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旅行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发现和获取
2016-01-26贾稀睿
贾稀睿
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如果教师自己不能自主、自觉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无法适宜新课改的大环境。然而,对很多青年教师而言,由于受到阅历上的限制和缺少方法上的指导,要在实际的地理情境中发现和获取地理的美,感悟旅行中蕴藏的地理规律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关键词:地理课程资源 组织形式 地理能力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7.043
我国过去的地理课程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缺少现实感和生活感,学生的精神生活长期禁锢于说教的书本世界,疏离于当下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如果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能将自己在旅途中的见闻合理的添加到枯燥的教学氛围中,那么,无疑会增加地理课程的趣味性和生活性,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激励学生自发探索的欲望。
一、旅途中地理课程资源的特征
1.直观性。直观性指课程资源发现者在与旅途中的各种地理现象直接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在具体的情境中时,一方面,由于观察者与地理现象之间的距离不一样,所以由此产生的直观感受也会有所不同。游览者从远处逐渐向目标物靠近的过程也是观察尺度不断缩小的过程,空间尺度上的差别会直接影响我们对课程资源的评价。另一方面,教师要想让学生相信地理现象与地理规律之美,没有什么会比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有说服力,更能打动人。
2.实践性。行走在旅途,所见所闻都有可能成为课程资源。很多的地理能力与地理方法在学校是学不到的,这些内容的掌握都需要依赖实践。如身处野外,如何根据一些特征事物判定方向:利用太阳影子、手表、积雪或者风向,在沙漠地区,还可根据流动沙丘两侧的坡度来判别方向。这样的一些具有实践性的课程资源开发一方面靠经验,另一方面也与教师对地理现象、地理规律的理解有关。
3.综合性。在旅行中,我们接触的地理事物复杂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某一地理现象的形成不是某个单一要素作用的结果,往往与所处区域的气候、土壤、植被、水文、资源等多种要素有关。因而,地理的课程资源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如科隆群岛上有企鹅的存在,分析其原因就要综合考虑到纬度因素、海拔高度、洋流性质等等。
二、旅行中课程资源的选择和组织形式
1.旅行中课程资源的选择。地理课程资源形式多样,旅途中我们遇到的课程资源既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既有显形的,也有隐形的。在这些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最重要的知识与技能上面,处理好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之间的关系,让资源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例如,当你走到长白山的脚下,你或许会想到长白山是中朝边界的界山,是一座锥体火山:之前三次喷发分别发生于1597年、1688年、1702年,距最近一次喷发已有300多年的时间。距今2000多万年前的造山运动中,长白山地下玄武岩浆喷发,在地表构成了火山锥体的地貌景观,十六座海拔2500米以上的奇峰罗列在火山口四周,衔手相连,拱卫着瑶池般的天池。这次喷发瞬间改变了长白山地区原有的地形地貌,涌出的大量火山灰也为植被的生长、动物繁衍提供了原始的营养积累。由火山的碎屑物质和喷涌而出的岩浆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冷却形成锥体,中央低洼的火山口形成长白山天池。当乘坐游览车从山脚蜿蜒而上时,你会清晰地观察到窗外的山地垂直自然带景观和曾经的登山长廊。终于,当你爬上山顶,品尝着温泉煮鸡蛋时,关于地热资源的教学素材又跃然纸上。最终,站在云雾萦绕的长白山天池向下俯视,你会不会意识到这就是传说中的火口湖。
2.旅行中课程资源的组织形式。课程资源组织形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组织教学活动进行的方式。当我们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地理环境中时,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形、交通、资源等都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组织不同的课程资源时,可以对比同一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具体表现,也可以通过归纳和演绎的方式由眼前的地理景观推导相关的地理现象与地理成因。如吐鲁番酷热少雨,降水量只有16mm,蒸发量却高达3000mm,号称中国的“干极”。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当地兴建了大量坎儿井,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教师可以播放坎儿井的视频资料,或者借用形象生动的地理语言阐述“人为的地下径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干旱的西北气候”等相关知识。
三、旅行中地理课程资源的选用原则
1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是指旅游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按照国家、地方、校本三级地理课程,要注意三类课程的关系,体现层次性原则,不能出现三级课程之间相互重叠,或者次一级地理课程超越更高级别地理课程的情况。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完善和补充,并且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课程中的有关内容可以体现一般性的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如一般来讲,40°-60°的大陆东岸往往全年温和多雨,气候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而旅途中A城市恰好位于这样的区域,所以该城市气候就很有可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当然,也可以考虑一些非地带性的因素。总之,要结合自身优势和实际情况体现地方特色,尽量从国家、地方、校本三个层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地理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2.因人制宜的原则。在选择合适的旅行资源时,除了考虑学生群体情况外,还要考虑教师群体情况。不同的教师擅长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课堂上,要尽可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有些教师语言组织能力特别强,他能够将一些枯燥的知识讲的生动活泼;也有些教师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强,他擅长将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地理现象整合成动画、模型或其他视频资料。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和个性,也就是说开发和利用地理资源时兼顾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要考虑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技能、情感、态度和背景。只有这样,地理课程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
3.本土化原则。所有的课程资源当中,学生最了解的还是本土的课程资源。因此,在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时,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优先考虑本地的旅游特色,而不是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这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增进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如在讲区域地理时,教师可以当地的区域发展为例,讲气候条件、地形地貌、交通状况、人文风俗等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然后以此为基础讲讲外地的区域发展案例。
总之,旅行中课程资源的发现和获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需要教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注重课程资源的选取和组织形式,从而更好地服务地理教学。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石中英等.基础教育新概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刘昭东,宋振峰.信息与信息化社会[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4.
[4]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