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冠脉搭桥术后心力衰竭1例
2016-01-25刘洋洋毛静远
刘洋洋,毛静远
中医辨证治疗冠脉搭桥术后心力衰竭1例
刘洋洋1,毛静远2
冠脉搭桥术;心力衰竭;中医;心悸;水肿
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冠脉搭桥术(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心力衰竭作为CABG术后的常见并发症[1],严重影响术后病人恢复。心力衰竭临床多表现为气短、乏力、心悸、喘息、水肿等,在中医学中归属“喘证”“水肿”“心悸”等范畴。本病临证复杂多变,而中医学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在缓解病人的临床不适症状、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方面发挥了独特的疗效。
1 资 料
病人,男,65岁,主因“间作活动后胸闷、憋气、乏力1月余”于2015年5月13日初诊。现病史:病人2001年,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于天津市胸科医院在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诉1个月前,走路时出现胸闷、憋气伴乏力,未予重视,未进行治疗。于2015年4月28日上述症状加重,伴咳嗽,咳白色泡沫痰,遂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住院治疗,测B型钠尿肽(BNP)4 966 pg/mL,查心脏超声:室间隔厚度(IVST)10 mm,右心房(RA) 59 mm×48 mm,右心室(RV)21mm,左心房(LA)47 mm,左心室(LV)67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19%,搭桥术后,全心增大,左心功能重度减低,二、三尖瓣,主、肺动脉瓣轻度反流,主动脉硬化。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可见病理性Q波,V1~3导联呈QS型,广泛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考虑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CABG术后,心功能不全,心功能能Ⅳ级,高血压,予阿司匹林、波立维、立普妥、呋塞米、螺内酯等药物治疗后好转出院,症状控制可。病人为求进一步中医治疗,就诊我院国医堂。现症:神清,精神可,偶有活动后胸闷、憋气,伴见乏力,耳鸣,眼睑水肿,纳少,寐可,小便黄,夜尿2次~3次,大便不成形,每日2次~3次。舌胖大质暗,脉沉细。既往史:高血压病史30年,最高达170/100 mmHg,平素间断服用牛黄降压丸,血压维持在130~140/80~90 mmHg。否认药食物过敏史。维持原使用西药: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波立维75 mg,每日1次,立普妥 20 mg,每日1次,螺内酯 20 mg,每日2次,呋塞米20 mg,每日2次,美托洛尔(倍他乐克)47.5 mg,每日1次,培哚普利 4 mg,每日1次,氯化钾缓释片(补达秀) 500 mg,每日2次。
西医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BG术后、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中医诊断胸痹心痛,辨证为肾虚血瘀,治以温肾活血。拟方:熟地15 g,山萸肉12 g,山药10 g,云苓12 g,丹皮10 g,肉桂6 g,生黄芪30 g,刺五加15 g,麦冬15 g,水蛭3 g,桔梗20 g,丹参20 g,陈皮12 g,枳壳12 g。
二诊(2015-05-20):病人诉服药后胸闷憋气症状轻微缓解。仍偶感胸闷憋气,活动后明显,伴见乏力,偶有恶心,纳寐可,小便可,夜尿2次~3次,大便不成形,每日1次~2次。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原方去水蛭、肉桂加补骨脂10 g、淫羊藿10 g、黄柏10 g。
三诊(2015-05-27):病人诉服药后胸闷憋气症状稍好转。仍活动后胸闷憋气,气短,善太息,紧张时易出现心慌、乏力,休息后可缓解,口干,纳寐可,小便可,夜尿2次~3次,大便不成形,每日1次~2次。舌暗红,苔白,脉弦细。原方去仙灵脾、补骨脂,山萸肉加量至15 g,加益智仁15 g、菖蒲15 g。
四诊(2015-06-03):病人诉服药后胸闷、憋气、心慌症状有明显缓解。仍偶有乏力、气短,善太息,口干,纳寐可,小便可,大便稍困难,每日1次,矢气较多。舌暗红,苔白腻,脉弦细。原方去桔梗加半夏10 g、神曲10 g。
