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蝶窦开放术治疗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蝶窦囊肿临床探讨
2016-01-26肖勇阮紫娟刘金国林晓丽陈荣庄
肖勇 阮紫娟 刘金国 林晓丽 陈荣庄
鼻内镜下蝶窦开放术治疗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蝶窦囊肿临床探讨
肖勇 阮紫娟 刘金国 林晓丽 陈荣庄
目的 探讨对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蝶窦囊肿采用鼻内镜下蝶窦开放术并囊肿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36例蝶窦囊肿并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观察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结果 36例鼻内镜下行蝶窦开放术并囊肿摘除术的蝶窦囊肿患者手术进程较为顺利,术中出血30~100ml,术后无鼻腔大出血、失明、眶周青紫、脑脊液鼻漏等手术并发症。术后患者均定期复查,随访6个月通过鼻内镜及鼻部CT检查,随访发现有4例患者存在囊肿复发症状。4例囊肿复发患者在进行扩大蝶窦造口治疗后未再出现复发现象,手术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头痛)基本消失。结论 蝶窦囊肿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较难发现,发病时头痛为最早的临床症状,其次是眼部不适。术前采用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能有效对疾病做出诊断,针对蝶窦囊肿患者采用鼻内镜下行蝶窦开放术并囊肿切除术治疗具有术后恢复快、手术损伤小及安全性高等优势。
蝶窦囊肿;头痛;鼻内镜
在临床中蝶窦囊肿的发病率较低,但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蝶窦位置在人体颅底,具有位置较为隐蔽、解剖关系较为复杂等特点,其早期病变仅局限在蝶窦内,临床症状不明显,在临床诊断中,极易导致漏诊及误诊现象的出现[1]。本院为了分析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蝶窦囊肿的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对收治的3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趋势、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效果等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收治的36例蝶窦囊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18~67岁。发病部位:右侧蝶窦囊肿患者13例,左侧蝶窦囊肿患者13例,双侧蝶窦囊肿患者10例。病例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头痛、视力下降、鼻塞等)、鼻内窥镜检查及鼻窦CT检查发现蝶窦病变,并经术后病理证实。
1.2 手术方法 36例患者均进行蝶窦开放术并蝶窦囊肿切除术(全身麻醉状态下进行),外移患者中鼻甲,若存在未充分暴露等情况,可适当切除部分中鼻甲后端,暴露蝶筛隐窝,距后鼻孔上缘之上1.0~1.5cm,靠近鼻中隔附近,利用吸引器头探查找到蝶窦开口,采用蝶窦咬骨钳将蝶窦开口扩大(向内、向下咬除部分蝶窦前壁即可),使得引流不堵塞,将囊壁切开,将囊内容物清理干净,无需完整将囊壁去除,防止出现视神经及颈内动脉损伤现象,手术结束后,将明胶海绵放置在蝶窦口,将膨胀止血海绵填塞在鼻腔内,将囊壁送至实验室进行病理检查。手术后2 d将膨胀海绵拔除,手术后第3天可在鼻内镜辅助下将鼻腔清理干净;出院后每周在鼻内镜下复查,清理血痂及新生肉芽,保证蝶窦口通畅引流,直至术腔完全上皮化。患者手术治疗后均随访>6个月。
2 结果
36例鼻内镜下行蝶窦开放术并囊肿摘除术的蝶窦囊肿患者手术进程较为顺利,术中出血30~100ml,术后无鼻腔大出血、失明、眶周青紫、脑脊液鼻漏等手术并发症。术后患者均定期复查,随访6个月通过鼻内镜及鼻部CT检查,随访发现有4例患者存在囊肿复发症状。4例囊肿复发患者在进行扩大蝶窦造口治疗后未再出现复发现象,手术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头痛)基本消失。
3 讨论
蝶窦囊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因此,在临床中针对头痛患者要时刻警惕是否有蝶窦病变的可能[2],本文36例患者中,20例以头痛为其唯一临床表现,部分病例因头痛首诊于神经科,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蝶窦囊肿转本科治疗,因此对头痛患者要警惕蝶窦囊肿可能,在临床上头痛患者药物治疗无效时应对患者进行鼻窦CT检查诊断是否存在蝶窦病变。临床中一般采用MRI及CT检查来诊断此病,但鼻内镜检查也能有效帮助医护人员检查出患者黏脓性分泌物、息肉及炎症等,若鼻内镜检查未发现异常则应对患者实施MRI及CT检查,以免出现误诊及漏诊现象[3]。同传统蝶窦手术相比,鼻内镜下蝶窦囊肿摘除术有损伤小、出血量少、痛苦小、安全、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速度快等优点。本文还提示术中蝶窦造口开放应足够大,以免术后出现复发情况。
