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耕地撂荒问题对策研究
2016-01-25张丽
张丽
摘要:天水地处甘肃东部,多山区少平原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山地在耕地中所占比例较大的现状,当前农业劳动力外流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最终造成耕地撂荒问题的出现,而这种情况在天水市更为突出。本文对当地耕地撂荒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对撂荒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最终从提高农业基础地位、土地产权制度和依法收回撂荒农地、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耕地撂荒;对策研究;天水市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1-000-02
天水地处甘肃东部,自古农业发达,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然而当地多山区少平原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山地地在耕地中所占比例较大的现状,当前农业劳动力外流现象日益突出,而农业劳动力外流后必然造成局部区域农业劳动力不足,在其他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最终造成耕地撂荒问题的出现。研究当地耕地撂荒的现状,对导致耕地撂荒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保护珍稀的农业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及特点分析
1.样本农户撂荒基本情况分析
样本农户来自麦积、秦州、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等7个县区16个村的200户农户,通过调查发现,当地耕地撂荒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清水、张家川等自然条件恶劣,山地所占比例较高的县区,耕地撂荒问题更加突出,有些村的撂荒比例高达10%以上,撂荒规模和比例令人咋舌。
通过研究分析当地农户撂荒耕地的原因发现,因种粮效益低而撂荒的占撂荒耕地的四分之一(24%)左右;因农业劳动力不足或外出打工和做生意而撂荒的占撂荒耕地的近一半(42.3%);因水利、交通等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差而撂荒的占撂荒耕地的18%。从撂荒面积看,当地耕地撂荒主要是对耕作条件较差的山地和旱地的撂荒,并不是完全彻底地放弃耕种,超过4亩的大规模撂荒的农户并不是很多(不足10%),撂荒面积在2-4亩的比例最大,达到61%;撂荒面积小于2亩的比例次之(占30.3%)。
2.当地样本农户撂荒特点及趋势分析
综合分析天水当地耕地撂荒的现状,发现当地耕地撂荒问题具有以下特点和趋势。
第一,撂荒多样化和隐形化的特征不断加强。当前我国耕地撂荒问题具有多样化和隐形化的特征。所谓多样化表现在撂荒不仅直接表现在撂荒本身,而故意减少生产投资、降低复种指数等多种形式的撂荒问题并存。而与显性撂荒并存的是隐形撂荒问题不断增加。显性撂荒,主要是劳动力缺少家庭、全家外出户、土地承包纠纷和当前的“基建开发”带来的积弊。近年来部分农民的撂荒行为已由季节性撂荒发展到常年性撂荒。由于离土劳动力的增加,从事农业的老弱家庭和离土农民的承包地,在转包、代耕、撂荒等过程中的纠纷也相应的增多,再加上农地管理的缺乏,致使“包而不种、代而不耕、占而不用”等现象屡屡发生。隐性撂荒,主要表现在减少生产投资、降低复种指数、不求致富但求自足等粗放式耕作方式上。部分农民家庭,由于收入绝大部分依靠子女外出打工或者经商,他们将土地视为“鸡肋”,抛荒舍不得、耕种收益低、流转有困难,到最后也只能选择减少生产投入、降低复种指数,对他们而言,不求农地能带来多大的收益,只希望能够自给自足。这种隐性撂荒在研究地区占很大比例。
第二,撂荒面积不断增加、耕地质量退化严重。随着农业人口大量的向城镇转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可供投入的劳动力大量减少,但在人口数量逐渐增加而农地撂荒现象严重的情况下,要满足供粮需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只有通过对现有耕地进行深入开发与利用,从而提高农地的利用效率。甚至为了快速获取效益,往往对现有耕地不平衡的使用化肥农药,而有机肥的投入却被日益忽视,这使得农地土层变浅、土壤退化、土质变差,进而导致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下降。从而使得沙尘暴天气频繁,大量耕地沙化,耕地撂荒面积逐渐增加。
第三,优质耕地被撂荒的可能性加大。由于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向城镇,再加上西北地区本身地广人稀,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数大幅下降,被撂荒的耕地以水利设施条件落后、土壤肥力较差、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土地为主。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传统农业观念的转变,土质较好的耕地也存在被撂荒的危险。
二、天水市耕地撂荒影响因素分析
1.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户收入来源多样化
随着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并未从根本上提高等原因综合导致我国农业比较利益低下,特别是农业劳动力报酬长期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导致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户从事农业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此外农户收入来源多样化也是耕地撂荒的原因之一,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户的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不到1/3,所以农民也不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上来。
2.交通、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旧,年久失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村自然条件差、交通闭塞、农民种田的收入低,因此宁愿撂荒,外出打工。样本调查区域耕地种植大多沿用传统的种植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前提下,传统种植技术已不能满足需求,然而,缺少相关农业技术指导使得农民在病虫防治以及农药、化肥的使用方面经验不足。
