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首先的和最终的

2016-01-24赵美娟

中国医学人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人性灵魂

文/赵美娟



人文:首先的和最终的

文/赵美娟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

人文,涵盖的内容,有多广多深?浩瀚,如海洋宇宙。人降临地球,以弱小之躯,用各自方法,让自己在某个地理和生态空间安身立命,创造出无限与不可思议的生存、生活方式,对自身与大自然赋予了独一无二的理解与智慧梦想。

人文,既抽象无边际,又形象很具体,凡是“人为”的与“为人”的,应该都是“人文的”。那么,首先和最終的体现是什么?思考的答案总是:生活,首先和最终的总体现在生活里。唯有生活,承载着人的形而上与形而下,呈现出无限多样的风景与人性故事,生活的画卷是“人文”首要的和最终的可以感受和分享的综合载体,那就是,无论个人还是群体,人的生活,意味着一种证明他自己本质的生活方式,即他自己对生命的基本认识,和基于这种认识而生的渴望“活法”(生命期待),表现为“生命态度”。

期待,也可叫欲望,推动着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不是活着。活着,是包括动物、植物一切生命形态都有的,而生活,却承载着人的欲望、动机、选择等生命态度而有的“活法”。哪怕看似随波逐流的“无选择的”活法,本身也是一种选择。人具有的这一价值层面的分辨心、分别心,注定了人的生活在快乐与痛苦的两极中游走:要么踌躇满志,要么灰心丧气。

那么,何为良好的生活?如何拥有良好的生活?成为人(社会群体)终其一生不能回避的大课题,也是大难题。

君不见,“人驾驭了自然的力量而使人类获得富裕生活所必需的物质条件,虽然有许多目标尚未达成,但指日可期……这是毋庸置疑的……人难道不应该觉得自豪并且对人类的未来具有信心吗?然而,现代人却感到惶恐不安而且越发彷徨失措。他虽然拼命地工作力求上进,但是对自己一切活动的徒劳无功却茫无所知。虽然他处世的能力增进了,但对个人生活、对社会却觉得力穷心绌。人虽然创造发明了种种新的、更佳的方法来征服自然,但他却陷入了那些错综复杂方法的迷津中,而未能觉察到这些方法只有实现了人的目的才有意义。人虽然成为大自然的主宰,但却沦为他自己所创造出来的机器的奴隶。人对一切事物虽然具有丰富的知识,但却忽视了人类生存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诸如人是什么,他应该如何生活以及如何发挥其所秉有的无比能力而予以创造性地运用……真正的进步思想反被称为幼稚的幻想,而完全对人缺乏信心的‘现实主义’却大行其道……这种思想已有毁灭我们文化发展根源的趋势。”1

这段话表达了人对自己走过的道路回头驻足的自省,艾•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这位20世纪杰出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抓住了现代人心灵问题的核心,笔触冷静又饱含感情地指出了,现代人面临的这一世界“困惑”的症结。他写作的时候虽然距离我们有几十年了,读之仍有情感共鸣。那就是,灵魂生活是属于人的真正意义上的善的生活,对人而言,努力认清真正的人性(自我),拥有德行,是获得良好生活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只要我们仍渴望良好的生活,这个问题就是无法回避的!

提到人的德性,舆论对诸如“道德滑坡”“世风日下”“人性堕落”多有抱怨和愤怒。在甚感此类“爱之深恨之切”之余,笔者以为,不宜这么简单的结论了之。因为,道德是关涉人性中一个极具评价定性的词,道德的自律而不是强制的特点,决定了宜慎重使用“道德”评价与批判。我们应看到,人天生具有追求善好幸福生活这一事实,以及对“缺德”现象的普遍社会共鸣。德性从来没有远离人性,只是,很多情况下,德性仿佛被遮挡在云彩背后的太阳,一时不见了。人随环境而变的多面性,好人恶人的转变,常常令人目瞪口呆,也许,多数情况下,应关注如何使我们的环境充满所谓的“正能量”,用“多数”的正能量抑制“少数”的负能量,从而影响感化负能量,所谓数学里的正正为正,而不是负能量以压倒多数。

因为,在一个多数人不扔垃圾的环境,个别人扔垃圾的行为会被抑制住,或者迫使少数人“不扔垃圾”。相反,如果多数人都扔垃圾,少数人如果坚持不扔,不是于事无补,就是“以身殉道”。我们要意识到,每个人既是“看风景的人”也是“风景”,总不能因“我”或“我们”的存在而抹去“风景”吧。古人告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话又说回来,谁敢说健康人永不生病?谁敢说一旦生病就不再争取痊愈的可能?只要通情达理,将心比心,定会产生如“起死回生”般的穴位功效。所以,“以人为本”的人本目的唯有置于“德行”前提下。

