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钩沉》读后感*
2016-01-27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山东262500陶国水1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山东,262500) 李 宏 陶国水1
·书刊述评·
《疫病钩沉》读后感*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山东,262500)李 宏 陶国水1
顾植山 疫病钩沉 五运六气
《疫病钩沉》第二版[1]在2015年6月面世。是书首版[2]于2002-2003年“非典”肆虐时期,从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谈起,认为人类与疫病的斗争将是一项长期的、难以终结的使命。然“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人相应”,疫病的发生、发展必然受到天地自然的影响,而自然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贯穿本书主线的五运六气理论。是书分别就《黄帝内经》对疫病的认识、五运六气与疫病的关系、对疫病的预防思想等做了详细论述,系统阐述了《伤寒论》的问世与东汉末期疫病大流行的关系,以及《伤寒论》对后世疫病辨治的意义,从文献角度梳理了六朝隋唐、宋金元医家论疫病以及明清温病学说与疫病关系等等。
作者顾植山先生以运气为主线,索隐钩沉,稽古论今,说“疫”的过程涉及到的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框架组成。
东汉张仲景《伤寒卒(杂)病论》用三阴三阳六经论病,开创了运气理论运用于临床的典范。《伤寒论》成书时战乱频仍,且“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的疫气流行,该书主要针对当时流行肆虐的疫病而作。疫气流行的原因应与当时的气候因素息息相关,研究发现,疫病流行的高峰期恰恰处在开始于二世纪后半期的寒冷周期,由此就可以体会到“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六经实质的关键是“三阴三阳”的概念,三阴三阳的模式起源于河图生数的气化交变,继而由天人相应而系连经络脏腑成为分证纲领。其中涉及到的阴阳、经络、脏腑等的概念起源,解释了诸如“风寒外感,何以先犯足太阳”等疑问。同时以六气理论分析人体疾病的变化,指导拓宽临床诊治思路,譬如以“六经病欲解时”理论辨时握机等等。
东汉以降至隋朝,历代政府均严禁图谶,运气理论受其牵连而长期失传。自唐宝应元年(762年)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将七篇大论补入《黄帝内经素问》后,运气学说才得以重见天日。
迨至北宋,运气学说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北宋嘉家二年(1057年),仁宗诏令编修院置校正医书局,对中医典籍进行整理、考证、校勘。《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以王冰重新编次的《黄帝内经素问》为底本,当时《太素》尚未亡佚,《素问》全元起本尚在,由于运气学说的盛行,《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就是选择有“运气七篇”内容的王冰注本作为底本。遗憾的是,虽然唐宝应后自北宋嘉家年间,《素问遗篇》已经流传,但林亿等未收录,至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刘温舒完成《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才将两个《遗篇》全文收入。
北宋末年徽宗年间,运气学说进一步受到重视,在官修大型方书《圣济总录》当中,大量引用运气学说的内容,科举考试中,宋太医局也将运气学说列为必考项目。宋淳熙元年(1174年)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根据岁运、司天在泉立有16首运气方运用临床。谚有“不懂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之说,运气学说的影响与应用达到空前的繁荣与鼎盛。
金元时期,医家根据不同运气特点进行临床实践,进而出现具有鲜明运气思想学术特点和用药风格的学派,如“金元四大家”。宋金元时期“圣散子方”治疫的功与过,从服药“所全活至不可数”到“杀人无数,医顿废之”,其原因是运气更迭导致疫情特点的变化。“六气大司天”理论,说明“古人之用寒用温”乃因“各随其所值大司天以为治”,也是各家学说学术思想的重要形成因素,由此方可领会历代医家病案诊治思路。
本书的亮点是对《黄帝内经》“三年化疫”等运气预测理论的解读。首先,按照《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中“三年化疫”的理论,可对“非典”(《内经》称为“金疫”)作出预测。习称的运气七篇大论,讲的只是运气的一般规律,以时气和常气为主。然“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遗篇》重点讨论的是变气和伏气,是对七篇大论的重要补充。由此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引发业内重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第二,“伏气”理论。当代已少有关注伏气理论,“三年化疫”就是一重要的伏气概念。不仅“非典”等历史上重大的疫病与此相关,许多理论的形成也与之有密切关系。如李东垣的脾胃论、吴有性的温疫论,即源于他们分别遭遇“三年化疫”所化的“土疫”和“火疫”。“非典”病机的要害是“伏燥”!伏气理论告诉我们一个现象,凡病内无伏气,病必不重。
第三,治未病意义。是书总结《内经》固护正气和趋避邪气的预防思想,解读“虚”与“弱”非同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蕴藏着《素问》治未病思想。
第四,运气辨治。不同运气引发的疾病有不同的特点,《内经》中对运气病机有详细的论述,强调“谨守病机,无失气宜”,制订了一系列的治疗用药原则,遗憾的是缺乏具体的方药。明清时期陆续有一些运气专著和专篇问世,如汪机著《运气易览》,吴谦编撰《医宗金鉴》专列“运气”,王旭高著《运气证治歌诀》等。其中清朝缪问注姜体乾所传的《三因司天方》,针对不同运气特点制方十六首,应用时要分析实际运气状况,“病如不是当年气,看与何年气运同,但向某年求活法,方知都在至真中”,不能“胶柱鼓瑟”,借由这十六首方作为模版,体会实际运气特点对病症的影响,再从运气角度审视应用经方、名方,予以新的意义。
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现,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和渊源,历史的原因却令其成为被误解最深、传承最为薄弱的部分。对这门学问的发掘整理,从运气学说论疫病的发生规律,索隐钩沉,可稽古以鉴今。
[1] 顾植山.疫病钩沉:从运气学说论疾病的发生规律(第二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2] 顾植山.疫病钩沉:从运气学说论疫病的发生规律(第一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
R254-3
A
1006-4737(2016)05-0068-0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编号:LPGZS2012-20)1作者单位:无锡市中医医院(江苏,214001)
(2016-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