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术式治疗鼻中隔偏曲的对比研究
2016-01-26徐晓丽
徐晓丽
两种术式治疗鼻中隔偏曲的对比研究
徐晓丽
目的 对比分析三线减张法和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效果。方法 88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4例。实验组采用三线减张法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5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线减张法与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相比,二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差异,但三线减张法并发症发生率低。
三线减张法;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鼻中隔偏曲
正常的鼻腔通气对人体的健康有重要影响,鼻中隔偏曲可影响人的通气以及鼻窦的正常引流和鼻的生理功能,最终引起双侧或单侧鼻腔堵塞而产生头痛、鼻塞、反复出血等一系列症状、体征[1,2]。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三线减张法”逐渐应用于临床,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本文比较三线减张法和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88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临床症状:头痛、鼻塞、鼻腔反复出血等。排除标准:外伤性偏曲;年龄<18岁;单纯骨性偏曲以及歪鼻等。88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实验组中男31例,女13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36.7±10.5)岁,对照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38.2±10.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治疗。气管插管,麻醉显效后于鼻中隔左侧皮肤黏膜交界处行弧形切开,自上而下沿着鼻中隔前端的顶部直至鼻中隔底部,切开同侧的黏软骨膜以及鼻腔底部的黏骨膜,逐步分离软骨与骨伤的黏骨膜,于切口之后自上而下切开软骨,分离软骨与软骨膜,两侧分离范围一致,应用鼻中隔镜撑开两叶,应用鼻中隔旋转刀切除鼻中隔软骨大部,切除的软骨保留以备用。鼻中隔咬骨钳咬除筛骨垂直板的畸形骨质进而偏曲软骨,并凿除鼻腔底部的骨脊。
1.2.2 实验组 采用三线减张法手术治疗。气管插管麻醉显效后,于鼻前庭皮肤与黏膜的交界处行弧形切口,切开黏膜、黏软骨膜和软骨,内镜下分离切开侧的鼻中隔黏膜软骨膜,咬除方形软骨尾侧端约2mm的垂直软骨条,沿着鼻中隔细心分离对侧黏软骨膜,保留对侧的黏软骨膜,暴露鼻中隔方形软骨尾端、鼻中隔软骨下端与梨骨上颌骨鼻脊与腭骨鼻脊连接处、筛骨垂直板与鼻中隔软骨结合处。咬除方形软骨尾侧端的垂直软骨条、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结合处部分垂直板前缘的垂直骨条和偏曲的梨骨、腭骨鼻脊、上颌骨和基底部的水平软骨条,形成中隔方形软骨顶端的连接,游离前后下三边,分离左右两面。如软骨偏曲明显,则在凹面对软骨凹陷的部分划数刀,可拉直软骨。
1.3 术后处理 术后6~7 d拆线。术后2~3周可按压鼻部,预防感冒,避免剧烈活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30.52±10.43)min低于对照组的(34.66± 10.2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出血量(11.38±3.02)ml少于对照组的(12.11± 3.21)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方面,对照组术后出现黏膜损伤7例,血肿2例,鼻中隔穿孔3例,鼻梁塌陷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9.55%;实验组出现黏膜损伤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从骨的生长发育情况来看,颅骨发育较早,鼻中隔软骨发育晚,因此鼻中隔的上下均已固定,因不能延长而导致上下的应力关系变异,主要集中于鼻中隔软骨和周边骨的连接部分,形成三个核心区域,形成凸起,严重时形成脊,导致严重的偏曲,第一张力线形成前位偏曲,第二张力线形成高位偏曲,第三张力线形成后位偏曲。其可能是鼻中隔偏曲形成的主要因素。鼻中隔偏曲属于耳鼻喉科常见的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临床症状为头痛、鼻塞等症状,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为鼻中隔偏曲矫正术[3]。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已在临床应用多年,术中需切除大部分软骨和骨,容易发生鼻小柱的退缩,难以实现复杂偏曲和矫正高位。近些年发展起来的鼻内镜技术扩大了视野,可更好的矫正复杂、高位的偏曲,其也需切除更多的腭骨与软骨,以求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这种术式不需行鼻中隔前端软骨切口,而是断开筛骨垂直板和鼻中隔软骨的连接处,再分离对面的筛骨垂直板黏骨膜,完成偏曲鼻中隔的矫正。鼻内镜下鼻中隔三线减张术根据鼻中隔偏曲而产生的生物力学规律,设计成一种新的改良鼻中隔手术方式,其特征为只切除了三条张力线区域部分少许的软骨与骨,解除了致使鼻中隔偏曲的应力,保留了大部分鼻中隔软骨和骨性支架[4]。本文研究表明,鼻内镜下应用三线减张法行鼻中隔成形术安全可靠,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与传统方法无明显差异,偏曲的鼻中隔矫正充分,利于术后向生理状态转化,形成正常的鼻腔通道。尽管鼻中隔偏曲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三线减张法消除了骨质与鼻中隔之间的张力,解决了鼻中隔高位、前位和后位的畸形,避免了术后穿孔、黏膜撕裂等并发症的发生,本文中实验组无一例发生血肿和穿孔,而且该手术方式还符合生物力学规律和微创的特点,利于耳鼻喉科的发展。
综上所述,三线减张法不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微创、简单易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医师推广使用。
[1]韩德民,王彤,臧洪瑞.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手术.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09,26(2):103-105.
[2]黄选兆,汪吉宝,孔维佳.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1-142.
[3]郑鹏凌,梁象逢,陈秋坚,等.鼻内镜下鼻中隔棘/嵴成形术.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8,16(3):202-203.
[4]王林,林益和.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及改良术式临床分析.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19(8):459-46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1.038
2016-03-16]
124221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东湾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