只有认识到德行于灵魂生活的充分必要之理,人才会发自内心产生道德生活的需求,而无需外力强制。

对此,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讲得比较透彻,他说:“人的善我们指的是灵魂的而不是身体的善。人的幸福我们指的是灵魂的一种活动。”2亚里士多德重视现实生活,主张返于自然,理解普遍生命中内部生物的、植物的潜在性与现实性,承认人人皆有欲望,认为现实生活(包括生物学在内),既在解决矛盾,又在产生新的矛盾。为此,提倡“中道”与“适度”的理想,他指出,如何在生活实践中用道德的意愿恰如其分地对待自己的感情、欲望,坚持不偏不倚的“适度”态度,是非常“不易”做到的,现实生活的人常常偏离中道,走向某一极端,有时矫枉,还需过正。3

亚里士多德用道德平衡人性的见解,非常契合《中庸》上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自古先贤大哲,目力所及,非同常人,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洞察到:复归对大道的理解和践行,才是达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真正的生命境界。

要看到,注重灵魂生活的人文终极意义不意味着否定人的欲望与弱点,而是,承认道德节制的不容易,难度所在,价值所在。承认欲望又强调德行自律,以最终回归成为“人”的生活目的。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人的所有行动都是为了要达到某个功利目的。他把人的目的分成两种,工具性的目的和内在的目的。诸如职业身份、荣誉、财富、好运等,属于外在于生命的工具性目的,是自己无法把握的;而健康、尊严、修养、自我等的拥有,属于人的内在目的。

亚里士多德说,观察某个人的行为,不是为了当木匠、医生或将军,而是要成为“人”的时候,就达到了一种以自身为目的的行动,而其他所有行动对他来说都是一种手段。他说,这个目的,必定是人性的善。他认为一个善的人,就是实现了他作为人的功能,即灵魂的正当运行。那么,灵魂的本质又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有非理性与理性两部分,非理性主要是欲望,人的理性成分与非理性成分的冲突导致了关于道德的问题。道德涉及行动,因此亚里士多德说,行动意味着灵魂的理性部分对非理性部分的支配和引导。人类的行为应当指向正当的目标,人无处不在追求财富和荣誉,但这些不是首要的善,首要的善是成为“人”,即:人是自身的前提与目的。

何谓“人是自己的前提与目的”?简言之,所谓人是自己的前提,意味着人无法摆脱“人要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天职和宿命。科学技术作为手段,使人的创造力不断强大的同时,破坏力也同步强大,当欲望之箭使人欲罢不能时,强大的“人”将走向何方?谁说了算?答案应是,要看人的行为是否善好,是否满足“人是目的”价值标准。所谓人是目的,出自著名哲学家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康德的核心观点是:在人与物的关系上,物是手段,人是目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在实际生活中常把自己或他人视为工具,而从理想状态上,人应该把自己或他人视为目的,不应该像物一样被用作工具手段。借用这句话,意味着:人要倾听人灵魂深处的道德法则和良知的呼唤,为欲望的王冠添加一个伦理的指南针,以便不失正确的目的和方向。

因为,今天的人一旦强大到天下无敌的时候,自己就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这场自己与内在的自己,而不是与外部世界的对抗,将是人不得不面对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人文,从这个意义上,首先和最终的,是认识自己。

参考文献

1.艾•弗洛姆.自我的追寻[M]. 孙石,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2.

2. 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2.

3.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47-48.

理由在于:生活不是学术,重在践行,重在知行合一。人文于生活的意义在于:如何在现实中面对人的灵魂生活的生命需求,觉醒德性之于人性内在自由的充分必要性,抵达了悟生命真谛的智慧境界,于大俗大雅中既拥抱世俗生活又超越世俗生活,以此,完成生命层级由低向高、生命视野由窄到广、生命寄托由外而内的返璞归真的缓慢蜕变和自我救赎。然而,每个人在这条路上抵达的终点不同。

难就难在:一方面,人要解决“饥饿和爱情”,一方面,还要解决道德和意义满足灵魂生活。人的这一动物性和神性兼具的事实,注定了,选择和获得良好的生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猜你喜欢

亚里士多德人性灵魂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灵魂树 等
人闲一闲,等一下灵魂