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策略例谈
2016-01-26邓庆庭
邓庆庭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健
康、安全的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健康愉快的成长不但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和美满,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 交通安全教育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7.054
儿童时期是道德、品质、习惯、行为等培养和发展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具有重要的、深远的现实意义。那么在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该怎样做呢?笔者现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激发兴趣,体会交通安全教育的自觉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保持学生强烈好奇心和心理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
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就能使学生始终保持美好愉悦的心理状态和积极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一)创设情境,引发共鸣
随着现代化教学媒体的逐步普及,课堂教学中真实的视频、悦耳的声音、动态的制作,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课伊始,教师播放交通事故的视频或图片,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发共鸣。例如:通过多媒体播放2009年11月13日6时40分,巢湖市省道208线12km+500M处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一辆合肥牌号大型货车与一辆中型客车尾部发生碰撞,将正在路边行走的6名小学生撞倒,造成4人当场死亡、2人受伤、3车损坏……在学生面前,一幅幅交通事故场景的再现、一串串惊人的交通事故的数据,加上教师合理的引导和媒体的巧妙运用,激活了学生的情绪。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和珍爱生命的必要性。
(二)联系实际,发现问题
现在的交通高速发展,公路、铁路纵横交错,良好的交通运输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快捷方便的服务。可是,学生上学、放学中的交通安全隐患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引导学生对交通安全进行探究,以提高他们对交通法规的认知水平。同时,教师组织学生对他们在上学、放学的路途中进行探究,发现交通的安全隐患,提出自己的问题。如“过马路时先往左看还是往右看?”“学校为什么要求同学们在上学放学的路途中要用袋子装着篮球?”“12周岁以下的青少年上学放学为什么不能骑自行车?”等等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与同学进行探究,就会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二、合作交流,感悟交通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
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信息共享,共同体验,共同探究,获得新知。他们在分析交通安全知识的进程中不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明理。
(一)组织交流,提升能力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许多要求学生进行调查的内容。例如,交通工具、交通运输方式、客运与货运、海陆空运输的联网衔接等等。因此,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合理组织他们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开展讨论交流活动;或者模拟当事人,如何面对和处理使用交通工具完成假设的运输任务;或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完成任务预案的制定等等。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但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与人探究,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二)加强互动,体悟明理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住地存在许多差异。有的出生在城市,有的出生在农村。学生每天上学、放学或步行、或乘公交车,假期里他们更有使用各不相同的交通工具外出的体验。把他们这些千变万化的不同信息总结起来,并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探索。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频繁互动,不断感受和体验新知。同时,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信息平台,扩大和深化信息的互动交流,能促进学生乐学、爱学,共同探究学习,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交通安全的价值观。
三、明理导行,注重交通安全教育的生成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
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进而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自己的合理选择,逐渐生成正确的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
(一)系统训练,形成能力
在学习活动中往往有着多种图示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不同渠道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如以《我的出行计划》中提到的交通图为例,这是需要经过系统训练、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运作,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并能实际应用的。首先要对交通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进行方位辨别教育。认识这是除由指南针标注的方位图外,一般都是要这样对所关注的点进行定位的。其次要仔细读懂图例,以图例的标志去鉴别交通图中的体例,作出正确而具体的实际判断。可以让学生经常进行居住城市交通图的实践练习,随时对自己在城市中的具体位置作出判断,并依此决定前往目的地应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往返。最后开展活动,用其他城市的旅游交通图来检验系统训练。由浅入深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切实掌握读懂交通图的本领,今后在实际生活中有心灵中的向导而不迷路、不走失。
(二)强化教育,明理导行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就是珍爱生命。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特别需要强化交通安全的教育。对交通事故的例子,特别是用血写成的教训,要反复强调并进行事故原因的分析,杜绝可能发生事故的苗头;要不断总结事故所引发的教训,让学生从中得到教益;要加强交通规则的教育,使它成为每一个学生都能严格遵守的自觉行动。教师可以经常结合教学举行交通安全图片展,还可以邀请交警开讲座或组织参加小交警值勤岗的实践体验,充分发挥交通安全教育的最佳效果,保障学生交通的安全。
总而言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通过多种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理,在明理中导行。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学生的明天更加美好。(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