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现代种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2016-01-25张国志卢凤君
张国志,卢凤君,刘 明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论我国现代种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张国志,卢凤君,刘 明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金融支持是深化种业体制改革、促进现代种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金融功能视角,分析了金融支持现代种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要从强化金融服务种业意识、鼓励种业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完善多层次种业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种业金融支持保障体系及构建种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等5个方面来构建我国现代种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以期推动金融支持现代种业的新发展。
现代种业;金融支持;发展;战略思考
金融、科技和信息,作为推动种业发展的 “三驾马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金融是促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核心所在。
自2000年《种子法》实施以来,我国种子企业开始快速发展,先后出现了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种企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有种子企业5 064家,其中持部级颁证企业183家、省级颁证企业1 906家[1]。2011年制定的 《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明确提出,“支持种子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入股等方式集聚资本,引导发展潜力大的种子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引导、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农作物种业。”
从发展的阶段性来看,我国种业发展已经进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从种业的主体——种子企业的发展规模与实力来看,我国大部分种子企业仍处于初创期到成长期的过渡阶段,且大多数属于中小型企业,兼并重组整合速度加快;从种业产业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来看,现代种业是典型的高科技产业,需要高投入,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从实际调研反馈情况来看,我国种子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缺口,面临内源融资不足与外源融资困境,未来发展过程中都需要金融支持。
有鉴于此,加强对现代种业的金融支持,构建多元有效的现代种业金融支持体系,是在经济全球化、现代育种技术快速发展、种业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促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 金融支持现代种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满足发展资金需要
现代种业是典型的高科技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本投入大以及周期长等特点,其发展的各个阶段、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维持其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背后必须有强大的资金支持。2014年度种子企业科研总投入为38.69亿元,占种子销售收入的4.87%[1]。另据预测,2010—2020年,我国农作物种子市场的融资缺口合计为873.1亿元,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市场的融资缺口合计523.1亿元[2]。为此,通过现代种业与金融的有机结合,种子企业能够获得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发展所需的资金。
1.2 优化种子企业结构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运行中最基本的手段,对现代种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起重要的作用,可促使种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政策、技术等要素聚集,并发挥最大效用。金融支持对种子企业及相关主体的行为起引导刺激作用,通过金融引入战略性、策略性投资者,利用外部现代化的主体为其提供现代化管理服务,能够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资本结构、业务结构、决策结构及融资结构,实现良性互促。
1.3 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在经济学上,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来源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种业发展面临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以及资金风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风险之间以复杂的关联性相互交织作用于种业发展过程之中。通过与金融的结合,发挥不同金融机构在价值认知方面的比较优势,将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为种子企业提供信息,提高种子全产业链信息价值,进而降低信息的不完全与不对称程度,实现风险的分担、分散和转移,从而形成风险共担机制。
2 金融支持现代种业发展的策略选择
2.1 强化金融服务现代种业的意识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具有敏锐、先进的价值取向。从中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受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单产提高缓慢、耕地数量逐年减少、气候变化波动较大以及全球粮食供应偏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的考验。为此,金融机构要转变传统观念,站在国家战略高度以及未来潜在价值空间扩大的视角,全面考量金融服务种业问题。在政策性金融层面,要加大对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资金支持,通过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优化组合,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等向种业合理流动;商业性金融机构要全面认知种子全产业链价值,抓住种业深入改革与种子企业兼并重组的契机,通过支持种业发展乃至现代农业发展不断拓展蓝海市场。种业与金融的结合势必产生“1+1>2”的整体协同效果,实现种业与金融的协同发展、共生共赢。
