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免疫误区及对策
2016-01-26何飞四川省阆中市河溪镇畜牧兽医站637400
何飞 (四川省阆中市河溪镇畜牧兽医站 637400)
刘子勇 (四川省阆中市农牧业局 637400)
生猪免疫误区及对策
何飞 (四川省阆中市河溪镇畜牧兽医站 637400)
刘子勇 (四川省阆中市农牧业局 637400)
疫病防控是养殖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文通过笔者对生猪疫病防控工作的认识,提出了当前生猪免疫存在的误区和解决对策,以供同行交流。具体汇报如下。
1 免疫程序不合理
免疫程序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合理的预防接种计划。即依据疫病在本地区流行情况及规律,畜禽的用途、年龄、母源抗体水平和饲养条件,有计划地开展免疫接种。目前大多数农村散养户习惯在仔猪阉割时进行猪瘟免疫,但时常因为阉割给仔猪造成严重的应激而影响免疫的效果;部分中、小型养殖场虽然也制定了免疫程序,但未根据地方疫病流行情况等实际因素有选择性地使用疫苗,以致免疫种类繁多,超过机体免疫器官承受能力,而未达到预期免疫结果;无独有偶,大多数养殖场未开展日常抗体水平监测,随心所欲地确定免疫时间。有可能在高水平抗体滴度的情况下重复免疫接种,也有可能在机体抗体水平下降到几乎为零的时候才开始免疫。
值得注意的是,无程序性的免疫是疫病发生的另一主要原因。通常情况下,仔猪贩运者从农村散养户收购仔猪,然后将之拖运至检疫点检疫,产地检疫人员对仔猪进行检疫,之后会习惯性地给仔猪注射猪瘟疫苗和口蹄疫疫苗。检疫之后,仔猪被贩运到猪场。仔猪进场后,养猪户通常会再次给猪进行猪瘟和口蹄疫的免疫注射。暂且不说这一系列的免疫结果如何,单就“没有经过抗体水平检测就想当然的接种疫苗”这一做法,恐怕就有悖科学规律,增加疫病发生的风险。
2 免疫剂量和方法存在问题
免疫剂量和方法也是导致猪瘟免疫失败的重要因素,尚有部分养殖户,甚至是规模养殖户,或是担忧疫苗质量,或是缺乏相关常识,想当然地增加免疫剂量,有免疫5头份、7头份的,也有免疫10头份,甚至20头份的,其危险之一是导致免疫麻痹。免疫剂量与实际需要存在矛盾。同时,生产实际中对猪瘟的免疫方法也有亟待改正的地方,注射部位选择欠妥、注射深度不够也会导致免疫达不到预期效果。
3 免疫的同时使用抗生素
由于担心免疫猪出现高烧、食欲不振等情况,多数养殖户习惯在疫苗免疫前后大剂量、长期使用抗生素,以此来达到防病的目的。殊不知抗生素也会引起免疫系统受到抑制。研究表明,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不但会导致免疫系统产生“惰性”,而且会引起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导致疫苗免疫失败。实际上,免疫猪出现高烧、食欲不振等情况是疫苗副作用的表现,属于正常现象,且多数猪会不药而愈。
4 解决措施
4.1 提高疫病防控意识,树立正确的疾病防治观
当前猪瘟等疫病在大多数地区呈现季节流行趋势,严重制约养猪业的发展,作为养殖户和兽医工作者应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意识,同时要树立正确的疾病防治观。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万病在防不在治,要争取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4.2 重视平时的疫病监测,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要重视平时的疫病监测。因为在疫病流行传播过程中,带毒猪扮演着重要角色。部分疫病的带毒种母猪可通过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传染病原,被感染的仔猪出生后不能将病原或疫苗作为一种异原物质来处理,这样的带毒猪对疫苗的免疫不产生免疫效果,这是造成当前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可使用ELISA试剂盒对猪进行血清学检查,一经发现带毒猪,宜立即淘汰 (无害化处理)。
4.3 加强饲养管理,注重养殖细节
加强饲养管理首先要降低对猪群的应激,这是保证猪群免疫能力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的重要条件。其次是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理粪污,降低圈舍氨气浓度,并认真做好驱蚊工作。再者,要注意保持圈舍通风透气,真正做到 “冬暖夏凉”。第四,要注重平时的消毒灭源工作,圈舍的缝隙和角落等地方也要做到严格消毒。最好选择两种消毒药, “穿梭用药”,定期对饲养用具、圈舍及其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4.4 慎重引种、落实全进全出制
多数养殖场是因为未经严格检疫随意引进了隐形感染的带毒猪,造成猪病的发生和流行。因此,不能盲目引种,坚决不从疫区和 “小猪贩子”手中引种,建议引入猪苗前一定做好产地检疫工作,对引入猪苗要进行隔离观察,确定无病后方可合群同饲。对引进猪苗要进行必要的药物保健和驱虫。同时,要认真落实全进全出制度,每批猪出栏后要对圈舍进行彻底清扫,并用高压水枪对圈舍进行浸泡、冲洗,并反复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