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2016-01-25金仲辉
金仲辉
读者小马问:“核技术在农业上有哪些应用?”
物理技术在农业上有广泛的作用。其中核技术的应用可说是最为完善和成熟的。并已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自然界存在着稳定和不稳定的两类元素。那些不稳定的元素被称为放射性元素。它们可以自发放射出某些高能量的粒子。然后转变成某种稳定的元素。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衰变。
放射性元素释放出的粒子能量是很高的。原子核放射衰变快慢程度常用半衰期T1/2来表示,所谓半衰期。指的是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减少到原数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不同的放射性元素的T1/2可以相差极大。农业常用的放射性元素铯-137和钴-60的T1/2分别为26.6年和5.2年。一个钴-60衰变时。放出三个粒子(一个β粒子和二个γ光子),而一个铯-137衰变时,可以放出一个β粒子,或放出一个β粒子和一个γ光子。
50余年以来。我国的核农技术已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法。这些方法都建立在核衰变时放射出具有一定能量粒子的基础上。现在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说明核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1.植物辐射育种
利用放射性元素衰变时放射出来的射线照射作物种子。诱导作物种子产生基因突变。实验中选择产生突变的最佳放射性强度和照射时间。从而育成一种具有良好性能和高产的新品种作物。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处1995年的统计显示。全世界在158种植物基础上。利用辐射育成和推广了1932个品种,其中我国育成品种为459个,约占24%。辐射诱变育种为我国农业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2.食品辐射贮藏保鲜
利用放射性元素放射出的γ射线照射农产品可以抑制农产品发芽,延迟农产品成熟,杀虫杀菌防止农产品霉变,从而达到保鲜或长期贮存的目的。由于辐射保藏具有节能、方法简便、效率高和安全可靠等优点,在国内外已被广泛应用。形成了一项新兴的辐射加工产业。我国已对200余种食品进行辐射保鲜、改善品质等方面的研究,并成立了“中国农产品辐射加工联合开发集团”,以推进食品辐射贮藏保鲜的商品化进程。
3.昆虫辐射不育技术
利用高能的射线使大量害虫个体不育。然后把它们释放到未经处理的野生种群的环境中去。在那里使处理过的不育成虫与野生的成虫交配。造成其后代不育,这样在连续世代中重复这一做法。野生种群会逐渐减少,最后导致消失。这是一项不污染环境、无公害的防治害虫的新技术。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对200余种害虫进行了昆虫不育技术的研究。在大面积防治螺旋蝇、地中海果蝇和棉红铃虫等主要害虫方面取得了成功。
责任编辑 林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