2.2 鼓励种业金融服务产品创新
种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每个环节都需要金融的流动性供给、激励约束、价值发现、风险管理、产业链优化等功能性保障,且越来越依赖于金融工具、产品、制度乃至服务的创新。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种业“走出去”步伐加快,金融机构要创新开展种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使种子企业能够获取资本,提升参与国际种业竞争的能力。针对种业发展呈现出围绕知识产权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特征,金融机构要创新开展种子品种权质押的金融产品,并围绕种子企业最具活力的资本要素——植物品种权,探索开展品种权证券化融资业务。大力发展种业风险投资,为种子企业的融资活动提供资金与增值服务,引导社会资金和关联产业资金进入种业,发挥对种子企业的支持引导作用。一方面要拓展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有实力的农业或非农业企业投资、金融机构投资、外资、科研机构投资、个人投资者投资和政府资助等可能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要拓宽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积极发展股票市场与产权交易市场,开拓种子企业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等上市渠道。紧紧围绕互联网金融这个大平台,利用互联网小贷、P2P借贷、众筹等新兴金融模式。综合考虑种子产业链的链族、链群、链网的差异性,积极开展种业全产业链融资、集群融资、供应链金融等新业务和新产品。
2.3 完善多层次的种业金融体系
种业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不同生命周期具有不同特征,形成了差异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针对种业产业链差异化金融需求动态演进的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证券、保险等多层次种业金融协同服务体系,重点要实现种业产业链与金融服务链的良好匹配与融合发展。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对种业的支持作用,重点在金融政策、信贷资金、业务产品以及综合服务上加大向种业领域的倾斜力度;利用国家、地方成立的种业产业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的优势,支持种业企业的发展,鼓励种子企业入驻高新技术园区,利用园区的政策申请贴息贷款或低息信用贷款等金融支持;积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为符合条件的种子企业选择合适的时机与方式上市创造条件,支持符合条件的种子企业通过国内主板、创业板、中小板等方式上市融资,同时鼓励种子企业选择香港及境外上市融资、买壳上市融资等新渠道。
2.4 建立健全种业金融支持保障体系
加强从中央政府到央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政府金融监管机构政策的制定与监管,再到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对支持种业金融政策贯彻落实过程中的协调。国家要在政策支持、税收优惠、信用担保、风险补偿等方面出台具体举措,不断加强种业信息、行业资讯的发布、交流,提高种业信息价值的针对性、及时性、准确性,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不断完善种子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组建以企业主导、政府支持、多主体参与的种子知识产权第三方价值评估机构,建立合理的种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促进种子企业创新成果的合理评估,为种业成果转化为高回报提供便利产权交易市场与证券市场。加大种子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相关人才的培养,培养集法学、育种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型人才,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充分利用中国种子协会深入开展中国种业信用种子企业评价,建立种子企业信用数据库,构建和维护诚信有序的种业信用环境,提高信用意识与信用水平。针对种业面临的风险管理问题,在已经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发展种子保险,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商业化运作的风险分散机制。
2.5 构建种业投融资服务平台
构建集投融资、引导孵化、综合信息服务和风险识别防控等功能于一体的种业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该平台应有金融机构、政府机构、中介机构、科教机构、种子企业等相关主体参与,通过“群分、群选、群管理、群服务”思路,解决种子企业全产业链条、不同阶段的融资问题,促进政策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融合。同时,兼顾信用服务、担保服务、信息服务、产权交易等集成、专业化服务功能。通过平台重点整合种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缩短种子“研发—生产—转化—交易—推广”等价值链各环节、主体之间的距离,改变传统的上游→中游→下游的信息传递模式,促进各环节、主体在平台上直接进行信息交互,建立动态信息反馈和风险防控机制,为有效控制融资风险、提高价值回报提供条件,使各类投融资主体在平台上实现相互合作、竞争,达到共担风险、协同创新的效果,促进资金需求与供给的平衡[3]。
[1]农业部种子管理局,等.2015年中国种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51.
[2]仇焕广,徐志刚,蔡亚庆.中国种业市场、政策与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20.
[3]张国志,卢凤君,刘晴.新形势下我国种子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北方金融,2015(10):17.
1005-2690(2016)04-0032-03
F324.6;F832.4
A
张国志(1981-),男,汉族,辽宁喀左人,博士,从事农业金融及区域产业经济研究。
卢凤君(1960-),男,汉族,吉林东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区域产业经济及供应链管理研究。
2016-01-04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商业化育种技术模式研究与应用(2014BAD01B09)”子任务“金融资本进入种业的利益分享模式研究”、北京市软科学研究专项“发挥首都优势建设农科城推动农业科技创新”(Z121108002212039)
刘 明(1981-),女,汉族,辽宁朝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