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氏热补凉泻法的临床操作探讨

2016-01-27扈玫琳张润萍

中医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郑氏泻法针尖

扈玫琳,张润萍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传统医学科,甘肃 兰州 730000)



·针灸经络·

郑氏热补凉泻法的临床操作探讨

扈玫琳,张润萍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传统医学科,甘肃 兰州 730000)

郑氏热补凉泻法是已故郑魁山教授独创的针刺手法,临床运用范围广泛。通过探讨郑氏热补凉泻法的操作要点,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郑氏热补凉泻法操作要求取穴准确、注重守神,得气是热补凉泻针法操作的基础,搓捻补泻和提插补泻是热补凉泻法的组成要素,双手协同配合有利气至病所,守气是产生凉热的关键。

郑魁山;针刺手法;热补凉泻法;临床操作

郑魁山教授是全国著名的针灸专家,从医60余载,熟谙针灸经典,对前贤妙术孜孜以求,又继承历经四代传下来的宝贵针灸临床经验,不断整理和完善家传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刺手法,并使其学术特点自成一家。郑氏热补凉泻法是其在临床实践中针对虚寒实热证形成的独特针刺补泻手法。本文就郑氏热补凉泻法临床操作进行以下探讨。

1 郑氏热补凉泻法的操作及临床运用

1.1热补法的操作

术者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针穴,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向前连续捻按3次,候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急(重)插慢(轻)提5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3次;针尖产生感觉的部位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产生热感。根据病情留针后,缓慢将针拔出,急扪针穴。适应证:中风脱证、瘫痪麻痹、风湿痹证、腹痛泄泻、阳痿遗精等一切虚寒证。临床运用本法,针刺中脘、天枢、气海、腰俞、会阳等穴,使之产生热感,治疗腹痛、溏泻等一切虚寒证都有明显效果[1-2]。

1.2凉泻法的操作

术者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针穴,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左手减轻压力,右手拇指向后连续捻提3次,候针下沉紧,提退1 min左右,针尖向有感应的部位连续慢(轻)插急(重)提退5次;拇指向后再连续捻提3次,针尖提拉产生感应的部位守气,使针下松滑,产生凉感。根据病情留针后,急速将针拔出,不扪针穴。适应证:中风闭证、暑热高烧、谵语癫狂、目赤龈肿、唇烂便秘等一切实热证。临床运用本法,针刺颊车、翳风、合谷等穴,使之产生凉感,可以清热消肿,治疗痄腮有明显效果[1-2]。

2 郑氏热补凉泻法的操作要点

2.1注重取穴的准确性

取准穴位是热补凉泻法操作成功最基本的因素。脏腑、经络、腧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脏腑在内,腧穴在外。针刺前揣穴导源于《素问·离合真邪论》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针刺前揣穴的目的一是确定穴位的准确浅深位置,二是透导、激发经气。郑氏热补凉泻法通过机体的腧穴给予一定的刺激,通过经络的转输,以调节机体的阴阳、气血,改善机体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郑氏热补凉泻法疗效的好坏与定穴准确与否、揣穴找到感觉与否密切相关。因此,主张针刺前用(左手)手指在穴位处进行揣、按、循、摸,目的是揣摸肌肉的厚薄、孔穴的大小、指感的位置,从而准确定穴;另外,还可以分拨防碍进针的肌腱、血管,以确定进针的方向和深浅。郑氏常用的揣穴法有指切法、按压法、分拨法、旋转法、滚摇法、升降法、摇滚升降法、舒张押手法[3]。

2.2郑氏热补凉泻法注重左手的辅助作用

《难经·八十七难》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说明左手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有重要的协同作用,同样在热补凉泻法的操作过程中离不开双手的密切配合。郑氏针法强调左手的作用有以下3点:①进针前揣穴是先根据穴位的位置和所属经脉特性,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循切经穴,揣准穴位后,即用左手握固肢体,拇指或食指压在穴位上,加重压力。若补经脉之虚,则指力顺经脉方向推进;泻邪气之实,则指力逆经脉方向推进;补泻欲达病所,则手指压在与针感传导方向相反的穴位下方,指力向针感传导方向推进。②进针后左手配合行气,也称行气法,《针灸大成》[4]云:“夫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欲气上行,将针右捻; 欲气下行,将针左捻……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病所。”又云:“转针头向病所。此乃针中之秘旨也。”可见,行气法是以针向、捻转、指压等相互配合,使针感向一定方向扩散,运气走至病所的方法。郑氏热补凉泻法需配合行气时进针,当针尖找到针感后,左手拇指或食指迅速加重指下压力,协助针尖抓住针感,不使其丢失,在左手的控制下右手持针向感应点施提插,捻转等行气手法。③左手配合守气,在热补手法中必需用左手配合守气,具体方法是当施过补法后,右手持针顶着针感向前捻按时,左手拇指或食指加重压力压在穴位旁,并将指力向前推进,配合右手守气。由于双手配合守气,患者可很快产生热感。

2.3针刺得气是郑氏热补凉泻法的基本要求

得气又叫“针感”,是针刺以后产生的经气感应。得气决定针灸治疗的效果,《标幽赋》曰:“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明得气与不得气,以及得气的迟速将决定疾病疗效的好坏和转归。得气是补泻方法的基础,《灵枢·终始》曰:“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补则益实。”《针灸大成》云:“哮吼气来为补泻,气不至时莫急施。”郑氏热补凉泻法也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才能得以施行。具体操作方法是,进针后以搜法寻找针感,找到感应点后,针尖向着感应点行提插、捻转、盘、摇等催气手法,使针感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再施用热补或凉泻手法。因此,得气是郑氏热补凉泻法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2.4提插搓捻是构成郑氏热补凉泻法的基本组成要素

