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亭悟羲之

2016-01-25乔人立

中国医学人文 2016年12期
关键词:墙报兰亭序字帖

文/乔人立

兰亭悟羲之

文/乔人立

绍兴城外,会稽山下,坐落着风景优美的兰亭。晋朝时阳春三月的一天,王羲之邀集同好数十人在此聚会,纵酒行诗。乘着酒兴,王羲之挥笔为所成诗集题序,这就是王羲之行书《兰亭集序》帖,简称《兰亭序》。羲之《兰亭序》中的神来之笔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倍加推崇,便是羲之自己也再没能超越甚至再难达到。后来又加上唐太宗亲自督率书法大家临摹,羲之便从此被尊为书圣,兰亭也因此成了中国书法的圣地。

《兰亭序》书法的鼎鼎大名盖过了兰亭的景色,也屏蔽了《兰亭序》中的文思,这大概就连羲之自己也都是始料未及的。

我去兰亭自然也怀着对《兰亭序》的仰慕,但是私下却另外抱着对我更为重要的目的。羲之固然是书圣,我更希望的却是能够得到柳体行书兰亭诗帖,这是我一个已经期盼了很多年却一直未能实现的心愿。

远远地看到兰亭,便已进入羲之笔意。古朴的一方小亭竖立在一座小丘之上,背后是青翠的会稽山,一条湍急的小溪绕亭而过,满坡的翠竹成林。正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何况,也赶上“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我于是随着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心情欢畅而明朗。

兰亭之右,修有鹅碑亭,巨大的石碑上只有单单的一个“鹅”字。“鹅”的体形轮廓线条舒畅优美,“鹅”字又包括了中国书法里的所有笔划与间架结构,因此“鹅”乃是羲之之最好,而“鹅”字乃是羲之习字写的最多的字。碑亭旁是鹅池,据说羲之习字涮笔,曾将这一池清水染成墨色。墨池传说虽然可能是后人杜撰,因为墨色池塘显然不适于白鹅戏水,但染黑不大的一池清水却并非难事。池旁置八只大水缸,说是羲之献之父子练字各自用尽八缸水。挨着水缸有若干石桌,桌面修成干涩平面可留水迹。桌上放着羊毫大笔,可以沾着清水在桌面上写字。我于是乘兴提起笔来也写了个“鹅”字,虽说属于羲之亭前弄大笔,确实也是见猎心喜。

有些年头没摸过毛笔了,骤然提笔不免生疏,但点挑横勾之间仍然不失自然流露。我十几岁时求知欲极为旺盛,对任何的知识都恨不得像海绵见水一样立刻吸收,却正赶上教育资源断绝时期。偶然得了一本残破的柳公权玄秘塔楷书选字帖,如获至宝。接下来好几年,每天仿帖习字从未间断,常常在寒冬腊月凌晨起来,半僵的手铺开纸笔,呵开冻墨练手写字。几年下来,虽然没用水缸测量,却也是写秃了好几管羊毫,磨尽了好几方新墨,把那残缺不全的字帖上的每一个字的每一笔一划都一一烂熟胸中。柳体正楷是我真正熟悉的唯一字体。

清水涂写在石桌上的字迹难以持久,仿佛在提醒着我虽然同是个“鹅”字却不是谁写的都有保留的价值。同行的人已经纷纷移步离去,我却良久独自伫立,带着几分不舍默默注视那迅速消退的水迹,难以按捺下心中依依的往事。

当年习字没人指教也没有机会把自己的字示人。那时文革期间,学校经常出墙报,很需要写大字,可那些属于革命任务,没我的份。我除了出身不好自己也犯下过事,在学校里动辄得咎,上学对我不仅学不来知识,反成了一件不得不每天都得硬着头皮应付的任务。每瞧见墙报上歪歪扭扭的字,我心里便是五味杂陈,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失落感在心中逐渐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高墙,把自己与周围隔离开来。那时课堂里,男女同学绝不通话却又必须同桌。大概因为我的政治面貌在班上居倒数第一,我们女班长的座位给安排在我旁边,估计有以利监督改造之意。

十来岁的人,青春志向已经开始萌生。有次清明给刘胡兰扫墓回来,我心里产生了不小的触动。刘胡兰十五岁,我也十五岁,同样的年纪有人已经可以轰轰烈烈,我自己却是在那毫无生机的年代里窝囊度日不得曲伸,看不到丝毫希望。回来作文课上,心中郁闷,笔下如流,以七言诗形式写了好几页仍意犹未尽,还没下课,于是再转为五言又写了好几页。

没几天,瞧见女班长带着人出墙报,满篇上明明抄的都是我写的诗!我头次尝到自己写的东西“发表”,激动得忘乎所以,禁不住冲上前去。题目处还空着,我抢过毛笔,悬肘写下了几个大字。参观刘胡兰是全校性的重要活动,各年级每个班都要出墙报。那次我们班的墙报很是出了些风头,许多同学也因此知道了柳体大字。