3.当地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
天水市山地居多,交通不便,耕地零星分散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同时由于种植投入大、收益小,实行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条件还不成熟,一些地区的农民只能依靠传统的耕作方式来进行农业生产。自然灾害也是制约农业发展和耕地使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天水市地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特别是近几年来水灾、旱灾、冰雹、以及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农村生态环境较差,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影响,直接导致许多耕地被粗放经营,甚至撂荒,最终形成荒山、荒沟、荒丘等。
4.耕地产权制度不完善
当前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首先,现行法律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清晰,造成集体土地所有权“一权多主”,这使得土地流转困难较大;其次,耕地的使用期限不稳定使得耕地的合法承包经营者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不高,当前我国耕地承包期存在两种解释,一种是30年再加30年不变,还有一种解释是“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特别是后者与我国基本土地制度是有摩擦的;第三,耕地流转制度正在试点,目前我国耕地流转比例还不到一半,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耕地流转制度还不健全的原因导致的,诸多耕地产权制度的制约,必然导致耕地资源经济效益和价值无法全面发挥的后果。
三、天水市耕地撂荒对策和建议
1.提高对农业基础性地位的认识
切实保护耕地、有效提高农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是确保农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天水市农村土地撂荒现象的日益突出,这不仅影响了研究区的粮食生产,而且制约了农民的收入,造成了我国的农地资源的浪费。研究区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充分认识到防止农地撂荒任务的艰巨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心系农地,把防止农地撂荒问题摆在当前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统筹安排,精心组织,采取有力措施,坚决防止农地撂荒,花费精力与时间为天水市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健全农地产权,依法收回撂荒农地
农地产权制度是决定耕地资源能否进入市场化配置的关键。没有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就没有耕地的高效利用。按照国土资源部颁发的《闲置土地处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53号令),为有效处置和充分利用闲置农地,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我们必须要依法收回撂荒土地。当前耕地撂荒问题的影响因素复杂而多变,对于如何采取法律武器打击和处理各种耕地撂荒问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
3.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天水地区自然条件较差,自然灾害发生频发。要想改变我市自然条件的先天性不足,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村集体和农民等各方力量积极兴修水利,提高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其次要大力提倡新型的耕作制度和先进的小型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从而提高农业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因此,这是根治土地撂荒的根本政策。
4.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是解决撂荒问题的重要手段。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实现产业合理布局,使每个乡镇突出自己的产品特色,做大做强产业。推行“公司+基地+专业组织+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通过各种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把分散经营组织带动起来,参与到公司加工产业经营体系中,延长产业链条,对各特色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提升土地的产出效益,建立和完善生产农民参与流通和加工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而提高和稳定土地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张全景.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耕地保护绩效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2]汤莉.重庆市耕地非农化与耕地保护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3]石志恒.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研究-以新疆地区为例[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4]张士功.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5]刘华宾.耕地保护约束下建设用地合理发展规模研究-以河北省卢龙县为例[D].河北农业大学,2009.
作者简介:张 丽(1970-),甘肃庆阳人,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