本组病例中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多首诊于神经内科。有报道称,蝶窦囊肿患者中存在头痛症状的患者占89.4%。疼痛多为钝痛,且部位常位于眼球深部及颅底处,头痛发作为间歇性或持续性(根据患者的病变情况而定),蝶窦与眼部眶尖的关系较为密切,海绵窦内有展神经、滑车神经及动眼神经等经过,外侧壁与视神经、海绵窦及颈内动脉相隔,由于这些位置的关系密切,患者一旦发生蝶窦病变将直接影响患者眼部神经,严重者导致眼部活动受限、视力下降、失明及上睑下垂等症状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收治的36例患者中8例患者存在眼部症状,且慢性鼻窦炎较常见的症状还包括鼻阻和脓涕,9例患者出现鼻涕倒流症状,可能是因为窦口被肿胀的黏膜阻塞,引流障碍而出现,更大的原因可能是在单纯性蝶窦炎中真菌感染或囊肿占比较大。由于鼻腔本身孔小、洞深,且蝶窦开口在蝶筛隐窝位于鼻腔最深处,前鼻镜检查虽经鼻腔收缩及体位引流也很难有阳性发现[4]。
临床中常通过影像学检查、患者表现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等确诊蝶窦囊肿,一旦确诊应及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手术治疗,若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蝶窦病变侵犯邻近组织,不利于患者预后。临床中用于治疗蝶窦病变的手术方式主要有口鼻联合径路、鼻侧切开、鼻内径路、经鼻中隔径路、颅鼻联合径路等方式,但此类传统手术方式操作较为复杂,术中出血量多、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大、恢复慢且术后面部会遗留瘢痕,不被患者所接受。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鼻内镜下蝶窦开放术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其手术难度较低,能在鼻内镜直视下将窦口处的病变组织切除,清晰观察病变位置、范围及大小等,具有手术时间短、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美观、手术后恢复较快等优势。因手术治疗蝶窦囊肿的原则为将病变组织彻底去除、开放蝶窦前壁、保证窦腔的引流及通气,在手术过程中应先进行偏曲鼻中隔的矫正,将肥大或畸形的部分中鼻甲进行切除或外移,以免出现蝶窦引流不通畅现象。在开放蝶窦口及蝶窦前壁时应注意需在蝶窦前壁下方1/4偏外侧进入鼻腔,以免出现出血现象。 由于蝶窦外侧壁与海绵窦、眼动脉及颈内动脉,第Ⅱ、Ⅲ、Ⅳ、Ⅴ、Ⅵ对颅神经的关系较为密切[5],视神经管位于上壁及外侧壁的交角处,蝶窦上壁前方存在视交叉,当清理暴露的骨壁缺失及病变侵蚀组织时,注意不应过分彻底切除病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般而言,头骨实测前鼻棘到蝶窦前壁的平均角度为33.10°,平均距离为52mm,此数据对于防止误伤蝶窦周围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鼻内镜下行蝶窦开放术并囊肿切除术治疗蝶窦囊肿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是治疗蝶窦囊肿的首选治疗方式之一,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1]孔维佳.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02-104.
[2]李源,许庚,杨月如,等.筛蝶区域与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的毗邻关系.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995,30(2):87-90.
[3]马祖霞,董明福.鼻内镜下蝶窦开放术治疗真菌性蝶窦炎临床探讨.社区医学杂志,2013,11(10):77-78.
[4]王春红,李永华,詹炯,等.蝶窦黏液囊肿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诊断.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8,15(5):309-310.
[5]殷泽登,欧小毅,黎万荣.鼻窦黏液囊肿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04,19(4):193-19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1.035
2016-03-02]
东莞市科技计划医疗卫生类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410515000384)
523500 东莞市企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