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的包子实践
2016-01-26屠雯
屠雯|文
过了清明小长假第一天上班,笔者发现家门口卖早点的包子店关张了。这家包子店在小区里已经生存几年了,有眼红的生意人见这家包子铺生意好,觉得这附近生意好做,于是在周围也陆陆续续开起了包子店。然而,小区周围居民数量毕竟相对固定,消费需求固定,于是周边的包子开始卖不动了。用现在流行的说法是:需求侧出现了问题。
按照传统思路,就要扩大需求。但是,人的胃口有限,总不能每顿多吃一个包子。于是,开始有老板去附近小区卖包子。但是,周边居民聚集的小区里也有卖包子的,若超过一定范围,又会带来物流等各种成本的上升,卖包子的边际效应递减。于是老板回头琢磨包子本身的问题,也就是现在流行的供给侧。
经过在小区的调查发现,包子需求不足,是因为大家觉得味道一般,而且常年不变。问题有了,改进的思路也有了——做好吃的包子。这类似于现在我们提倡的产业升级、结构调整。
新口味的包子做出来了,经过最初的红火后,仍然陷入了需求不畅、包子过剩的怪圈。于是再调查需求侧,发现包子卖不出去,是因为价格太高。新包子是要优质原材料、精工细作出品的,相应的成本必然上升,价格也就比原来的包子贵不止一倍。导致很多原来吃包子当早点的人,因为价格太高,索性连普通包子都不吃了,转而吃更便宜的馒头。有人建议包子铺老板:你把包子价格降下来不就卖出去了吗?老板却苦恼地摇头:“包子的原材料、房租、人工、税费等各种成本加起来,我只有1%~3%的利润,你让我还怎么降价?”于是,吃包子的人抱怨价格高,卖包子的人抱怨价格低。
到底是需求出了问题还是供给出了问题?
有专家指出,这是需求和供给的中间地带出了问题,例如税赋、物流成本、房租等等,只有疏通中间,才能打开两侧(需求和供给)。
在传统方法中,当遇到某种产品产能过剩的时候,往往用扩大需求,积极促进消费来缓解。但一味促进需求的结果,反而导致更大的结构性过剩。投资、消费、出口都是需求侧一方,当经济结构出现问题,再怎么刺激投资、消费和出口,也无法使供需两侧的天秤保持平衡。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就是要解决这种结构性过剩,从协调中间地带开始,通过减税等政策性手段,减少企业制度性成本,提高创新能力。当然,供给侧改革的去产能,不是把过剩产能随便找个接盘侠,而是要以产品供给结构的升级促使消费升级,从而影响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说简单点,就是要让吃包子的人习惯那种质量好、味道好、价格略高的包子,从而把整个包子产业的质量提高。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一过程需要一个不短的时间。毕竟在可支配收入相对减少的情况下,馒头能解决的问题更实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