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增液汤类方为例探究《温病条辨》中护阴思想

2016-01-27贾德蓉

中医药通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养阴生地温病

● 赵 军 贾德蓉

以增液汤类方为例探究《温病条辨》中护阴思想

● 赵 军1贾德蓉2▲

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被后世学者视为学习温病的蓝本,书中通过具体的方证体现顾护阴液的思想。其中冬地三黄汤、增液承气汤、新加黄龙汤、护胃承气汤、清燥汤、清营汤、玉女煎去熟地牛膝加生地玄参等7方,分别体现着养阴增液、养阴托邪、养阴祛瘀、养阴清热等思想,总称为“增液汤类方”。

《温病条辨》 增液护阴 增液汤类方

吴鞠通作为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其《温病条辨》是在继承叶天士《温热论治》和薛生白《湿热条辨》的学术思想,再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完成,是后世学习温病理论的蓝本。

温病是由温热邪气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热病[1]。温热邪气致病最易耗伤津液,故在温病发展过程中津液耗伤是贯穿始终的病理变化,这就要求在治疗上必须“处处顾护阴液”。吴鞠通在书中亦处处体现着这一治疗思想,其中尤以冬地三黄汤、增液承气汤、新加黄龙汤、护胃承气汤、清燥汤、清营汤、玉女煎去熟地牛膝加生地玄参等7方为代表。这7张方剂虽分布于《温病条辨》不同章节,有着各自的适应病症,但是,它们共同体现着温病治疗中护阴的思想,而且它们的组成中共同含有“生地黄、麦门冬、玄参”这3味药,不妨将上述7方称之为“增液汤类方”。

1 养阴以增液

养阴增液是应用具有滋补阴液功效的药物,治疗由于不同原因导致的阴亏津伤的方法。其中,冬地三黄汤是代表。

冬地三黄汤出自《温病条辨·中焦篇第二十九条》言:“阳明温病,无汗,实证未剧,不可下;小便不利者,甘苦合化,冬地三黄汤主之。”分析条文可知,冬地三黄汤的适应症为:津液大伤,阳明热胜,腑实未成。再看其组成“麦冬八钱,黄连一钱,元参四钱,生地黄四钱,黄柏一钱,黄芩一钱,苇根汁半酒杯、冲,银花露半酒杯、冲,生甘草三钱”,方中重用麦冬、元参、生地黄“滋其干”(《温病条辨》),配合少量苦寒黄芩、黄连、黄柏,以宗《内经》“甘苦合化”之意,生化阴气。

2 养阴以托邪

温病发展迅速,津液极易耗伤而形成阴液耗伤、邪气充实的病理格局,要求攻实与防虚并重。诚如柳宝诒所言:“常读喻嘉言《尚论后》少阴温病,凡正虚不能托邪者,必用麻附细辛汤以温经托邪,其用意仍不免偏于伤寒一面,但寒邪伤人之阳,温病烁人之阴,而其为正虚邪实则一也。仲景既立助阳托邪之法以治伤寒,从对面推想,岂不可助阴之法以治温病乎?”[2]其中增液承气汤、护胃承气汤、新加黄龙汤均蕴含着此治疗思想。

2.1 滋阴攻下之增液承气汤 增液承气汤在《温病条辨》中出现的频率很高,由“元参一两,麦冬(连心)八钱,细生地八钱,大黄三钱,芒硝一钱五分”组成。按吴鞠通所言:“增液承气汤:即于增液汤内加大黄三钱,芒硝一钱五分。”其组成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增液汤,功在滋阴增液;一个是调胃承气汤去甘草,功在泻下软坚。

结合《温病条辨》中对增液汤相关描述,“若其人素虚者”、“阳明温病,下后二、三日,下证复见”、“阳明温病,下之不通……津液不足”等,可知增液承气汤功在滋阴攻下。如吴鞠通所言:“妙在寓泻寓补,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既可攻实,又可防虚。”

2.2 增液除热之护胃承气汤 护胃承气汤出自《温病条辨·中焦篇第十五条》:“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黄色,脉沉而有力者,护胃承气汤主之。”吴鞠通在此通过与增液汤对比,揭示了护胃承气汤的病机本质:既有阴液不足的一面,又有邪实的一面。