过了没多久,一天早上走进教室。一坐下,猛然发现我的书桌抽屉里放着本字帖,柳公权行书兰亭诗。我立刻被那没见过的柳体行书深深吸引,只觉得眼前一片活脱潇洒、龙飞凤舞,深深喜爱不能自拔,甚至没想一下字帖是从哪来的。上课铃已响,祝完了万寿无疆,头堂就是政治课。我实在心痒难熬,不时在桌子底下偷偷翻看字帖,揣摩模仿着那笔走龙蛇的一笔一划。

课没上一会儿,我还埋着头,突如其来被旁边的女班长推了一下,她一边低声急切地说了句什么,竟然伸手就向我怀里来抢那字帖。我条件反射,一手抓住她的手,另一手捧着那字帖猛一扭身,躲开了班长,却恰恰把字帖送到了已经站在我身旁的政治老师的怀里。本来就已怒容满面的政治老师夺去字帖转身要走,不承想从字帖里掉下一张纸条。闯了政治大祸,我一下子吓得有些呆了,俯身捡起纸条,机械地交给了老师。

当天我旁边的座位就变成了个空座,女班长被换走了。不久,还没毕业女班长就参军离开了学校,我甚至从没有机会跟她单独说过话。

那本字帖在我手里停了也就不到半节课时间,却已经深深地刻进了我的脑海,每想起来柳体行书就会在我眼前浮现起一片花团锦簇,让我神往心动。从那时起,寻觅得到一本柳体字帖便成为我心中一个极其强烈的渴望,每去个新地方,无论书店或图书馆,但凡有可能有这本字帖的地方,我便会去打听,先是五湖四海后来更扩展到五洲四海。多少年的锲而不舍,数不清多少次的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居然一直未能如愿,我竟然一直再没有机会重睹柳体行书。可是,这一心愿却多少年来一直也没有减弱,促着我终于在三十年后不远万里,来到兰亭。

到了兰亭才知道,此处虽是所有兰亭书法之源,柳体行书兰亭诗的原件却并不在此,而是在北京故宫,是故宫兰亭八柱之一。远道而来扑了个空,我倒没觉得遗憾。回北京一路把玩得来的许多兰亭文物,除了欣赏书法,也得以有机会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王羲之《兰亭序》,逐渐地领略到先贤文中的情思。

《兰亭序》中,记罢兰亭诗会以后,羲之开始引伸出他的感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人生在世,俯仰之间,转眼就是百年。无论是时常的反躬内省,还是曾经的放浪形骸,都是当时的情景,当时的心境。回首往事,时过境迁,常使人感慨,似乎再无法重新体会那往日的欢欣,当时的情感。更何况人生造化,虽长短不一,莫不终究要归结于穷尽!然而,人生殊途虽然各不相一,人生代谢虽然无一幸免,但人生这一题目却总会令人做同样的兴叹,古往今来并无二致,他日后人之视我,势将一如今日我之视古人。既如此又何必拘泥于虚诞的人生,姑且记下我们今人今事,留给后人。

文章至此,既参透了虚幻又触摸了永恒。我想倘若只把《兰亭序》作书法欣赏,正所谓买椟而还珠,当时鼓舞着王羲之下笔如走龙蛇的那一腔浩气肯定不仅来自几碗清酒,人生参悟,透彻到了悲从中来的程度,催生出千古流芳的文思,羲之肯定已经难以安坐。

兰亭归来,深感不虚此行。读罢《兰亭序》,更让我庆幸我的兰亭之行。“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世事缱绻,似水流年,朝朝暮暮之间,一切都将成为往事,几人得暇回味自己的当年?

当年课桌里的一本兰亭诗帖使我知道了兰亭。后来上学出国专心专业,我其实早已再不摸纸墨笔砚,并非所之既倦,而应该说是忍痛割爱。再后来回去就连我们的母校也已经随着城市现代化而湮没,我的同桌班长一点没有消息。当时的情景,当时的人事,竟然全都不复存在,往日的记忆仿佛再无从追寻。

可是,当年留下的这一份情结却仍在我心,促着我有朝一日不远万里终于来到兰亭。也许,我还愿般来到兰亭已经不是真为了字帖,所以听说兰亭诗帖不在兰亭并不觉得遗憾。但是,当年练字习文曾经是我自发的追求,我的确曾经为此非常的认真,而课桌里的那一本字帖就是当时世界对我的唯一承认。那一份朦胧的同桌相与的情谊虽然可能带着幼稚,却给了我人生旅程上的第一份信心。尽管世事人情再难重复,往事如烟,回忆起来令人产生出虚无缥缈的感觉,我的兰亭故事对我却是永远真实的。

我于是记下兰亭故事。

/美国南加州大学

猜你喜欢

墙报兰亭序字帖
小字帖
书法作品
小字帖
小字帖
2018年中国质谱学术大会(第二轮通知)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书兰亭序
老人自费办报十年“墙上报刊”已连载61期
金牌字帖
大学生可以自由出墙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