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者的眼光:王安忆及其作品在法国

2016-01-27陈曦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长恨歌王安忆

陈曦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他者的眼光:王安忆及其作品在法国

陈曦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作为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和“寻根文学”“知青文学”的代表性作家,王安忆及其作品受到国内外很高的关注,是中国当代在海内外都享有很高声誉的女作家。其代表作《长恨歌》的法文版在法国引起巨大反响,本文试从法国读者的视角分析王安忆及其作品在法国的译介及接受,以期能为中国当代文学对外输出寻求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王安忆《长恨歌》法国读者视角

截至2013年年底,王安忆共有八部作品被译成法文。为详细准确地了解王安忆作品在法国的译介和出版情况,笔者综合各类信息来源,对王安忆作品在法国的出版进行列表综述(见表一)。

表一 王安忆作品法译本统计列表

王安忆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始于1996年发表的个人代表作《长恨歌》,该作品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并且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法国翻译界也正是在这一时刻开始关注这位笔法细腻、文风隽永的中国女作家。

当然法国普通读者真正开始关注并喜爱这位中国作家始于她的代表作《长恨歌》法文版的出版。这部作品由在中国生活、工作过多年的老专家伊芙·安德烈翻译,获得巨大成功。《长恨歌》发行量3万册,700页一字未删,随后,菲利普·毕基耶出版社还为该书出版了小巧便携的口袋本。在法国出版业界,通常是小说达到一定销量后再出版口袋本,口袋本售价较低,传播效果更明显。也因定价低,出版社不会轻易为作家出版口袋本,因此可见《长恨歌》在法国的受欢迎程度。该书的法译本一经出版就在法国产生巨大反响,《世界报》《图书周报》《费加罗报》《读书报》等法国重要报刊纷纷发表评论对该书作出高度评价,王安忆也因此受邀赴法与法国读者见面。《世界报》发表评论称:“王安忆的作品中飘出一种音乐,萦绕、低回、紧迫。上海是这本书的主角。王安忆精雕细刻,细腻微妙地表达了人物的激情、焦虑和羞耻。而最令人震惊的则是对这座城市的刻画。”法国书业最权威的刊物《图书周报》称:《长恨歌》是“中国新文学的杰作”,王安忆以“用微妙、细腻、幽默而流畅的巴尔扎克式的笔法开篇,并贯穿始终”。在王安忆的笔下,上海有了精致的质感,色彩斑斓,波纹闪烁,如同一幅书法作品。王安忆继承了传统,同时柔中有刚地更新着传统。”德瓦雷耶·克莱尔在《上海女性》中评价《长恨歌》不仅是对上海女性对于自身命运抗争的致敬,同时是对于女性自身主体地位的不安的拷问。

王安忆的三恋作品:《小城之恋》《荒山之恋》和《锦绣谷之恋》在法国也颇受欢迎。克拉维·安德烈在《爱情冲动的素描》中评价《锦绣谷之恋》中作家的风格:她的写作中带有书法的气息:人们想到了中国传统的国画,在国画中灵魂氤氲于充满神秘色彩的薄雾中。这是一部构思极其灵巧的小说。克拉维·安德烈又在《双面上海》的书评中评论王安忆的作品是“一幕构思精巧且带有忧郁色彩的有关于一座城市和一个女人的命运的悲歌”。拜尔德·米亚拉来在《中国:毛泽东后的爱情小说》里评论王安忆于1986—1987年写作的三恋小说在那个时代引起巨大的不安和尖锐的批评,因为这是性话题在中国新时期文学里被第一次腼腆地提及。

王安忆作品在法国受到如此的追捧,笔者认为原

因有三:

一、作家独特的写作风格

作为女性作家,王安忆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独特视角是征服法国乃至外国读者的制胜法宝。在她的代表作《长恨歌》中,她把主人公的命运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有机交融在一起,通过轻柔的、诗意的散文语言娓娓道来,而又在温和的叙述中尖锐地回顾了搅动城市的历史事件。可以说,《长恨歌》凝聚了王安忆对上海的所有理解和领悟。她用一种鉴赏的眼光和趣味,用文字表达了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爱与恨。《长恨歌》的创作紧扣时代脉搏,为西方社会了解变革中的中国提供可能,小说的主题也往往颠覆传统的模式,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女性,而小说中程先生、阿二、康明逊等平庸软弱,即使那个被体制赋予强大权力的李主任,也只是表面的强大,王琦瑶以她的生命延续和自身持续不断的欲望,最终使得貌似强大的李主任被权力毁灭。通过阅读小说,法国读者可以了解到处于变革中的中国女性生存状态。此外,“王安忆的小说普遍带有循环时间观念渗透下圆形思维的意味。这种圆形维引导下的圆形结构散发出浓郁的神秘色彩和悲凉色彩,它将无数个个体生命存在的偶然纳入到一种必然运动的封闭结构之中,尽管每个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的生命时间,然而在整体时间的演进过程中生命个体又往往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表现为一种生命本质的无奈和偶然,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偶然便铸成了人物必然神秘而又悲剧的人生命运,于人际往来和世界苍凉中完成的一种圆融悲远的境界便蕴含其中了”。小说的神秘气息总是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之心,而隽永的文字在最后时刻使读者豁然开朗,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法国读者如痴如醉,《长恨歌》受到法国读者的追捧自然顺理成章。

