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两岸创新创业新机遇
2016-01-27李丽娜
李丽娜
创新是一个一直被强调却知易行难的话题,如何真正做到创新始终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大难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大师熊彼特曾说,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可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日前,《经济》记者有幸采访到有“系统性创新先导者”之称、AIM俐钜创新公司CEO兼首席创新官詹长霖。从宝岛台湾来到祖国大陆,作为拥有超过16年引领企业实践技术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的创业者,其创造的系统性创新方法——创新解码,受到了业内一致认可。
《经济》:请谈谈您对企业创新的理解。
詹长霖:中国企业的创新转型,包括2020年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认为企业创新应当考虑如何与竞争者保持同步,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国际专业机构的数据显示,创新的回报率远远大于持续改善的回报率。所以中国企业应该思考的不是要不要创新,而是如何找到方法快速提高创新成功率。
我认为企业创新不是偶然性的,也不是集训能够达到的,只有系统、持续地建立创新团队,培养创新思维模式,塑造企业创新文化,才是真正做到企业创新。
《经济》:当时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来大陆创业?
詹长霖:早期,有两份对我有着重大影响的工作:一份是财团法人台湾电子检验中心企业管理顾问部组长的职务,另一份是宏基集团扬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室品保中心主任的职务。正因为这两份工作,使我开始频繁地接触内地市场,了解大陆的市场行情。
1996年,我进入台湾电子检验中心担任顾问,这个时候的我仅仅是个“菜鸟”。之前我一直在大陆做硅片加工的发包工作,当做起专业性很强的顾问时,我有些发怵,幸好有一位资深顾问做搭档。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我被派到大陆负责大陆台商的辅导工作。那时,我感觉到在大陆发展的台商非常多。大陆改革开放的速度在加快,政策有优惠,包括台商在内的外资纷纷涌入。
经过早期的锤炼,我开始将自己的奋斗领域锁定在创新咨询这一块,并再也没有离开过。后来我曾任美商IEG群龙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浙江大学创新与创造力开发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美国BMGI大中华区首席创新官、副总经理及MBB等,提供咨询或培训的客户包括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上海贝尔朗讯、海尔集团开放创新中心、华硕电脑、等政府企业机构。
尽管我已获得些许成就,但是在这个行业越久,就越会有一些遗憾和不满足。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既然创新那么重要,为什么两岸居然没有一家本土咨询公司能在这个领域打得响。我做了一些市场调研发现,竟然没有一家咨询公司能够找到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的创新方法,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机缘巧合的是,在2011年初,我和4位企业家的一次聚会成了AIM的发起源头。当时,我们在讨论两岸产业应如何在经济低谷中突围时,不约而同地指向同一个词——创新,而且创新是中国产业界必走且是一个由“黑暗到光明”的漫长摸索过程。
《经济》:请您具体聊聊“创新解码”这套方法。
詹长霖:AIM以系统性创新“编织”出企业六大创新引擎,分别为创新策略与变革管理、创新管理软件系统/知识库、组织创新制度与架构、创新流程方法、案例分享与学习、战略伙伴与外部资源。这些是创新型企业重要的基础建设。
创新解码共有五大阶段15个步骤,每个步骤有相对应的创新工具。第一阶段为定义创新机会,分为辨识创新机会、组建创新团队、项目风险评估三步,此阶段的重点是发掘客户潜在需求与有价值的创新机会;第二阶段,分析创新需求,分为客户需求分析、趋势预测分析、智财权及标杆分析三步,此阶段的重点是依据创新机会分析,界定客户的具体需求;第三阶段是开发创新概念,分为产生新想法、概念设计、概念选择、概念优化四步,此阶段的重点是要依据所挖掘出的需求,开发大量的新想法,选择最佳的创新概念;第四阶段,设计创新方案,分为解决方案原型设计、流程设计、测试验证三步,此阶段的重点是要设计创新的解决方案,并快速测试验证该解决方案的可行性;第五阶段为启动创新方案,分为发展行动计划、创新知识库两步,此阶段的重点是要拟定导入创新行动计划与创新知识内化孕育方案。
《经济》:目前中国企业的创新现状如何?
詹长霖:关于创新,研究最深入的是欧美。它们不仅拥有最多的创新模型,也有相应的数据库、方法等。而我国企业在此方面也都主要照搬欧美的研究成果。这样做是否可行?通过理论研究以及对众多企业的走访,我们发现,有的可以照搬,但也有很多中国企业特有的文化、体制等没有得到重视。
负责任的咨询师一定是传授的知识和企业本身的需求一致。很多同行做的是,直接拿世界优秀的创新方法套到中国企业身上,导致水土不服,其实理论本身没有错误,错的是方法的运用。企业的创新需求各不相同,从产品、技术、服务到流程,相对应的创新方法也不一样。我们应该帮助企业进行创新系统建设,为企业培训创新团队,每月或每周进行创新活动设计等。
《经济》:现如今,大陆经济高速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来大陆就业和创业。大陆,成为台湾青年就业的新选择。在创业方面,您认为两岸年轻人应该注意的侧重点有哪些?
詹长霖:我记得之前台湾《联合报》做过一份民调,数据显示,20岁到29岁的台湾年轻人愿意赴大陆就业的比率逐年增长,由2013年的32%增为2015年的48%,3年增长了16个百分点。从职业和学历来看,不管是白领专业人员,还是高学历族群,愿意赴大陆就业的意愿相当高,超过30%。
这些数据充分显示,近年来大陆经济高速发展的优势的确吸引了很多台湾青年来大陆创业和就业。就我个人而言,我是比较鼓励台湾年轻人赴大陆创业、学习或交流的。虽然台湾的创业环境比较宽松,但是创业基金不好申请,僧多粥少。而现在大陆不少省市对台湾青年创业都有优惠政策。但是无论是在台湾创业还是在大陆创业,我们都要谨慎,要留意经营投资的风险,现在很多青年人都渴望自己创业,觉得只有这样才算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我认为两岸的年轻人尤其是到大陆创业的年轻人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比如先去企业工作或是实习一段时间,了解一下自己所要发展的行业是什么情况,避免眼高手低,纸上谈兵。另一个更关键的方面是,要对大陆市场有所调研和了解,多参加一些两岸交流论坛。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台湾创业者,因为对大陆市场了解得不够,而碰一鼻子灰。所以,我建议准备创业的年轻人,在行动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比如参加两岸的青创论坛、通过工作机会多多接触内地市场等。现在的就业机会和社会大环境都比以前要好,有很多基金或平台可以支持年轻人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