护胃承气汤由“生大黄三钱,元参三钱,细生地三钱,丹皮三钱,知母三钱,麦冬三钱(连心)”组成,方中除有滋阴攻下之品外,尚有知母、丹皮两味。结合条文,以方测证,可知本方证阴分有热,故加之。正如吴鞠通自注云:“但正气日虚一日,阴津日耗一日,须加意防护其阴,不可稍有鲁莽,是在任其责者临时斟酌尽善耳。”

2.3 增液托邪之新加黄龙汤 《温病条辨·中焦篇第十七条》言:“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正虚不能运药”揭示了新加黄龙汤应用功在祛邪扶正。

新加黄龙汤由下面几组药组成:大黄、芒硝、甘草,即“调胃承气汤”攻下热结;生地、麦冬、元参,即“增液汤”滋阴增液;人参,益气扶正;当归散血之瘀;生姜宣气之滞;海参滋软坚。纵观新加黄龙汤,其着眼点在于增液托邪。

3 养阴以祛瘀

温热邪气致病最易伤津耗液,形成阴津不足的病理格局,而这种病理的存在与温病热瘀的形成密切相关。中医学理论认为“津血同源”,生理状态下,津、血同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津入于血脉,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若热伤于阴,津液耗伤,一方面津不得入于血脉而形成血;另一方面血液中津要出血脉以补津之不足[3]。如此,就会造成血液不足,脉道枯涩。故言邪热伤阴是导致温热病伤阴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治疗上要养阴祛瘀,代表方剂是清营汤和玉女煎去熟地牛膝加生地玄参。

3.1 清营汤 《温病条辨》中,清营汤主热在营分,是“入营犹可透热转气”[4]治则的具体体现。然而在热入营分的病理变化中,津伤血滞亦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温病条辨·上焦第十五条》曰:“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吴鞠通在此处“去黄连”,就体现出本病津液耗伤甚重。清营汤组成中,银花、连翘、竹叶性凉质轻以“透热转气”;犀牛角咸寒清营分之热;生地、麦冬、元参、丹参四味药,滋营阴、清营热、化瘀滞。血瘀病机的形成正是热伤营阴所致,故治疗上养阴祛瘀,清营汤正好体现这一治法。

3.2 玉女煎去熟地牛膝加生地玄参方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十六条》言:“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主之”,由“生石膏一两、知母四钱、元参四钱、细生地六钱、麦冬六钱”组成。方中生石膏、知母取白虎汤之意,清热生津;生地、元参、麦冬滋营阴而清营热。诸药合用,清气、凉营、养阴、生津,以化血中之瘀滞。

4 养阴以清热

伤津耗液是贯穿温病发展始终的病机,但津液耗伤的程度却有差异,具体的病理表现亦不同。若温病发展过程中,津液耗伤严重,阴阳的生理平衡被破坏,使得阴液不能含敛阳气,出现虚阳上乏、阴虚火旺的病理表现,在治法上就要求养阴以清热,亦即阳病治阴,清燥汤就是这种治法的代表。

清燥汤出自《温病条辨·中焦篇第十四条》:“下后无汗,脉不浮而数,清燥汤主之。”吴鞠通解释曰:“清燥汤,增水敌火,使不致为灾。”再看其组成“麦冬五钱、知母两钱、人中黄一钱五分、细生地五钱、元参三钱”,诸药合用滋阴增液清火。

在《温病条辨》中,吴鞠通从三焦及卫气营血角度去论述温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其中“顾护阴液”始终贯穿其中。在用药方面,喜用清灵滋润之品,如生地黄、麦门冬、玄参等,其完整发展出治疗阴伤当在酸苦咸淡中审度,在寒热虚实中立法,法无常法,在于变通。

[1]彭胜权,张之文,杨 进,等.温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

[2]清·刘宝诒.温热逢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4.

[3]印会河,张伯讷.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3.

[4]清·叶天士.温热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2:1.

1.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610075)

▲通讯作者 贾德蓉,女,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鼻炎、鼻窦炎、咽喉炎、扁桃体炎、声带息肉、中耳炎等疾病治疗与研究。E-mail:jdr5859@163.com

猜你喜欢

养阴生地温病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白露秋分 润燥养阴
立冬补冬 小雪养阴
生地价格仍有上扬空间
熟地是生地炒熟的吗
冬季如何补肾护阳、润燥养阴
百合生地粥治咽炎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
养阴宣肺汤治疗干眼的临床疗效评价
孩子鼻出血, 不妨试试生地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