五诊(2015-06-27):病人诉近半个月诸症平稳,胸闷、憋气、心慌、乏力皆明显好转,纳寐可,二便调。2015-06-17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查心脏超声:IVST 9 mm,RA 36 mm,RV 35 mm,LA 43 mm,LV 60 mm,LVEF 34%,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全心增大,室间隔及左室壁弥漫性运动减低,左心功能减低。舌暗红,苔白腻,脉弦。考虑阴虚血瘀痰浊,原方去黄柏。
2015年7月21日电话随访:病人未诉明显不适,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查BNP 1 528 pg/mL,心脏超声:IVST 8 mm,RA 43 mm,RV 24 mm,LA 43 mm,LV 60 mm,LVEF 39%,冠脉搭桥术后,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左心增大,左心功能减低,二尖瓣轻中度反流,肺动脉瓣轻度反流,主动脉硬化。
2 讨 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指心脏的冠状动脉管壁由于多种原因出现粥样斑块,导致血管腔狭窄与心肌细胞供氧不足,造成心肌功能衰竭或者发生器质性病变。药物、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搭桥术为常见治疗方法。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建立一条冠状动脉远端到近端的通路,使血液通过重建的血管绕过狭窄部位到达远端,达到为心脏重新供血的作用。心力衰竭作为CABG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冠心病心力衰竭特有的病理生理特点为:冠心病是病因,心肌缺血是中心环节,心力衰竭是结果[2]。心肌梗死后由于心室重构等原因,病人可出现心脏扩大、室壁收缩不协调及瓣膜反流等缺血性心肌病表现,发生难治性心力衰竭[3]。
心衰之词,首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脾脏方·脾脏脉论第一》,“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停其阴阳,喘息则微,汗出正流……心气因起,阳行四肢,肺气亭亭,喘息则安”,尽管此处“心衰”指的应是心气虚,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心衰的概念,仍有中医学专家将其命名为“心衰病”,多数中医学书籍根据心衰临床症状多将之归属于心痹、惊悸、怔忡、水肿、喘证、胸痹等范畴[4-5]。心衰的中医证候特征[6]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以气虚为主,常兼有阴虚、阳虚;标实以血瘀为主,常兼痰、饮等。本虚是心衰的基本要素,决定了心衰的发展趋势;标实是心衰的变动因素,影响着心衰的病情变化,本虚和标实的消长决定了心衰发展演变。心衰中医基本证候特征气虚血瘀统驭,在此基础上可有阴虚、阳虚的转化,常兼见痰、饮。心衰失代偿的急性加重期多表现为本虚不支,标实邪盛,甚至阴竭阳脱,既要积极固护气阴或气阳治本,更需加强活血、利水、化痰、解表、清热治标,必要时需急救回阳固脱;代偿阶段的慢性稳定期多表现为本虚明显,标实不甚,应以益气、养阴或温阳固本调养,酌情兼以活血化瘀、化痰利水治标。
从本案观之,病人处于心衰代偿阶段的慢性稳定期,症见胸闷、憋气、乏力,伴见耳鸣、便溏等症,再结合舌脉,证属肾气虚血瘀,表现为本虚明显,标实不甚,应以补益肾气为主以固本,兼以活血化瘀治标。赵明镜等[7]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活血、益气中药均有抑制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室重构和心肌细胞凋亡,延缓心衰发展的作用。方中以熟地、山萸肉、山药、云苓、丹皮、肉桂(肾气丸加减)为基本组成,旨在补益肾气,肾中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之根基,肾阳充足,心阳亦充,心肾两脏共同温煦心脉,使血流畅行脉道中。研究表明[8]金匮肾气丸能够改善心衰后心室重构大鼠过度激活的神经体液水平。地黄的主要成分地黄低聚糖能明显促进大鼠骨骼肌成肌细胞(SM)增殖,移植自体SM到心肌梗死区,使之存活并分化成心肌、冠状血管内皮和平滑肌细胞,可以改善和恢复心肌功能[9]。生黄芪、刺五加,补益肺脾、心肾之气,黄芪为临床常用的抗心衰药,其主要成分皂苷治疗心衰的机制与改善心脏泵血功能(增强心脏收缩功能、降低心脏后负荷、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干预心室重塑(抑制心肌肥厚、抑制细胞凋亡、抑制心肌纤维化)、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等有关[10]。