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干旱对鄂温克旗草原植被影响及对策
2016-01-25张敬超
张敬超
(鄂温克旗气象局,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100)
刍议干旱对鄂温克旗草原植被影响及对策
张敬超
(鄂温克旗气象局,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100)
分析了1961—2010年干旱灾害分布特征和干旱灾害对鄂温克旗畜牧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对该地区畜牧业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干旱;草原植被;影响;对策
1 地理概况及气候特点
1.1 地理概况
鄂温克族自治旗(以下简称鄂温克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端、呼伦贝尔草原东南端、大兴安岭西侧。全境东西宽173.25 km,南北长187.75 km,土地总面积19 111 km2,全旗拥有草原128.9万hm2,占全旗总面积的68.9%。鄂温克草原是闻名世界的呼伦贝尔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地类型多样、物种资源丰富,是我国北方最具有代表性的草地类型,也是开展草地资源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场所[1]。草地畜牧业是维护草地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要素,与草地的其他功能紧密联系[2]。
1.2 气候特点
鄂温克旗属于中温带亚干旱型气候区。其主要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严寒,夏季温和、降水集中,春季干燥风大,秋季气温骤降、霜冻来得早。年平均气温为-0.9℃,1月气温最低,平均-26.3℃;7月气温最高,平均为20.1℃。年较差为13~16℃,最大日较差34.6℃,极端最高气温为40.1℃,极端最低气温为-46.5℃。年平均降水量为327.8 mm,年最大降水量为1990年的494.2 mm,年最少降水量为1986年的180.0 mm,最大日降水量70.4 mm出现在2004年8月3日。降水多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9.4%。年平均积雪日数为151 d,年最多积雪日数为1966年180 d,最少积雪日数为1963年115 d。
2 鄂温克旗干旱频率及危害
2.1 干旱的频率
干旱是该地区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类型的影响,该地区降水少、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加之蒸发量大,因此干旱灾害经常发生。干旱按发生季节不同,分为春旱、夏旱和秋旱。由于鄂温克旗主要以畜牧业为主,所以春旱和夏旱是影响鄂温克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具有春旱发生频率高、夏旱影响严重的特点。对1961—2010年干旱发生的频率进行分析统计,无旱年气候频率为58%,轻旱年气候频率为18%,中旱年气候频率为8%,重旱年气候频率为2%。每5年出现一次旱年。对1961—2010年干旱频率数据以10年为单位进行分析得出:20世纪出现旱情频率为25%,进入21世纪出现旱年有所增加的趋势,旱情频率为40%,且以中旱为主。
2.2 干旱影响及危害
干旱对鄂温克旗草原植被生产的危害最为严重。对牧草而言,鄂温克草原光热条件较好,且比较稳定,基本能满足牧草生长需要,不稳定因素主要是生长季降水。春季降水少,返青的牧草得不到及时的水分补充,减缓了牧草的长势。遇有春旱的年份,牧草返青后常会凋萎、黄枯甚至死亡,造成植被覆盖度降低。夏季是牧草生长最需水分的季节,因此,夏季降水是影响牧草产量的主要因素。夏季干旱造成牧草减产,严重时草籽不能成熟。冬季干草量低,牲畜采集困难。如1987年3—5月,由于冬春两季降水特少,加之大风日数多、蒸发量大等原因造成大旱,使整个草场受到严重影响,受灾牲畜11万头(只)。由于干旱低温,牧草返青推迟1个月,致使大量牲畜发生疫病。
3 减灾对策
3.1 合理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
根据气候和草地植被状况,对各生态区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改善措施。如在退化沙化严重地区或沙地边缘实行禁牧;中度退化草原以休牧为主,适度禁牧;实行划区轮牧制度是减轻草原过渡利用和保护的有效手段。对干旱荒漠地区实施围封转移战略,禁止放牧牲畜,并进行人工舍饲;干旱季节和干旱地区禁止放牧或缩短放牧时间,减少放牧牲畜,以保护草地植被生长。
3.2 大力开发空中水资源
进一步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系统,大力开发空中水资源,增加有效降雨量。
3.3 强化节水意识
加大工矿企业特别是农牧区工矿企业的废水利用回收率,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掠夺式抽取,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
[1]布和敖斯,朗巴达拉呼,蒋立宏,等.鄂温克族自治旗草地资源与评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3.
[2]GB/T 17297-1998,中国气候区划名称与代码气候带和气候[S]. 1998,3-4.
1005-2690(2016)08-0009-01
:S157.1
:A
2016-06-02)
项目资助:张敬超(1970-),男,呼伦贝尔市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牧业气象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