产生热感乃是阳气被针刺引导而充实,阳气盛故有热感;产生凉感乃是阳气被针刺泻于体外,阴气随至,所以患者感觉清凉。因此,要使阳气充实于里,就必须从阳(外)引阴(内),将阳气引入地部,要使阴气隆,则须从阴引阳,将亢盛之气火由地部引导至天部而散泻之。郑氏热补凉泻法属于复式补泻手法,主要由搓捻补泻和提插补泻组成,因此,操作关键是要掌握好提插和搓捻基本手法。运用小提插术是为了激发经气的感应,用搓捻手法是以阴阳顺逆为依据,左转捻按向内能生阳热,右转捻提向外生阴寒。具体操作时,提插补泻的补法是在得气的基础上,针尖顶着得气部位重插轻提,泻法是针尖拉着得气部位重提轻插。搓捻补泻的补法是针尖顶着得气部位,拇指向前、向下捻按;泻法是针尖拉着得气部位向后、向外捻提。郑氏热补凉泻法的刺激量还应视患者的感应、耐受性和适应程度灵活掌握,提插搓捻补泻手法强调针尖顶着得气感向内、向下,产生的沉紧、温热感为补;针尖拉着得气感向外、向上,产生空虚、寒凉感为泻。正如《难经·七十八难》所说:“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标幽赋》所说:“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4]

2.5守气是郑氏热补凉泻法产生热凉的关键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粗守关,上守机。”《灵枢·小针解》解释道“粗守关者,守四支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可见只讲究四肢躯干体表腧穴的医生是医疗水平较低的粗工;而追求血气、正邪往来,注重守气的医生才是医疗水平较高的上工。郑氏守气法有推努守气法、捻提守气法。推努守气法是在施用补法后,左手配合,右手握针,使针尖持续顶着感觉向下、向前用力捻按,手不松开;当得气感达到一定强度后,即可产生热的感觉。捻提守气法是在施用泻法后,右手握针,使针尖拉着针感部位向外、向后捻提,当空虚感达到一定强度后,手不松开,继续拉着感觉守气,即可产生凉的感觉。

郑氏热补凉泻法要求产生热或凉的得气效应,在实际操作中仅凭重插轻提、捻按或重提轻插、捻提的手法不容易达到明显的热感或凉感。《素问·针解》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说明守气也是产生热凉效果的关键,因此,只有在得气的基础上用重插轻提、捻按法,再通过推努守气使经脉之气充实,沉紧感达到一定强度,受针者才能产生热的感觉;在得气的基础上用重提轻插、捻提的手法,再通过捻提守气法使邪热之气外泻,空虚感达到一定强度,受针者才能产生凉的感觉。

2.6守神是郑氏热补凉泻法操作的最高境界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张景岳也说:“医必以神,乃见无形,病必以神,血气乃行,故针以治神为首务。”强调针剌过程中治神与守神的重要性。神是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代表了机体的生命活动力,神存则机生,神去则机息。《素问·汤液醪醴论》云:“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神不使”则病难治,故治病以患者神气的盛衰为依据,以调理神气为根本,为治病取效的关键。《素问·保命全形论》云:“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说明施术者不能满足于虚者实之、满者泻之的一般水平,应追求更高的治神与守神,在临床施术之际调动患者之神气,并与医生之神气相合于心手之间,依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顺患者之自然而施调气之术。《灵枢·小针解》云:“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所以,外求补泻手法,内求精神气血,内外相合,意气相随,刚柔相济。

郑氏热补凉泻法在针刺时注重心手合一,要求精力高度集中,全神贯注,将其补泻意念融于手下。同时,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神态,凝神守气,注意针下经气之来复,经气来时慎守勿失,右手体会针下的沉紧、冲动、针体转动的吸力、空虚和松滑感等,左手体会穴处肌肉紧缩、跳动,了解气至和补泻情况,随时调节指力,随心所欲地控制补泻,驾驭经气,做到“心无外幕,如待贵人,不知日暮,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达到“上守神”的高深境界。

3 小 结

郑魁山教授在历代医家经验基础上,继承家传,结合自己近70 a的临床实践,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谱,广收兼蓄,把传统的“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加以改进,执简驭繁,创立出易于操作、行之有效的“热补”“凉泻”法。笔者本着继承、总结的思想,依据自己对郑氏热补凉泻法的理解,剖析其操作要点,来弘扬郑氏针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1]郑魁山.郑氏针灸全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9-291.

[2]郑魁山.郑灸补泻手法[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9-93.

[3]郑魁山.郑氏针灸全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60-264.

[4]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1-62.

(编辑马虹)

1001-6910(2016)09-0052-03

R245.3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6.09.25

扈玫琳(1973-),男(汉族),甘肃兰州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郑氏针法的临床运用与试验研究。

2016-06-13;

2016-06-27

猜你喜欢

郑氏泻法针尖
基于FDTD仿真的高增益拉曼镀金针尖的可重复准确制备
浅论《黄帝内经》针刺补泻操作
《郑氏规范》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郑氏规范》中的家庭伦理及其影响
纳米级针尖制备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郑氏富贵黄金屋
恐龙科普秀——郑氏晓廷龙
针尖和笔尖
写小诗
太阳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