王晶等[11]发现黄芪煎剂能够抑制心力衰竭病人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心房钠尿肽、B型利钠肽、神经肽等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分泌,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脏射血力。研究发现刺五加可以抑制心肌梗死大鼠的心肌细胞凋亡[12],并有效抑制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室重构[13]。麦冬甘苦微寒以养阴,方用水蛭、丹参活血化瘀,桔梗、陈皮、枳壳行气,气行则血亦行。二诊胸闷、憋气、乏力症状轻微缓解,但舌苔偏黄,考虑为辨证准确,但所用药物性味偏热,故去性大热之肉桂,加性温之补骨脂、淫羊藿以补益肾气,佐以黄柏苦寒清热。三诊胸闷、憋气症状轻微缓解,但乏力、便溏仍存在,去补骨脂,久用可能耐药,换做暖肾温脾止泻的益智仁,加用山萸肉增强补肾力量,加石菖蒲以镇静安神。四诊胸闷、憋气、乏力、便溏症状明显缓解,苔白腻,辨证为本虚较前缓解,标实痰明显,故加半夏、神曲燥湿化痰,消食和胃以治其标。五诊胸闷、憋气、乏力症状已平,西医检查结果示心功能较前明显改善,辨证为阴虚血瘀痰浊,故去苦寒之黄柏。
此案例经6周的中药调治,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但在治疗过程中扶正与祛邪的把握上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在此实录临床诊治过程的原貌,望有益于同道的批评借鉴,至于病人的远期转归,正在进一步的调治和随访中。
[1] 徐枫,梅运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13(4):267-271.
[2] 杨跃进.缺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治策略和措施[C].北京: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2011.
[3] 霍勇.缺血性心力衰竭的评估和治疗[J]. 医学研究杂志,2010(9):5-6.
[4] 王科军,张秀荣,苏德成.古代医家对慢性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J].吉林中医药,2011,31(8):711-712.
[5] 张艳,礼海,王彩玲. 浅谈慢性心衰中医病名病机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1):12-13.
[6] 毛静远,朱明军.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J].中医杂志,2014,14:1258-1260.
[7] 赵明镜,王硕仁,李敏,等. 早期应用活血和益气中药抑制心衰大鼠左室重构和凋亡的对比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8):710-714.
[8] 廖月玲,刘艳,顾燕频,等. 金匮肾气丸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心室重构大鼠神经体液因子的调节[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4:184-188.
[9] 尹明,王士雯,高磊,等. 不同浓度地黄低聚糖对离体培养成年大鼠骨骼肌成肌细胞增殖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8(4):195-197.
[10] 姬艳苏,王怡. 黄芪皂苷治疗心力衰竭机制研究现状[J]. 江苏中医药,2009(4):78-80.
[11] 王晶,高海旺,李月萍. 中药黄芪水煎剂对慢性心衰患者内分泌激素及心功能影响研究[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5):101-104.
[12] 黄伟,李桂霞,解岩,等. 刺五加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1,32:23-25.
[13] 刘冷,睢大员,曲绍春,等. 刺五加叶皂苷对急性心肌梗塞大鼠心室重构的作用[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1):66-70.
(本文编辑郭怀印)
名中医诊治冠心病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No.JDZX2012140)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毛静远,E-mail:15133877090@163.com
R541.6 R256.2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6.04.038
1672-1349(2016)04-0443-03
201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