二、译者的努力

《长恨歌》的法译本由在中国生活、工作过多年的老专家伊芙·安德烈执笔翻译,她已年近八旬,中文和文学功底都非常好,另一位是她的学生。他们的译文最终得到专家、媒体特别是读者的好评。这部作品翻译难度大,《图书周报》称“精湛的译文令最挑剔的读者折服”。负责王安忆小说法文版出版的上海九九读书人副总编辑陈丰介绍,《长恨歌》之所以做了整整三年,翻译十分耗时。优秀的中文作品法语译者其实屈指可数,而好翻译对作品的选择也是十分谨慎的,讲求和作品的投契。“我们并不急于推出作品,糟糕的翻译足以毁掉一个作家,一旦口碑毁掉,很难让欧洲读者再度接受这位作家。不少作者和作品的‘走出去’是十分机械的,如果只求完成翻译,发行数量只有几百册,传播效果十分微弱。”不仅王安忆,其他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的法译本也均得益于其出色的法文译者。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后就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自己作品的法文译者的尊敬和感激之情。良好的翻译为中国作家及其作品和外国读者架起一座桥梁,只有上乘的翻译才会使作品的真正灵魂能够尽可能全面地呈现在外国读者面前。王安忆在出席法国图书沙龙期间,也表达了对译者的感激之情。2013年9月,王安忆获得法兰西共和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在颁发勋章的仪式上,王安忆在她的简短演说中,回顾了自己与法国、法国文化和法国读者之间的情缘,感谢了使她的作品能在法国出版的朋友和出版人。

三、年轻出版社的慧眼识珠

从王安忆作品法译本统计列表可以看出,负责其作品外译成法文的主要有两家出版社:菲力普·毕基耶出版社和中国蓝出版社两家年轻的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在相当程度上,得力于这两家年轻的出版社。其中应当首推菲力普·毕基耶(Editions Philippe Picquier)。毕基耶成立于1986年,其立社的宗旨是:要在介绍亚洲文学方面别树一帜。虽然毕基耶本人不通晓任何亚洲语言,然而凭着他对亚洲崛起的敏锐嗅觉,艰苦创业十几年后俨然以亚洲专业出版商的姿态立足于法国出版界。陈丰向记者介绍:“这个出版社,有时候被看做是中国文学走向欧洲的窗口,他们所选的中国作家、作品和文学质量都是得到认可的。所以菲力普·毕基耶出版社出版了一位中国当代作家作品后,英文版就会比较快地跟上。”相形之下,创立于1994年的中国蓝(Bleu de Chine)出版社,似乎更具胆略。毕基耶是精兵简政,中国蓝的当家则是单枪匹马。热纳维埃夫·安博—比谢夫人(Genevève Imbot-Bichet)熟悉中文,自己便是翻译家。她显然不是以出书数量取胜,而是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独特介绍见长。译者和出版社在选题上并不十分注重作者在国内文坛的知名度,而是取其对当今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认识价值以及对芸芸众生描写的讽刺力度。

四、结语

王安忆的文学生涯同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几乎同步,这是一位安守宁静的作家,我们期待通过《长恨歌》在法国的译介推广,法国普通读者能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学,我们同时更加期待她的作品能更多地被译介到法国,为中法两个文明古国在文学上真正地实现对话与交流。

参考文献

[1]魏臣波.论王安忆小说的结构特色[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3).

[2] Marine Landrot.A la recherche de Shanghai[Z].Télérama,2011-2-26.

[3] Saluer les éditions Philippe Picquier avec Wang Anyi, 2012-1-9.

猜你喜欢

长恨歌王安忆
中秋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物化爱情——用马克思“交换—消费”系统解读
长恨歌
——笔画设计
悲剧与救赎——谈王安忆“三恋”中的女性救赎之路
长恨歌
王安忆小说病象报告
说不尽的王安忆
兰峪水,长恨歌
穿越历史时空的“道同”——论王安忆小说中的自然主义情怀
王安忆笔下的男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