此利用中图版教材教学时,教学难点是在世界尺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说明问题的方法。如在分析拉萨与乞拉朋齐降水量的差异时,能否将它们的位置与喜马拉雅山进行联系,尤其是与南亚地区的夏季风风向相联系,来说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分析地图、资料将所学知识进行选择和迁移才能明确。

四、依据课标分解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体系中最基础的层面,也是最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和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内容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课时教学目标是对相关内容标准的正确分解和表述。因此,利用中图版教材落实课程内容标准时,要注意合理分解课时,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并落实。以中图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为例,见表2。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上学期中国地理概况中的第二节,虽然课程标准在“中国地理概况”中只列出内容标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但是由于教材先讲中国地理后讲世界地理,要想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就需要先落实课程标准中的前6条标准,这些内容对学生而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1课时显然不能完成。《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建议用4课时完成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将这7条内容标准合理分配到4节课中并且分解成课时目标在课堂上进行落实。如内容标准要求“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这条标准是学生首次接触“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既要求绘制又要求学会阅读,因此需要用1课时来完成教学内容,并将其分解成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教师演示和讲解要求,学生结合北京市气温降水资料,学会绘制“北京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通过分析“北京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学生找出月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0℃,月平均降水量大于50mm和低于10mm的月份,说出气温和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结合图像和生活实际,概括北京市气候特点,学会用图像分析气候的方法,养成关注生活、关注身边地理现象的习惯”。 第3条和第4条标准看似和本节课无关,是对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影响,但由于学生首次接触气温和降水,因此本节课必须落实“阅读我国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我国气温分布特点;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我国降水分布特点”。

参考文献:

[1] 王民,仲小敏. 地理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3):37.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降水气温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DSC1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降水对新郑市大气污染的湿沉降特征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翁源县1971—2015年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2014—2015年新宾县降水酸度特征分析
与气温成反比的东西
实时气温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