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形成
2016-01-26李国惠
摘要: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从头开始,打好基础。作为教师要积极改造课堂教学小环境,在课堂上抓住日常的点点滴滴,扬“善”抑“恶”,使学生首先能明白事理,遵守规矩。同时完善教学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心思“拉回”课堂,使其能自觉学习。在不断地严格约束学生的同时也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逐渐使学生在课堂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 课堂教学 行为习惯
培养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7.062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6—10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其道德判断基于对规则的无条件服从。小学一年级新生,对于教师是绝对服从。只要教师要求的,学生都会完成,即使自己不能完成,也要求家长必须替他们完成。问及为什么,最可能的回答是:“老师说的。”这说明,教师就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这足以使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对之绝对服从。因此,在这一阶段,培养孩子们从他律到自律是养成良好行为惯的关键时期。笔者刚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非常关注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本文从笔者2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一、传递真诚,激发“善心”——让学生明白守道
尊重和热爱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无一不是尊重和热爱学生的。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经典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剔透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教师要怀揣一颗炽热的爱心,用真爱、真心对待孩子们,一味地批评可能会“欲速则不达”。尤其是不自信的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一旦他们感受到了教师的真情关爱,就会引起他们对教师的好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从感情上接受教师。
古人曾说:“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人人都是有感情的,只要教师真诚地对待学生,用心地呵护学生,事事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学生理解了这种情感,必然会移植到课堂上,自然会“亲其师”进而“信其道”从而“随其行”了。例如,夏天燥热,有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提醒了还不起来,我就走过去摸摸学生的头,温柔地问:“不舒服吗?”对于懒散不吭声的,会继续温柔地问:“心情不好吗?下课和老师说说好吗?看看老师能不能帮到你?”当从教师的眼睛里看到母亲般的真诚眼神,大多数学生这时会被打动而提气神来。
作为班主任,我还承担着语文、品德与生活、诗文欣赏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下,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引导学生积极“向善”,用情感共鸣的方式将学生“拉入”自己的阵营,从而能更好地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以自身强烈和真实的情感,赢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增强说理的生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学的内容产生共振和共鸣,从而自然地接受其内容。
二、改善教学,调动“兴趣”——让学生“重回”课堂
每个有思想的人在做任何事前,都会对事情的发展形势做出判断,就好像在围棋比赛中,走每一步前在当前形势中,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处于上风就要保持,按预先设计好的套路走。如果处于下风,还按以前的套路走,就注定要失败。一个教师知识再怎么渊博,讲的再怎么天花乱坠,没有学生听,那么这节课上的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课堂首先要关注的不是自己一节课讲了几个知识点,而是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世界,生活世界是真正存在的世界。对于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是相互为用和相互佐证的。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应该与学生的书本知识、生活世界相割裂不无关联。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互相融通起来,找准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改善教学,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使之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增强学习兴趣和动机。
“品德与生活”课的知识并不复杂,如果仅作为知识来传授,学生很快就会觉得乏味,进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师生处于平等交流的状态,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尤其结合身边发生的大小事,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交流或讨论,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自然就“重回”课堂了。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肯定,就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实践证明,无论什么科目的教学只有先让学生有了该有的规矩,有了该有的状态,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实效。
三、严格约束,以身示范——让学生耳濡目染
有人说过,宇宙飞船在摆脱地球引力的一瞬间所消耗的能量大大超过它绕地球飞行一圈所消耗的能量,这说明惯性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我们想要培养小学生的习惯也是不容易的。况且人都有惰性,放松自己会觉得舒服,约束自己会觉得难受。所以许多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都或多或少的会选择放松自己,如果没有教师的要求,没有规章制度的约束,完全凭自觉自愿,那么会有几个人选择严格要求自己呢?虽然惯性的力量很强大,但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还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所以,我们教师只要真正履行既教书又育人的职责,学生良好的行为也会“习惯成自然”的。
教师在注重言教的同时,更要重视身教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讲,身教较之于言教,更直接、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品行、德行等去影响教育学生,做到以行育人。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学习的榜样和楷模,说话有分量才会起作用。所以,教师必须经常检点自己的言行,否则就可能成为反面教材。要求学生不能迟到,自己就应该做到不迟到;要求学生集会时保持安静,自己就应该管住嘴巴,不去说话,无声胜有声,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在良好形象的激励和熏陶下向教师看齐,信其道而随其行。素质发展,往往就是在相互斥责中止步不前,卢梭有言道:“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所以,不能期望别人先为,不能怨恨别人不为,以身作则而有为。
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为人师表是教师道德人格的集中体现,教给学生的道德规范,首先应自己做到,这是一种美德。当然人都有反复性,尤其是孩子,这就要求教师要重在坚持,贵在坚持。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只要不断重复,长期坚持,就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隐形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好的教育之于学生,就如同一个好的教育“场”,置身其中,就会受到“磁力线”的作用,逐渐受到“感染”,从而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有这样的意识,都能真正承担起教书莫忘育人的责任,营造出一个个良好的教育小环境,那么“蔓延”开,自然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参考文献:
[1]白居易.白氏长庆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卢梭,爱弥儿.世界教育名著译丛[M].2011.
[3]杨丽.如何改善政治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J].科学新报,2011(22).
作者简介:
李国惠(1987- ),女,本科学历。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